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與葉脈一同呼吸。 |
今早起床,如同許多時日的心情,我滿滿感恩、感謝、感懷我生涯際遇的一切。窗前樹葉叢叢層層片片,微微交互折動著光影,我了然細胞汁液的流動、光合作用及呼吸的韻律,一幅生機如實運作,自自然然。
我心處於沒有安詳的安詳,也就是沒有比較性的念頭,只有許多該做而沒有目的、動機的純工作,就像每片樹葉的天職,而我要整理前往隘寮北溪調查,沿途錄音的逐字稿。
打開手機後,看見新竹林區管理處執事來訊,找我為新進森林護管員上課、討論與分享山林情事。我腦海中立時浮現,從宏觀時空的鉅視,到生命微視顯微的無窮場景;從美洲尚與亞洲毗連的7千萬年前,台灣檜木的老祖宗在那裂開的兩大洲陸塊,如何各奔東西,且經由大約150萬年前以降的冰河時期,由日本遷徙台灣,逕自演化為台灣特產種,更且,伴同台灣島的造山運動及大崩塌、向源侵蝕,而成為共伴生、住、滅的大輪迴,乃至台灣紅檜樹上的半寄生的半寄生——高氏榿寄生的流年命運,或電子顯微鏡下的生死細節,甚至,屬靈的境界。
生界的無窮布景,生滅無窮輪迴。 |
|
然而,我必須拉回紅塵平常表象事,稍加整理一下針對現今人,切入山林內蘊,可能性的種種知識、探索角度、情懷、困境、孤獨時如何融入環境的自在,林林總總的設身處地、同理心的調適,以及最重要的,價值氛圍的感染與自我的肯定,全方位的配套。
對我而言,這不是「工作」,不只分享,而是化身山林精靈、地土天使,毫不刻意或矯情地,鋪陳活化某種場域的氛圍。
我不是想要「教人」什麼,只希望有緣的人可以如同我,接受台灣山林無窮的天啓。
由於是第一次一天的接觸,我先臚列幾個議題,配合多媒體影像分享。至於實際上講述的主題及內容,視現場朋友們的興趣、心緒,作彈性調整,反正隨身碟中存有幾十套講題,還有繁多新近調查的心得。
感受山林的底蘊。 |
講述方式可以是學術規格、理論及實務、解說教育或生態旅遊層次,乃至文化哲思或宗教信仰形而上,知識、學問從不分割,得以接觸內心的某些悸動、靈動為要。相關資料我也會帶上一些,只希望不至於太嚴肅。題綱如下:
一、地球生界的諾亞方舟
簡述台灣島生界的前世今生,摘要冰期、間冰期及山林的時空之旅。
二、從手上腳下走出的探索之旅──方法論
1.植物的辨識
2.植群的鑑定
3.動物的觀察
4.地體、地層、地理的認知
5.天文、天候的解析
6.物候的觀察與記錄
7.工具儀器的使用
8.地景全方位的描述
9.空拍與顯微、製圖等
10.樣區調查
11.口述歷史
12.其他(特定議題的探索)
植物區系區分圖。 |
台灣植物群系分布。 |
三、記錄、表述的類型
1.基本工具:錄音機(手機)、不同等級的攝影器材、調查簿的設計、專業儀器……
2.一般敘述
A.工作、職責表格制式化
B.配合地圖的地景描述
C.文學化或詠述的表述
D.登山類型的記錄
E.專業規格的登錄
3.撰述或書寫的訓練
4.成果展現或發表(含配套、局處系統等)
A.制式規格
B.散文
C.議題類
5.從最簡易開始
|
四、行動或實踐篇
1.依據各巡山路線,由我組織師資,帶隊沿途調查及解說。
2.建立各線、各區資源登錄。
3.長期展開記錄及調查。
4.分工、分配議題進行
5.定期撰寫、發表或分享。
6.建立各林區、各工作站永久史誌、自然史、開拓史等等林區文化誌
(註:我可以義務服務,長期相互學習)
東台生態解說之旅。 |
|
五、自然情操、人地關係、土地倫理、自然或人生哲學暨終極探索(視後續分享另論)
六、附加價值或應用
七、檢附書擋、USB及資料
自然界永遠是最美妙的道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體悟生界原理,探索究竟義沒有刻板的方法論,但科學實證的務實、精細,有助於釐清、過濾人本偏執。請開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