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那一條山徑上(24) ──松與火之歌】

陳玉峯
§ 台灣五葉松最後的大本營
事後檢視行程:
我們從鹿屈山走到鹿屈山前峯使用了1小時17分鐘;從鹿屈山前峯至仁亭花了1小時54分鐘。加上在前峯停留14分鐘,從鹿屈山廣場至杉林溪登山口的仁亭,費時3小時25分;實際走路的時程大約3小時,不算慢。
就植物(群)或生態、演化而論,鹿屈山到杉林溪的行程,帶給我最大的欣喜,就是台灣五葉松在上次冰河期以降,被迫上遷,且經由20世紀的伐木營林,整個阿里山林場最後殘存的族群,就落在鹿屈山至杉林溪之間,這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
台灣五葉松雖然遍布全台中海拔中、下段落,而以中部為分布中心,大甲溪松鶴、青山地區海拔1,000公尺上下,混生於台灣二葉松林間,數量不多。阿里山公路沿線,我只看過23株。
歷來植群調查中,我似乎未曾調查過台灣五葉松的純林,但半個世紀以來,民間多栽植為低海拔的園景樹。
我認為台灣五葉松是間冰期增溫以來,台灣的退縮種之一。
這段山路足以在山稜部位,成立「台灣五葉松優勢社會」,代表被逼向中海拔山稜部位的最後社會或族群。
從水漾北上,靠近鹿屈山附近的懸崖邊始見數株;鹿屈山至鹿屈山前峯途中,只要山稜處即已大量出現,且從前峯往杉林溪林道之間,不時見有繁盛的族群。
以天雨及趕路之故,我只能留下調查的殘壘!

右側的台灣五葉松族群(2018.10.1013:37)。

瘦稜上的台灣五葉松大樹(2018.10.1014:43)。

危稜的台灣五葉松(2018.10.1014:49)。

稜線兩側的台灣五葉松(2018.10.1013:54)。

懸崖邊的台灣五葉松(2018.10.1014:54)。
§ 巒大蕨與火的循環
眾所周知,台灣二葉松號稱為「火燒適存樹種」,每逢大火之後,二葉松的種苗大量萌發,形成密密麻麻的幼齡松林,且漸次打薄而成為一般松林。若再度、三度發生大火,愈大樹徑愈不容易被燒死,而火又促進松苗的滋生,因而二葉松林常見有不等高齡的老樹,老樹的年輪記載著各個火燒的年份,反正台灣二葉松就是「浴火鳳凰」,然而,台灣五葉松呢?
由於台灣五葉松海拔分布偏低,火燒發生頻率也較少,它與火之間的演化關係,似乎不如台灣二葉松密切,但也有若干程度的相關。
而鹿屈山前峯南北兩側的山稜,台灣五葉松的繁盛,我推測跟瘦稜地形,以及最近一次火燒有關。
鹿屈山前峯之南,我走了大約15分鐘的「巒大蕨路」。
巒大蕨在中部山區主要見於海拔2,5003,000公尺之間,火燒之後的山稜或上坡地段,開始萌長。由於巒大蕨可以根莖伸竄,形成大群團,且因體型較大,在它覆蓋之下,其他物種難以與之抗衡,故可維持120年的宿存。
日治時代及降服後一段時日,阿里山區及至塔塔加一帶,因山林火燒後蔓延的巒大蕨,日本人及在地台灣人,曾大量採集巒大蕨的嫩芽、葉,製成醬菜,外銷日本,成為森林副產物而標售。
鹿屈山前峯南稜的「巒大蕨社會」呈現全面枯死,死因是否屆齡而天然死亡?主管當局為造林或補植而施加殺草劑?或另有原因?在尚未向主管當局求證,且檢視造林、撫育台帳之前,我只能記上一筆而已。
無論如何,先前一定有火燒,才可能造成巒大蕨的繁盛。
不只巒大蕨的活見證,紅檜樹頭上的火燒炭末,直接證明火焚,至於火燒年月日,由林區管理處資料必定可以查出。
沿著火路,台灣五葉松社會、台灣赤楊社會、台灣紅檜造林或補植林分,以及白背芒社會等,交互為鄰或彼此鑲嵌。
枯褐的巒大蕨路(2018.10.1013:45)。

紅檜幼齡林間枯死的巒大蕨社會(2018.10.1013:48)。

紅檜不大成功地造林間,枯死的巒大蕨密布(2018.10.1013:52)。

紅檜樹頭的炭末證明曾經的火燒(2018.10.1013:49)。

燒過的紅檜樹頭上,長出二代木的南燭(2018.10.1013:53)。

尚未枯死的巒大蕨群團教我懷疑,枯死者是因人為施加殺草劑或其他原因之所致(2018.10.1013:59)。

巒大蕨社會旁的台灣五葉松社會(2018.10.1013:57)。

巒大蕨社會旁的台灣赤楊社會(幼齡林)(2018.10.1013:58)。


§ 生態觀點附註
設非火燒,鹿屈山前峯南稜一帶,原本隸屬於台灣紅檜及闊葉樹的混生林,1930年前後伐檜,且後來造林之前,必然砍掉許多長尾栲、校力、昆欄樹、狹葉櫟、木荷等闊葉林,而造林補植、火燒及不等程度山稜的崩蝕,導致植群反演替,白背芒、巒大蕨、台灣赤楊、台灣五葉松、南燭、尖葉楓、台灣羊桃、毛果柃木、西施花、巒大越橘、槭葉石葦、石葦等等,應運而生。
此間,午后143分之後,我走在一片樹根交叉的林地上,林地平坦寬闊,踏踩其上,地面頗有彈性。也就是說,在此段山徑林地的土壤層,密布樹根,卻因火燒等因素,造成大量泥土流失,形成根網的「彈簧床」。此等環境,在樹木先前已枯死或造林失敗的根系,將來如果再度發生火燒時,很可能形成地下火的悶燒。過往阿里山區曾經多次發生,地上火場盡已撲滅,卻在隔了多天之後,地下猶如木炭悶燒的地下火,再度冒出。
這段攀繩陡坡上來之後,即進入平坦開闊的巒大蕨床(2018.10.1013: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