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那一條山徑上(22) ──鹿屈山頂】


陳玉峯
§ 巨無霸的長尾栲
山林護管所之後,攀繩上溯。一上來,又是一株樹幹長走的森氏櫟,它有9個分幹,最大幹的直徑約40公分。
雖然沒有調查樣區,毫無疑問,廢棄的「護管所」前後地區,原始林時代,除了台灣紅檜之外,就是「長尾栲∕森氏櫟優勢社會」,如今,殘存的林相,一樣美麗。
快要走出相對平坦、開闊的闊葉林區時,陳月霞撿起一片台灣紅榨楓的落葉。這條山徑,台灣紅榨楓極為少見,一來海拔偏低;二來成林後,先鋒物種就被淘汰。也拍長尾栲大樹,然後走向稜線、懸崖邊。


九大分幹,根系盤走岩塊上的森氏櫟;左:宜珊、右:柏榮(2018.10.1010:44)。

九大分幹森氏櫟的上段(2018.10.1010:44)。

長尾栲大樹(2018.10.1010:48)。

長尾栲∕森氏櫟社會(2018.10.1010:47)。

陳月霞撿起的台灣紅榨楓大葉片,暗示崩塌地到了(2018.10.1010:48)。


懸崖、崩地的稜線下走再上爬。白背芒、台灣紅榨楓、尖葉楓、早田氏柃木出現。
引我注目的是三株台灣五葉松首度出現。
首度出現的台灣五葉松與宜珊(2018.10.1010:52)。

接著,在懸崖邊緣看見長尾栲的巨無霸!懸崖下,遠處,灰白的雲氣籠罩,陰雨即將到臨?
尾栲巨無霸,前坐者蔡宜珊,後立陳月霞,右楊國禎(2018.10.1010:56)。

長尾栲巨無霸(2018.10.1010:56)。

長尾栲旁側懸崖邊緣的早田氏柃木(2018.10.1010:58)。

攀附在長尾栲樹上的台灣杞李葠(2018.10.1010:59),它的旁側,有株台灣紅檜。

§ 廢棄的土地公廟

長尾栲巨無霸上來後,再度進入森林內,然後是往北偏西的下坡路段。
當我走下溪溝時,遇見迎面而來的,一位打著赤腳的登山朋友,他從杉林溪上來,一天來回「單攻」水漾。單純走山運動,是可以如此。而我剛從阿里山53林班,已經走到54林班地了。
這裡,位於嘉義及南投縣境的分界線上,左嘉義;右南投。
眼前溪谷路,西偏北下走。剛拍攝54林班的紅檜樹頭。
1108分抵達廢棄已久的土地公小祠。
就土地公祠而言,深山有此規模,可見昔日伐木時代的「榮景」!
此等山區,自山林護管所北進,殆屬於紅檜造林地。
阿里山54林班已編號的樹頭(2018.10.1011:06)。



已廢土地公祠(2018.10.1011:08)。

苔蘚爬上土地公祠的磚牆(2018.10.1011:08)。

人走祠亡(2018.10.1011:10)。

山徑由土地公祠背山側上爬。
我回頭再拍屋頂垮掉的土地公祠。
陡坡上來之後,轉往西北方向的稜線上。稜下西南坡的造林也是紅檜,樹高超過30公尺、胸徑約1公尺上下,林下少量柳杉;林地的玉山箭竹一樣全面死亡,也有死、活交雜叢。此時,雲霧已從左側湧上,右側破空的稜線上,則白背芒應運而生。
走過一小段玉山箭竹活叢,讓我回味數十年「泅泳」在竹叢間的況味,也想起我擔憂玉山箭竹的死亡事件120年。雖然玉山箭竹更新苗多所見及,然而,是否可以恢復往昔的全面覆蓋,恐怕還得觀察20年或以上。
1124分再拍山鼠跡地,以及阿里山54林班編號22的樹頭。樹頭旁的紅檜人造林,林下有霧社木薑子,而長尾葉越橘附生之。
長尾葉越橘(2018.10.1011:22)。

山鼠跡地(2018.10.1011:24)。

編號樹頭(2018.10.1011:24)。

此路標之後,來到鹿屈山入口(2018.10.1011:31)。

§ 鹿屈山(2,288公尺)入口廣場
從水漾到杉林溪,現今山友採行有2條路線,一條從分叉路口,沿著杉林溪林道舊跡走;西側,沿著主稜線,經鹿屈山頭旁、鹿屈山前峯,最後一段又跟上述林道合一,而抵杉林溪林道登山口(仁亭)。
就勘調植群角度,當然採行西稜線。
而一路走完,見證全線地形早已進入溫和的老齡期,幾乎沒有「稜角」的稜線,山頭也不過是慈祥、謙虛得很,大致上是地壘攤成「史萊姆」的性格。
1133分來到往鹿屈「山頭」入口處的廣場。就登山路徑而言,真的是「廣場」,一片平坦地,地上樹根凸起交錯,如同大地靜脈賁張。
第一面「往鹿屈山」路標說「約5分鐘到達」,我回程計時,才2分鐘。
第二面是「負面路標」,告訴人「此路不通獅頭山」,似乎另有「蹊蹺」?這面大牌,釘在長尾栲多分枝的巨木之上。
當我要進入時,一隊人馬返回,他們熱絡地招呼我,並合影。

鹿屈山入口廣場(2018.10.1011:33)。

入口廣場地表樹根盤虬(2018.10.1011:33)。

路標(2018.10.1011:34)。

負面路標置於長尾栲老巨木胸前(2018.10.1011:34)。


長尾栲老巨木甚為可「觀」(2018.10.1011:38)。

應山友之邀,合影(2018.10.1012:02)。

§ 鹿屈山頭
我們在廣場吃點零食,待全員到齊後,前往鹿屈山。
125分抵達山頭。大家合影。
鹿屈山頭一片溫和,且為樹林環繞(2018.10.1012:05)。

鹿屈山頭的三等三角點地標(內政部永久測量標)。

左起王豫煌、蔡宜珊、楊國禎、陳月霞、陳玉峯、梁羽楓與邱柏榮(2018.10.1012:17)。

王豫煌在鹿屈山頂(2018.10.1012:08)。

在鹿屈山頂近乎5公尺直徑範圍內,調查一個小樣區。
此地標高2,288公尺,處於雲霧帶的中段,相當於阿里山沼平,而它的北向坡種台灣紅檜;南向坡為柳杉人造林。
此一小樣區大抵是「白背芒─巒大蕨社會」不斷遭受登山者的干擾,以致於低矮嗜溼草本存在。其組成及相對數量如下:
白背芒(4˙4)、巒大蕨(2˙3)、小燈心草(3˙3)、垂穗苔(1˙1)、紅果苔(1˙1)、玉山剪股穎(+˙1)、大葉溲流(1˙+)、玉山箭竹(1˙1),其餘(+)者如變葉懸鉤子、普拉特草、台灣懸鉤子等,具有林緣的特徵。
然後,我們往鹿屈山頂下的西南坡。調查此次山旅的最後一個樣區,雲雨霧開始籠罩、瀰漫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