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拾穗(A30) ──還是瞭解基本佛法吧!】

陳玉峯





達摩祖師說,第二種實踐修道的類型叫做「隨緣行」,也就是瞭解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真正的本體是超越因果的。而人的苦樂、得失,都是心理受到業緣相牽而來,好壞、憂喜大抵受到宿因、外緣而來,緣盡了,什麼都會逝去,因而只要自心不受牽動,無喜無憂、隨順於道,是謂隨緣行。

這段在我而言,實在沒什麼內容,還不如去看佛教最初、最基本的「緣起說」。
正如生態學所謂的物物相關、交互影響,人跟己身之外的廣義環境,存有相互依存、極為複雜的連鎖動態關係,關係或因果有直接、有間接、有多代、有意外、有大有小、有太多的「不可思議」,而且一概是瞬間都永無止境的網狀快速牽連,根本不是大乘的「十二因緣」所能盡意。
歷來有人將「因緣」說成「內因外緣」、「直接原因是因;間接原因叫緣」,等等,反正實際上的因緣,是數不清連動的骨牌效應,而骨牌效應遊戲是我所知道的,最無聊、最簡單的重力反應而已。
達摩在此所說,還是以緣起、輪迴為基調,也沒啥進展。
第三種叫做「無所求行」,說世間人沉迷於貪求,永遠執著在「三界」,如同住在火燒屋痛苦不堪。經文說:凡有所求,全部以苦坐收;不求則樂。有智慧的求道者,了悟一切現象(萬有)都沒有永恆的本體,而無所求,符合真實的真理。
這段,甚至還不如台灣傳統民間的「勸世歌」,然而,民間只傳「求與不求的苦與樂」,卻不管真不真理,是「後果論」的道德勸說。
第四種叫「稱法行」,這裡的「法」說是「性淨之理」(性,指絕對的實在,本來是清淨無染的),跟一般佛教或我所謂的「法」、「萬法皆空」等等,不同!


我不想掉入一大堆永遠愈理愈亂的名詞解釋,隨便說一個:第二種「無所求行」說世人執著在「三界」,什麼是「三界」?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大致指的是有種種欲望的眾生,還劃分為「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以及天等六道」,一般說成「六道輪迴」。太恐怖了,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碗糕!
色界呢?色就是物質,色界是在欲界之上,已經脫離了慾求、貪欲的世界,很抽象地。更麻煩的,色界之上是無色界,脫離了物質、軀殼,只剩下精神、靈魂(?),但是,還在輪迴裡頭,例如「神明」。
佛教如果繼續玩這些不知所云的「學問」,我就不便再說什麼了。
總之,達摩的「四行」,參考一下就好,我建議去瞭解基本佛法的源起、四法印(註:法印即教義的特徵,四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涅槃寂靜就是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了),加上瞭解四聖諦(苦、集、滅、道,諦即真理),然後,實踐「八正道」,也就是符合上述教義的八種實踐的方法。
我在高中時代看《六祖壇經》有種愉悅,也察覺弔詭。560歲看《金剛經》,一些部分覺得「很爽」。現在看達摩的說法,只是釐析一下禪宗的發展。
就個人而言,佛法與佛學是天差地別。佛法是自然法,佛學是人學。
我記得我跟台灣最大牌的「一代宗師」第一次會談時,我說釋迦佛出在在世間的2,500年來,善未曾增加一分;惡未曾減少一分。在「一代宗師」之前的「很有名」的法師們,幾乎個個群起要「攻擊」我,他們說:台灣自從有了他們,善增加了很多!阿彌陀佛!
我不用再說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