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拾穗(9) ──本性】

陳玉峯



念念之間立時無念,在我一生中的一些事務,包括所謂「待人接物」,我似乎真的如此,於是,自己全然遺忘的事情,它對別人、環境造成有形、無形的影響,以及長遠的效應,端視該事情(件)發生當時,我的態度、真誠度、公私心比例、慈悲、遠見、智能或身心狀態的瞬間反應是關鍵,另一方面,則在於對應的是怎樣的人?
佔據我一生中最長時程的,所謂的自然及人文研究,或知識系統的「念頭」卻完全相反,必須要求自己盡可能記得,且不斷重排組合、反覆檢驗、系統建構,從基礎、具象到抽象的龐大腦海動態網,而此大面向的系統,由理念、價值觀、信仰為指導原則,也是知識海的體系創建,卻是二元論的大本營,更是阻礙止息無念的超級葛藤。
知識海等理性系統會隨著年齡老化,人腦的敏銳度、周延度、連結性、推理或推衍等邏輯或非邏輯能力等,廣義的智商之漸次降低,而浮現較強的性格(註:大致上即本文第一段的內容)特徵。
年輕時的性格,是本性(DNA)比例為多。
年老時的性格,是理念、信仰、價值系統與本性加減乘除之後,人格的總清算。絕大部分人都是負數,也就是無能超越本性,而以理念、信仰、價值系統的空殼或糟粕的「成就」,代表一生及其本性的扭曲變形,而進入「輪迴」或說尋常道。另一方面,過往或傳統的專制、帝制文化,為鞏固其霸權,扭曲「敬老尊賢」的涵義,形成假相的「老人文化」,事實上無關「老人」,而是既得權勢的偽裝。
人格總清算為正者,就是一生的自主選擇逐漸超越負面的本性(本性中的負面部分),且年老之後,至死之前,腦袋還可清晰、清明,這樣的人,比例很低。
我心目中的理想是人格總清算為零。洞燭本性而不為所役;看穿人性信仰、理念而隨時可出離(i.e. 明白自我與無我),同時,了盡生命在此世的天責,傳承並創造些微造化賦予的,每個生命體的本分。
       本短文是上一篇的附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