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自然與宗教》簡介-3/4

陳玉峯

  因此,筆者無法肯定中國「倫理人本的自然觀」可以保護自然。
  關於中國文化中相關於「自然」者,我只舉一、二個例子說明之。
1. 《詩經》
    最早的「周頌」大約出現在西周初葉1百多年間,最晚完成的詩作約到春秋中葉之後,《詩經》的成詩時間即在西元前1,100500年間,作者無可考。
    310篇詩分為三大類,即風(15國風,計160篇)、雅(105篇,但小雅中之6篇有目無詩)及頌(40篇,分周頌、魯頌、商頌)。詩作來源有周公獻給成王的詩歌(豳風、鴟鴞),有為典禮特製者(例如清廟、文王、鹿鳴),有貴族的詩作,有史官採集的民間歌謠,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所謂的鳥獸草木正是唯物自然的部分。
  我不喜歡中國歷代正經八百的詮釋,例如《漢書》藝文志所謂的:「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得失,自考正也」,遑論道學家如朱熹之極度扭曲詩經的男性霸道。而斐普賢(1977)的《詩經研讀指導》總算還給《詩經》一些原貌,例如召南的「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朱熹竟然將之解釋為:「南國被文王之化,女子有貞潔自守,不為強暴所污者,故詩人因所見,以興其事而美之」;「乃述女子拒之之辭,其凜然不可犯之意,蓋可見矣」,斐普賢大罵朱熹為「掩耳盜鈴的大謊話!只因這篇是在二南之中,認為是詩的『正經』,不敢作『淫詩』來解釋它」,於是,斐普賢的白話文語譯為:
  「野地裏有隻死獐,白茅草把它包裝;有個姑娘正懷春,年輕男子誘他做情人。
     森林裏有些小樹,野地裏有隻死鹿,用茅草捆作一束;有姑娘嬌美似玉。『別    著急慢慢兒來喲,別把我圍裙硬拉開喲!別驚動狗兒叫起來!』」。
  也就是說,男生猴急,不懂得調情硬上弓,女生得調教他慢慢來。而詩就是點到為止,戲劇也一樣,不能再寫下去,否則就只是A片。台灣歌仔戲中,男女兩情相悅,在布幕床前放了兩雙男、女鞋,配合一點合宜的音樂,數十年前的觀眾就已心滿意足。而男女演員幕後喝茶去了,獨留大戲在觀眾的腦海中悶燒,張力足夠。
  《詩經》的技巧或所謂的賦、比、興,它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但其內容中的動、植物、林相、山川自然景觀等等,距離我所感悟的自然情操、自然哲學太過遙遠,無論《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毛詩名物解》、《毛詩品物圖考》等等名物學,甚至於現今台灣還有人在出版詩經的植物圖書,凡此,以及中國歷代的《本草綱目》、《南方草木狀》…..,乃至現代中國園藝界的《中國花經》等,都欠缺唯物科學的深入與詳盡,更乏屬靈境界的內溯與合一的深度。
  閱讀《詩經》,我會揣摩3,200~2,600年前的中國古環境,它雖然以農業經濟體系為主體,但原始森林或自然生態系必然仍然多所存在,而《詩經》入詩的所謂「自然生命」,或乃人本中心敘述中的背景襯托,我建議讀者,不妨可藉由欣賞台灣客家的古老山歌,更能體會《詩經》在遠古的情境。而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真乃真性情唯美且多意向的文學或造境至品。
2.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一「書」5千字,可謂集中國史上的「創造性的模糊」之最之一。它開宗明義的「道可道,非常道」,就筆者而言,相當於《金剛經》的困思邏輯、西方邏輯實證論始祖的韋根斯坦的「沒有真假值」的語言。
  歷來談論老子的文字汗牛充棟,何止億萬,更有龐多的人視其為「師法自然」的開山。我的友人,已往生的孟祥森先生,在1986年間曾經接受玉山國家公園委託,撰寫保育文學或散文論述。我帶他去楠梓仙溪及其他的自然山林野地,同他解說自然生態體系。結果,他寫出來的書却是以老子來演繹生態保育,恰好與我的觀念南轅北轍、大相逕庭。
  事實上,很多很多華人認為老子的「自然」,相當於自然界的自然或唯物的自然,而我完全不敢苟同。我寧可贊同如余培林(1973)之認為,老子思想的形成,是先有政治論,後有人生論,最後才有宇宙論,並且,他的宇宙論的建立,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解決人生和政治上的問題。
  《道德經》大半都在談人生修養和政治方術,根本非關自然,許多所謂的「自然」,不只非自然,直是反自然。
我將《道德經》逐段檢視,挑出直接寫出「自然」兩字的有6處,間接談到自然現象或比附於人的,約有18處。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有心作為,必有所敗;有所執著,必有所失。因而聖人無所為而為,所以無所敗;無執著而做,所以無所失……聖人所要的就是沒有欲求,也不重視珍貴的物質;他所學的即無知無識,用來挽救眾人離道失真的過失,以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有所作為。
  此地的自然,是順其本性,不刻意的自然,當然不是唯物的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個像混沌的東西,在天地創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它無聲無息無形體,獨立超然物外而永恆,運行於宇宙之中而永不停止,它是創生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其名,姑且叫它為「道」。勉強形容它,可說大無止盡,無止盡的大必然是運行不停,且傳之久遠,傳之無窮遠必然又返回原來的出發處。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一。
  人要效法地無私載,地師法天無私覆,天依循道的衣養萬物不為主,道則師法〞自然〝。
  這裏的「自然」必須是宇宙終極原理、諸神之神,超越任何人類文化所能瞭解、形容的某種東西也不是的東西。這個「自然」當然包括唯心、唯物的自然,講了也等於沒講的不知所以然,並非自然實體。
  其他的「希言〞自然〝」、「我〞自然〝」等,相當於河上公所謂的「只自當然也」,可以說,老子的「自然」是形而上、神祕中的神祕,說是一物便不中的超唯心的,可以是任何原理之上者。說了也沒說。
3.吉藏的「草木有性論」
    吉藏(549-623年)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三論宗」(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及提婆的《百論》)的人,他是安息人,中國人稱為胡人。
  「三論宗」是繼「天台宗」創立後,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二個宗派,但只短暫存在。
  6~10世紀間,中國佛教人士曾討論一個議題「佛性論」,也就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則非人的動、植物、鬼神精靈、瓦礫石塊有無「佛性」?或說,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天然本具的圓滿的基本性能的具體稱謂。
  今人釋恆清法師寫了一篇「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1996),探討佛教的自然觀與西方的生態哲學(深層生態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吉藏、湛然、法藏、澄觀到良源(日本人)諸法師的「草木也有佛性」,也可成佛,乃平等及尊重生命的思想,「可給西方人建立新的生態哲學何種的啟示」?
  筆者討論這篇論文,批判這些言說,認為凡此「說法」,不論什麼「理內、理外」,「殆屬人學而非草木本身或其給人的靈悟,或說該等立論傾向於讀書(經等)悟道,而非實參、實證悟理……」(詳見陳玉峯,2008,台灣佛教之與環保、保育前論之一1990年代兩次佛教研討會為例,台灣人文‧生態研究102):1-44;收錄於陳玉峯,2010,《印土苦旅印度‧佛教史筆記》314-364頁)。
  也就是說,由人本、唯心思惟去推論的敘述。而我的因緣則適合由唯物唯心無分別的角度,去探討這面向。
  以上對中國的唯心自然觀的舉例淺說,只是用來說明唯心、內溯、想像、形上玄學的「自然」,其相關於自然的實體等較為薄弱,是人學也。
  以上簡述人類從原始現象中,經由神格化、想像化、擬人化的宗教的自然觀,發展到兩大類型或傾向的,唯物自然觀與唯心自然觀等,東、西文化的自然觀。而唯心自然觀在東方印度及中國,又發展成為宗教哲學一致的自然觀(印度),以及人本文化唯心的自然觀(中國),因而我在讀中國古典思想,乃至近世(20世紀)的中國思想家的著作,頻常認為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沒有宗教信仰型式的宗教信仰,不管它是穿上倫理或家天下的外衣。

  而關於西方思想、哲學或宗教史的背景,我建議讀者可研讀平易近人、趣味橫生的通俗著作如威爾‧杜蘭的《西洋哲學故事(另譯西洋哲學史)》、房龍的《寬容》等。然而,要了解西方唯物自然科學的自然觀,不能不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以降,包括量子力學、弦論,到現今唯智主義的霍金的思惟,作些基本的認識,而且,對唯物自然科學的生物學,特別是達爾文演化論(請參考陳玉峯,1996a,《展讀大坑天書》,162-167頁),以及唯物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論(請參考陳玉峯,2004b,《自然學習者的教育觀》,45-52頁)等,最好具備若干程度的瞭解。在我心目中,要對宗教、人類心智、屬靈內在的深掘,近世以降的西方科哲等發展的內容,必有助於更進一層次的啟發或觸發。即使你很難抽出時間及專心來閱讀,至少現今電視上自然頻道如「發現」、「動物星球」、「國家地理」等等,乃至於公視、原住民電視節目,或任何相關者,不妨亦以愉悅而無刻意的方式欣賞之。

作者參訪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研究室(2010.7.1)


 至於東方汗牛充棟的圖書,個人偏好如唐君毅等20世紀中國思想家,包括新儒家、佛學如印順導師等等大師級著作,值得參考、深入研讀,但也不要忘了新近例如李日章(2008,《還原儒家告別儒家形塑後現代台灣心靈的第一步》,康德出版社,台北縣,台灣)的批判等等,自覺型的好書。
    此外,東方的日本文化也是很有趣的範例,因為日本的「八百萬宗教」直是「萬物有靈或泛靈論」的自然宗教,夥同自然與人為(或文明)究竟有無界限或不同,亦有必要作初步的認知(請參考陳玉峯,2011,《山、海、千風之歌》,84-93頁)。
嘉義慈濟宮的神雕(2011.1.17)
無常也有常(嘉義慈濟宮;2011.1.17)
 【……未完,閱讀 (下一頁)】

~本文摘自《玉峯觀止》
***********************************
相關連結:《自然與宗教》簡介- 1  2  3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