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柯金源導演最新巨著《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
柯金源導演(左)在馬頭山(2018.1.3)。 |
台灣新書發表史上,《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一書可能破紀錄,從2018年1到5月,預計在全國各地舉辦十場,各場各依與談人的特徵,作者及主講人的柯金源導演還會另訂主題暢談。而我認為十場還不夠,最好是全民導讀,因為台灣土地生界所承受開發的壓力,以及災難的頻度及強度,雙雙逼近地球的臨界值,偏偏台灣人早已麻木不仁,甚至有人已然喊出:環保?生態?台灣已經不流行了!
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但棺材見多了就全然無淚,這叫做「習得性的無助感」,因為已經超過感官識覺的能感範圍,也是人類悲劇史上的大弔詭:「死了二、三個人叫悲劇;死了幾萬、幾十萬人叫統計數字!」,畢竟現代人接受廉價、膚淺、誇張、扭曲的報導太過龐雜,這是人類文化史、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腦性麻痺大瘟疫」,具備免疫功能的人,必將崛起於前瞻的未來,而關於台灣環境的議題,我期待就由這本平實、真實的巨著開始。
說來有趣,在台中的發表會,出版社訂出(?)的主題是:「生命價值、人性良知,反映了環境優先的普世價值之具體實踐的力度」!
如果是因為在「哲學星期五」舉辦,才訂出這議題,則「情有可原」;如果是因為我是與談人,從而想出這句語詞不清、文法不通、文意模糊且不符事實,則是自討苦吃、自曝其短,何況,新書發表的主角及重點應該是作者,而我是「與談人」,基本任務是突出主角當襯底。
因此,我將些微想法書寫在此,會場似乎不宜講述。
人類史上近二、三百年來,「環境優先」是句屁話,從來違反事實,更非「普世價值」;「生命價值」光從「價值」的定義開始,就充滿龐大的困惑,我實在看不出現今台灣有多少人講得出自己真實內在的「生命價值」為何,更別說我這個一輩子大困惑的人!
不談哲學思考,因為所謂「哲學」,就是不會有答案的困惑之學,我在年輕時代(約1995年)將哲學界定為永遠的學習:「我不可能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都想知道、都要追尋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活著的意義。透過不斷的辨證、體悟、挫折與隨時的驚喜,我們始終在接近真理、親炙真理。這種感覺叫做學習」。除非我停止思維活動,或南傳佛教強調的「止息」,否則哲學便是永遠沒有答案的探索之旅,而科學定律、公式的「答案」,是唯物世界的機械論,「答案」之後,尚有更恐怖的質疑。
何謂「意義」?什麼是「價值」?兩者都是人類抽象的精神概念,也是人種演化出的人性內涵之一大部分。「意義」大抵指人類對萬事、萬物、萬象之與「自我」聯結的一種關係,從認知出發,賦予對象的內涵,且在心理上呈現目的的、喜好或排斥的,不等程度的認同傾向。
而「價值」與「意義」存有很大部分的重疊,但「價值」受到群體性的影響更為強大,因為許多人性的特徵是從群體合作的生存策略而來,太多群性的特色都已形成基因密碼的宿存且遺傳。我曾經由猴子及人類小孩的行為,歸納為「價值原理」:「價值是由個人賦予的;價值透過群性而感染或傳染;價值是創造的抽象產物,且經常變成具象或物質性的呈現」。
「環境價值」是晚近年代的產物,是失卻合宜環境條件之後,經由感受體會、理性思維檢討後的衍生性概念,迄今尚未被普遍化,現今人類社會從來沒有「環境優先」的「普世價值」!
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所謂「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註:現在好像不再流行或強調了,並不是因為已經普遍實踐了,而是因為世代之間的環境背景差異使然;成長在土石流頻繁年代的小孩,一生中最可能認為土石流是本來如此的自然現象,而土石流也本來就是自然現象,卻是因為台灣人破壞相對穩定生態系之後的自然現象,但土石流小孩已不再具備此項認知;1980、1990年代農業社會念舊的假「自然文學」,如今也近乎全然銷聲匿跡了,因為那個世代的人已進入老年或死亡凋殘,3C新生兒世代大抵不具備如是情感的記憶,1980年代之前的農業文化,殆只成為電動玩具上,少有意義或偶然的布景。)
深層生態學的代表性人物內斯(Arne
Næss,1912–2009,挪威哲學家),以倒三角形的層級,說明人類對環境倫理(或價值)的演進:
從其所謂的「前倫理時期」,乃至未來的生態倫理前瞻,作了言之成理或理想式的期待,然而,檢證一下全球環境,依然是沒有綠色植物、空間布滿奇奇怪怪的飛行器的科幻片「優先」,因為人種的智能、良知、遠見、決心,或所謂的價值、意義觀,充其量轉往形而上的宗教信仰發揮,罕有得以在地球實際上的生態系中落實!
只要目前資本主義、形式民主制度繼續下去,價值、意義的改造遙遙無期。而改造的最佳途徑,在高中之前的一切教育。雖然「印痕」說法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形塑一生內在價值最顯著的時期,的確是在童年。
我何其盼望柯金源導演的這部「全紀錄」,可以擴充他原本撰述或存儲資訊的內涵(註:印出的書雖然厚達500頁,但其文字內容卻已大幅刪減),成為各地區更完整的「全紀錄」,且加以學理上的論述,作為制式教育或社教的教科書,更且,各地區在踵繼柯導的紀錄之後,持續追蹤、研究調查,留下真實世界的經驗與前瞻,取代國家在冷氣室中虛擬實境的「國土計畫」之規劃!
簡單的說,我認為台灣目前為止,關於環境、生態的描繪、論述太偏向「失真」,認知的內涵太多扭曲變態與不實,相關從事探討者也多昧於體制現實「不得不」的「造假」,或虛無談論,事實反映出來的殘酷真相正是:環境或生態價值觀在台灣人的生命價值、良知範疇,「法水稀薄」,少有深度的聯結!
恭喜柯導巨著的問世,柯導也將進入壯老世代,這本書絕不能只成為一本書,它應如同聖言,一粒麥子落地死了,就結出好多粒來!是為與談側記。
柯金源導演追溯台灣檜木的原鄉(2017年2月;日本木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