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台泥礦區礦權中止情境與歷史脈絡 (上) 黃文龍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誕生背後故事的另一故事)(上)
黃文龍(前「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會長)

 「台泥礦區礦權中止情境與歷史脈絡」
日前,包慶天先生在貴報『頭家心聲』提及:沒有吳敦義先生的停止礦權,就沒有今日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包先生的關心壽山與懷念吳院長令人理解,但是作為一個長期的愛山觀察者與瞭解,似乎『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誕生的事實,是有另一段的情境與歷史脈絡。任何環保議題的解決,行政力量與體系的介入是關鍵,是以客觀地說,『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成立,公私部門的協力是缺一不可,尤其壽山問題重重:有原住民權益、國防要塞、資本家利益權益、生態地質危機,又中山大學居其南方,若非其難題萬端複雜則早已成立。包先生用心良苦,以吳院長中止採礦為由而居自然公園成就首功,柴山之神有靈或也難同意;而吳敦義先生當年至今或必也有難以承受之情吧! 

    吳院長當年就任高雄市長是七十九年六月,依礦業法壽山台泥礦區礦權終止是八十一年十一月。當時,民間環保團體基於礦區汙染鼓山區及周圍環境已久,屢引起居民抗爭,對全體市民健康也影響甚鉅,在此環保意識高漲的社會氣氛之下,於情於理礦區業主也已難以繼續採礦。任何有智慧的地方首長也斷難同意業主延伸其礦採權。 
 
 為了免於讓這座市民厝邊的自然公園,在礦採終止後淪為無人管理,或濫施炒作,並以爭取這座原始山林成為自然公園為目標,文化界人士吳錦發、鄭德慶、王家祥(當時任職貴報副刊主編)、王建得、涂妙沂、民眾日報蔡幸娥、楊吉壽、洪田浚等人,遂於八十一年五月成立『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今柴山會之前身),以催生成立自然公園,以保存原始園林,使之成為最佳自然教育、生態教育、環境教育的場所;從關心、凝聚了對山的感情,進而匯成一股社會保護柴()山的力量,並呼籲公部門落實礦業法規定,責成業主復舊。以柴山之名是較有人文意味;壽山乃延續日據時代名稱,含有殖民封建意味而不以之為名! 


八十一年民間推動過程與公部門回應 
 
   之後的八十二年四月,『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委請陳玉峯教授、黃吉村老師規劃而提出『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劃』,爾後至今,山之規劃大致不出此一藍本。同年六月,市政府也委託中山大學完成『北壽山生態資源調查』。在八十二年五月,『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行文經濟部、內政部,呼籲成立『自然公園』;八十六年二月綠色團體與民代請會吳敦義市長,建議成立『柴山管理委員會』;同年四月市政會議通過『壽山自然公園推動委員會設置要點』;但直到八十七年七月,「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基於市政府過於被動,遂拜會黃俊英副市長,建議『委員會』要有步調與立場,而促成『委員會』草擬『五大分區劃設原則』。
  
 
其間八十八年六月市府曾公告『自然公園範圍』,之後吳院長未能於市長選舉勝選,而由民間繼續監督公部門持續推動自然公園。綠朝政府就任後,持續修頒『管理自治條例』、『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研考會出版較完整之『自然公園柴山之旅』,以及『壽山自然公園五大分區劃定整體規劃』等文書作業外,柴山監督幾以民間為主力,尤其是楊娉育總幹事及藍培榮老師領銜下的『柴山會』。九十五年底,民間團體再以『環境政策白皮書』拜會各市長候選人,以及推動成立自然公園。
  •        【閱讀(下篇)】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