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麻留麻山腰樹木的「駢幹現象」(2019.3.23)。 |
上篇短文提及隘寮北溪上游集水區系山系,植被形相的重大特徵之一,即「駢幹現象」,也就是喬木化身為不同幹齡的許多從基部長出的,不同齡級的分幹,如同觀音行菩薩道精疲力竭感的瞬間,幻變為「千手千眼觀音」來行救渡世人般,特定喬木在特殊的環境壓力下,也化身諸多分身自救、自渡。所以1990年代,我將「駢幹現象」戲稱為千手觀音策略。而隘寮北溪山系的小樹等,死亡率似乎也是超高,「駢幹理論」必須擴展內涵及進一步討論。
2005年前後,我二度詳實進行南橫沿線的植被調查,其中,以所謂天龍古道為例,從天龍吊橋頭起算,以皮尺丈量至台20-179.2K的出口點,長度1,088.9公尺,海拔由721公尺至958公尺,落差237公尺,也就是平均每走4.6公尺必須升高1公尺。
南橫東段。 |
|
這條1公里餘的步道兩側,總共測量了526株喬木,合計56種植物,最多的是青剛櫟,有71株,其次如江某、小梗木薑子等。其中,以主要的15種樹木,合計379株計,高達94.72%的胸徑在30公分以下,且10公分以下者,佔約一半,也就是說,絕大部分都是小徑木。
這15種樹木全部都有分幹!其中,青剛櫟71株當中,單幹的,只有18株,也就是說74.6%都有分幹,或說每4株中,有3株是「駢幹」的。而分幹數,最多的,1株樹存有16個分幹!
天龍古道數量最多的青剛櫟。 |
這些526株喬木沿步道的位置圖、每株每幹的詳實數據,是在2005年10-12月所測量,而種種詳細的數據、資訊,詳見於拙作《台灣植被誌第六卷:闊葉林(一)南橫專冊》,508-563頁,2006年,前衛出版社。相隔14年後,如果再予比對調查每一株的生產量或死亡率等等,用來深論,且與隘寮北溪地區作比較,一定會有極其有趣的結果!
天龍古道沿線每木調查。 |
我之所以從台中大坑的落葉林,談到南橫東段的岩生植被,其實都是為了闡釋隘寮北溪,在我2019年3月21-24日的初步調查後,實在可以進行很有意義的各項詳細或精密的研究。
2019年3月22日早上5時7分的月亮,調查第二天的開始。 |
一生迄今43年一步一腳印的苦行調查,龐多得靠長時期磨出來的知識、見解卻後繼無人,只有一位老伙伴楊國禎教授還伴我天涯路,說不感嘆也是騙人的,而且,近十多年來潛心台灣傳統宗教的學習、探索中,也挖掘出四百年來最深奧的台灣禪,更是應了歐陽竟無的一句話:
「吾數十年來黃泉道上獨來獨往」真乃百年孤寂啊!
還好的是,關於大乘空宗及台灣禪思,我在理性的對應,自認為有了大致另類的透徹,至少可以「說服」自己的思慮於安然自在。而自然與禪思,實有無窮對應的活思與靈照,更加讓我有十世都不足以究竟的,不是感嘆的感嘆,我也還沒有落筆!此所以上文我說我處在矛盾、選擇的徘徊中!
話回隘寮北溪流域。
短短四天三夜,三座山系詭譎的植群,溪床的即將殞滅,等等,其實帶給我海嘯般的狂暴衝擊。我要不要再度投入與上帝的漫天對話?
|
在實證調查作業之前,不管我有無展開另次的探索,直覺先我行,我必須將此等山區之地文最重大的破碎特徵,夥同年週期旱季,加上溪谷反覆淤填與切割,整理出大要,同時,將此山區植群的生態內涵詳實調查之後,更且也必須對魯凱文化深入至相當程度,我才能從容地解讀,槲樹之所以在時空孑遺的祕密。
現今,我只想說句:
隘寮北溪流域,大約超過半數面積的山地,在破碎岩層土石流瀉的大小規模、長短週期與非週期的流變下,大、小樹木及灌木處於根系適應的最大壓力中,植群更新期縮短,木本植物死亡率偏高,整個山系處於快速流走的立地,植物及植群起了最嚴苛的汰選,導致駢幹的現象、樹木普遍低矮、落葉樹集中、物種多樣性偏低、突破台灣植物地理的常態分區,有可能在百萬年來,成為台灣中低海拔類似泥岩惡地的另類物種「集訓營」、時空鑲嵌的亂度加劇……。
國禎啊國禎,你送給我的這份「退休禮」,委實太厚重了!
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或拉鋸?(2019.3.23;4:4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