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那一條山徑上(7) ──石菖蒲、闊葉林海中的阿扁與阿圓】



陳玉峯
§ 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前述上山所見第二株的台灣紅檜所在地,石鼓盤溪上游的小支流,源自仙人洞山東北凹鞍,或來自「妻戀瀑布」的水系,迴灣西出,其所刻劃出的平緩、略寬闊的溪床地,當然布滿大、小長滿苔蘚的石塊。
就在這些石塊上、下,有充分腐植土而可以延展地下根莖(註:在地下的莖,莖上有節;根則無節,這是外觀最易判別的形態)的生育地,存在著溪床開放型的石菖蒲小社會。
岩生河床小社會的石菖蒲(2018.10.713:59)。


一般資訊都說石菖蒲是亞洲、東亞及南亞,包括台灣,低海拔溪流河床岩石間的物種,然而,在我一生調查台灣植被的經驗中,石菖蒲是極其窄隘的生態指標物種,他們在海拔分布中,我所見過的紀錄是2,4001,200公尺之間,所謂的低海拔,多指北台的「北降型」,因而我始終認為它們是中海拔的下部種,我認為有幾個成因:
1.它們需要相對高穩定的溼度,以及恆低溫,且蔽蔭,否則很容易枯萎。
2.它們是溼生物種,但絕非水生植物,泡水超過一定時程必將死亡。
3.因此,河川下游開闊河床地根本不具備它們生育地的要求;原始森林被摧毀的地區,或次生林下也不易生存。
而以開發浪潮故,自1980年代迄今,筆者只在偏向中海拔相對自然程度的溪澗地發現。本路線則分布於從仙人洞口下方,以迄「仙樹抱石」的仙人洞溪上游溪谷地,而從仙人洞往水漾之間的林下溪溝石塊地也存在。
坊間一提到石菖蒲總是強調它的藥草功效,傳統「唯用主義」、「貧窮文化」莫名其妙的功能派。我在口訪阿里山林業史時,卻得知石菖蒲曾經是阿里山人煮飯炒菜的一道佳餚,當然,還是「吃」。
午后,原本陽光普照的好天氣收斂了,下午1時之後,雲朵即開始聚集,進入了陰天。
我坐在「仙樹抱石」的對岸,回溯著數百、千年的時空場域,凝視著開闊仙人洞溪谷上,稀疏但層次扶疏雅致,而所有毛細孔諦聽著水流重重疊疊的激盪音聲,和著視覺的伸縮運鏡,張撐出溪谷結構的渺遠與澎湃。當我轉頭西天,陰霧天的漫射光,雕塑出樹幹深淺不一的厚重。這是大山胸臆,吐納永恆無語的大景。這是我永遠的家,無論生前、死後、此時此地。
然後起身上躋,北向,走在陡峭的西北坡。
剛開始時,前「路」有一紅繩垂繫,標示勿入:
好心的登山客圍繩標示勿入(2018.10.714:12)。

§ 闊葉林海
一翻上來,出現第一株紅楠(阿里山楠),假長葉楠量多;第二層優勢木還是長葉木薑子,而有株胸徑約2公尺的巨木,似乎是牛樟;灌木有薄葉柃木、粗毛柃木、阿里山冬青、高氏木犀等。
雖然沒有設置樣區調查,行走20多分鐘所經歷的,成熟的闊葉林海應該存有「假長葉楠─瓊楠優勢社會」,樹種除了命名的2種之外,另有狹葉櫟、鬼石櫟、紅楠、大頭茶、長葉木薑子、變葉木薑子等等,也看見可能是分布上限的黃杞。附生及草本、灌木如大枝掛繡球、山香圓、青棉花、台灣山蘇花、愛玉子、烏來麻、蓪草、杜虹花、西施花、黑星紫金牛、台灣鱗毛蕨、冷清草等。
接著連續幾段攀繩、爬岩。
搭架、繫繩的攀岩(2018.10.714:31)。


再一攀岩(2018.10.714:34)。
 
蔡宜珊攀岩(2018.10.714:38)。

連續攀爬陡坡之後,有一段西南坡向的平坦路段,只是橫向山徑,而山坡本身的坡度在6080度之間。
我們在闊葉林海中上上下下,沿途石塊頗為滑溜。
然後,在山徑左側出現兩株並立的台灣紅檜,一株阿扁、一株阿圓,之後,又一株台灣紅檜。於是,終於遇見第一株長尾栲,伴生有黃杞、高山新木薑子、巒大香桂、西施花、細枝柃木、深山野牡丹、柏拉木、魚鱗蕨、華中瘤足蕨、長葉木薑子等。
此地坡向由西南轉南、東南,也就是臥船洞之前的南坡。
臥船洞之前的壯觀闊葉林教我癡迷。
我遺憾為何不進行樣區調查呢?即令調查的結果只是常態下另一數據或資訊,沒人在乎,甚至完全無用。
我推測前半段南坡向有大片小樹密布的林分,很可能是上次山崩後,局部的更新區,物種與此地區雷同,也就是可以迅速自我療癒的範圍內,截然不同於人為的破壞。
後半段則進入台灣的上部闊葉林帶,也是檜木林的下部界,當我看見第一株校力(相對於海拔較低的鬼石櫟)出現時,也就是即將進躋海拔1,800公尺前的指標。
此段落,我登錄昆欄樹、大葉柯、長尾栲、三斗柯、校力、白花八角、西施花、藤木槲、平遮那灰木、黃杞、玉山灰木、巒大香桂、高山新木薑子、貢禹糧、魚鱗蕨、台灣鱗毛蕨等;造林只小片紅檜及柳杉。
此間,出現伐木年代的第一個殘存樹頭(15:30拍攝): 
台灣紅檜伐除後的樹頭(2018.10.7)。
前段,殘存台灣紅檜生立木:

台灣紅檜雙木並立「阿扁與阿圓」(2018.10.715:13),它們位於西南坡向上。


闊葉林海(2018.10.715:30)。

黃杞翅果。

§ 大點雨的遐思
我們在下午3:40抵達臥船洞,而後進行洞口、洞內測量與調查。相關書寫已在「迷漾山林(2)」中,無庸再述。只是,從滯留在臥船洞的50分鐘期間,雲霧、雨滴逐漸加濃、加大,我不由得想起李岳勳前輩的描述,我也不清楚是否他的靈在此示現?藉由地形雨,讓我品味「大點雨」的歷史況味?!
只有晴天不是人生,「大點雨」記錄著巒大杉在此山區,天演告別階段的人心應現。植物有情,愚昧人不解而平白糟蹋!
雨水、淚水不只洗淨,直是大化循環的通透。
我們穿起雨衣,無語走向仙人洞,下午5:25照見仙人洞的「屋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