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1 砂灘植群—之5】

 陳玉峯


如此的發展,形成了1940年代暨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炸開之前,人們對科學的讚美,且科學界「相信」科學的「蒙頓標準(Mertonian norms)」,也就是科學「典範」的五大標準:

1.  科學是群體的,科學是公共財。

2.  科學是普遍性(律)(universalism),科學知識沒有特權,任何人都可創造。

3.  科學是為科學而科學的;科學是中立的。

4.  科學具有創新性,科學是對未知的發現。

5.  科學具足懷疑性,科學家對一切存疑、質疑。

極其殘忍的原子彈炸開來之後,乃至60年代,「科學家的科學」與「人類的科學」兩大陣營展開了大對決、大論戰,也就是20世紀下半葉,科學哲學的反思之後,科學的「聖潔與光環」開始破碎,有「好的」、「壞的」科學;科學充滿政治性、意識性;科學哪來客觀?有秘密化的、軍事化的、性別化的、特權化的、金權化的、官僚化的……,故如反核者宣稱:「為了操控像核能電廠如此龐大複雜的科技,政府不得不獨裁」,也延伸出「反核就是反獨裁」的偏執,等等。

於是,從事科學探索者,至少必須具備對科學的五個面向做分析,且深入瞭解:

1.  科學研究的主題。

2.  科學的方法。

3.  科學的知識。(以上三議題是謂科學的內在分析)

4.  科學研究的動機。

5.  科學研究者本身。(後兩議題是科學的外在分析,或科學社會學)

以上,只是簡約說明在二元對立的分別識下,永遠得不斷地反思,這是必要的涵養;科學社會學者Kuhn宣稱的「科學是典範的轉移」,事實上普遍見於人類種種文化的變遷,最通俗的現象,便是所謂的「時尚、流行」,以及人的世代之間的衝突與適應。

 

無根藤莖悄悄地伸進海埔姜上。

 

無根藤莖上的吸器黏附到海埔姜的葉片。

海埔姜的葉片被吸食後的白枯化。

 

全面海埔姜的族群被無根藤覆蓋,鯨吞蠶食。

 

海埔姜被噬盡後的一片枯褐。

  

吃光海埔姜之後的無根藤進行開花、結實。

 

無根藤果熟後,植株也枯死,生命隱藏在種實之中,等待合宜環境再度邅遞、輪迴?!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1 砂灘植群—之4】

 陳玉峯


非關道德、是非、善惡,地球生命46億年的天演,只有發展到人類,所謂「衍出性的特徵」才告大肆發揮,也就是從物質、物化現象,進展到生命、生物的組織層級系列中,每個上一層級的功能、特性,具有其下各層級的所有功能與特性,卻又多出其組成分所沒有的特徵與功能,簡化地說,1+1>2,無機物、物化現象頻常是1+1=2,到了生命則多出了生命的衍出特質,抽象意識、複雜的思維、探索一切的意識及意識本身,或身、心、靈等,都是「衍出性」的特質。

為維持群體所設計出來的行為規範、價值判斷與依歸,是一類特定族群、時空背景下的典範,包括倫理、道德、罪與罰等等,然而,自然界無善非惡,人卻傾向於把自己的遊戲規則強加在自然生命、生界之中,當然有好有壞,然而,如果更究竟衍出性特質的最深沉的核心,或一切的根源,也許可以超越人文社會中如上述的價值判斷或分別識中的二元對立現象。這些多是深層哲學的議題,在此之所以贅言幾句,只是提醒,面對自然生界的現象,我們最好先是「如實觀之,而後,再一步一步的辨證;不必急著替動植物下達人文價值觀的硬套。

海埔姜除了與無機環境因素對抗、適應之外,有時候還得遭遇寄生植物如無根藤的侵蝕。

當海埔姜萌長新葉,光合作用到一定程度,便有充分的資源開花結實。然而,有時候在特定因緣際會,寄生物種的無根藤種子在旁側萌發,它,被歸類在樟科;植物體形成攀纏蔓藤的它,找不到典型的根,所以被叫做「無根藤;它,葉片退化為幾乎沒作用的鱗片狀,很快就脫落掉;它,植物體就是黃綠色的蔓生莖,莖上每相隔一小段距離,會有吸器的產生。這些吸器,接觸其他植物體之後,會吸附在被攀纏上的植物,例如海埔姜的葉片,把自己的導管跟海埔姜葉片內的導管接通,吸取海埔姜的水分與無機鹽類(礦物質),同時,吸器上還有一類絲狀細胞,專司吸取海埔姜身上的養分。就海埔姜而言,一旦被無根藤群團附上,不消個把月,盡成枯乾一片,細看,有些驚悚!

等到吸盡海埔姜的精髓之後,無根藤具足能源且早已發展為龐大群團而交相纏盤,再也沒有食物、水分可以吸取的同時,它們開始開花、結實。一俟果熟階段,無根藤族群團也枯乾、死亡,雖然一般植物介紹多說「無根藤是多年生寄生植物」。

無根藤的寄生並無專一性,碰上可以「吃」的就「吃」,從蕨類到單子葉植物毫不「挑食」,甚至於也會自噬,自身莖條相互「廝殺、吸食」,此間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而一般認為它是寄生,然而由其莖條的淡綠色推測,它們應該具備若干程度或階段,也會自營或經營光合作用。

如此「恐怖的」物種,「幸虧」只出現在海岸,十足陽光曝曬的地帶。

以上描述中,打上「」符號的字眼,正是明顯人的價值系統或人的觀感,強加在植物之上者,我們在形容萬事萬物萬象時,免不了如此賦予「主觀的」判釋,也往往「未審先判」,造成龐多「冤案」,因此,科學發展史上,不斷力求「客觀化」,細節包括科學論文不得使用「我」字,只能寫成「作者、筆者」之類,無非隨時隨地自我提醒:必須保持客觀超然。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1 砂灘植群—之3】

 陳玉峯


§-1-3 無根藤與海埔姜

砂灘或砂丘背海出現的第二種植物常是海埔姜,它是馬鞭草科的植物,如同該科的許多物種,葉子都兩兩對生,不只葉對生,枝條對生、根系對生,就連影子也對生。通常聽到「影子也對生,大家都會笑出來,但是,人們出來的理由千奇百怪,包括:打破慣例、違反常態,或是如羅曼羅蘭(法國文豪)說的:「愈少的完美,就有愈多的自由的弔詭,或是近世理性主義抬頭之後,對於非理性、無邏輯的連結的嘲諷,或是所謂「無厘頭(香港次文化)的笑話,「族繁不備載,然而,有一類的,很是深沉幽微,例如先前提及的「龜毛、兔角」,或對本來沒有的東西,給予富麗堂皇論述的假議題的「精緻的愚蠢,或嚴肅的說,是謂法喜,這是除卻妄相,如是如實觀透自心的「笑」。

佛、禪不離世間萬象,可以破涕地笑、可以悲慘地笑、可以非笑而笑,凝視著海埔姜的實體、影子而笑。笑,是心智的短路;太嚴肅了,是躭溺在某種死胡同。

砂丘是物理現象的「過動兒,就像人們的五感六識,風向轉變了,原本的砂粒走光了,砂丘當然消失,是謂情緒;風向又改變了,可能另在不定因緣處,堆聚或大或小的新砂丘,無論如何,質能不滅、動能守恆;心緒變化,充其量提早終結鐘擺,而擺盪的幅度愈小,是謂修養,今人說是EQ管理;說得有學問些,是謂調伏其心,但後者不止於表象,而是找出究竟之道。

生活在砂丘的植物,得耐掩埋(忍辱),也得撐得住被掏空(匱乏、貧困、一無所有、無常劫難),根系砂粒盪盡的乾涸、烈日,海埔姜的祖先歷盡天擇,許多植株個體擁有如此的本事,卻還有搭乘海埔姜「便車」的無根藤。

 

海埔姜常生育於砂灘第二植物帶或砂丘(1984.5.4;風吹沙)。

海埔姜著果(1990.8.14;台中港)。

 

猜一猜,這片海埔姜到底有幾株?它可能是同一株的許多枝梢,因為飛砂將其下部掩埋,只剩枝梢在上。

遭砂堆掩埋後,許多枝葉致死,有些則抗衡更久的時程。

 

掩埋時程超過臨界值,幾近全數枝條,甚至全株都可能致死。

後來,砂丘的砂粒被風力淘除,出露了原本的海埔姜植株,此時,它未必死盡,如果迎來及時雨,還可再生!目前為止,研究者尚不知它可耐掩埋多久而不致死?

 

這株橫走的海埔姜所在砂丘正在被風力刮走砂粒、出露根系,看得見「葉對生、枝條對生、根系對生,影子也對生」。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1 砂灘植群—之2】

 陳玉峯


§-1-1 風之太極:林投 

 

1984822日所拍攝的風吹沙砂丘植被,由馬鞍藤、海埔姜及林投等為主要的社會。

林投(1983.5.7;龍坑)。

 

龍坑強風地段,林投形成的樹島,外觀上類似最高海拔的玉山圓柏樹島(1983.11.21;龍坑)。

恆春半島東海岸林投可爬上海拔百公尺以上,形成大面積社會(1984.9.6;鹿寮溪)。

 

拜律溪地區的林投社會(1984.9.6)。

林投莖幹強韌(1984.11.21;龍坑)。

 

林投葉背及緣刺(1984.10.7;風吹沙;陳月霞攝)。

林投葉表及緣刺(1984.10.7;風吹沙;陳月霞攝)。

 

火燒後林投幹(1984.10.8;龍坑)。

林投果實海漂傳播(1984.11.22;墾丁;陳月霞攝)。

 

林投雄花穗(1984.8.21;龍坑;陳月霞攝)。

林投成熟果實(1985.1.30;龍坑)。

 

§-1-2 風吹沙砂丘植群剖面


風吹砂砂丘剖面;5×450m2S255°W

植物優勢社會編號-1:外灘;2:前灘無維管束植物帶;3:馬鞍藤優勢社會;4:海埔姜/天蓬草舅/馬鞍藤優勢社會;5:文珠蘭優勢社會;6:苦林盤優勢社會;7:混生社會;8:林投優勢社會;9:濱刺草優勢社會;10:蒭蕾草優勢社會;11:海埔姜-天蓬草舅優勢社會;12:海埔姜優勢社會;13:珊瑚礁岩植物;14:木麻黃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