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大校力
離開仙人洞區,前往小地壘稜緣的這段山路,生態帶屬於紅檜與殼斗科為主的闊葉樹混生林。如今,先前的原始林被人造林所取代,然而,殘存的闊葉樹永遠奮戰,何況伐木後形成的破空,如同戰亂之後,總有人異軍突起,形成暴發戶式的一、二代風騷,就在柳杉小徑木倒臥在紅檜樹頭區之後,一株巨大的校力,撐起像是板根的反應材(註:過往台灣學界都以熱帶雨林的板根稱呼台灣一些具有板根模樣的闊葉樹,例如校力。我不認為是板根,而是如同溪谷地的紅檜,在下部坡地被侵蝕的刺激下,長出了支撐作用的反應材,其形成的機制,很可能異於熱帶雨林)。
這株巨大的校力在伐木時期倖存迄今(2018.10.9;7:44)。 |
|
大校力之後,林下一叢竹葉根節蘭盛花。接著,一片更新不久的小徑木闊葉林,校力也形成小片林分,伴生以長葉木薑子、大葉柯、深山野牡丹、布德勒藤等。
|
林下的玉山箭竹全數開花結實死亡,估計這波死亡潮已然超過10年,新苗也已零星更新中。
行走中也看見木荷許多花苞掉落林床。檢視掉落的小枝,我認為是飛鼠的傑作。
可以說,大校力之前的柳杉人造林林相優美;大校力之後,柳杉人造林失敗,闊葉林收復失地,取代了人造林。
這段路上經過多處山老鼠的盜木點,地形及紅檜的樹頭讓我聯想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然而,這裡的海拔低矮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檜林核心區)3、4百公尺,林下物種大異其趣,隨便舉例,阿里山常見的肉穗野牡丹,這裡幾乎絕跡;台灣瘤足蕨也一樣,此地多是倒葉瘤足蕨;又如伏牛花,阿里山很多,這裡除了仙人洞口突兀的一株之外,林下幾乎全然絕跡。
何其盼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地毯調查,也可設置永久樣區,特別要登錄各物種在暖化作用下,「爬山」的速率。
穿越大大小小溪溝處,也發現先前台灣紅檜的造林地,除了溪溝地長成一小片之外,要嘛全數死亡,演替為闊葉林;要嘛零星稀疏幾株,殘存昔日的嘗試。建議林管處早該針對每一林班、每一小班,由造林台帳,校對現況。基本功不做,只任由都市佬、假學者專家或農委會(及轄下)一批四體不勤,打打嘴砲者,亂叫什麼重啟林業、木材自給率多少、森林認證等等唬爛話,真是不幸衰三代啊!我長年呼籲林務局要重視務實的基層員工,傾聽各地區實證經驗者,且完整登錄各類永續的在地經驗,數十年過去了,請教局長、各處處長,做了沒?做多少?不談也罷?
此段路,墨點櫻桃、巒大香桂數量不少。
早上8時24分,我們抵達「翠石清池」。
阿里山數量很多的肉穗野牡丹,在這條山徑上是它分布的下限,只有零星一、二株點綴(2018.10.9;8:39)。 |
|
§翠石清池
自然界永遠不時有讚嘆!說「不時」必也得其時。
當我記錄分叉成6枝幹的大葉柯、長尾柯、巒大香桂、長葉木薑子、枇杷葉灰木、薄葉柃木、小花鼠刺、玉山箭竹新苗之後,冷不防右側出現斜下的幾道霧光,穿透溪溝上方的破空而來。
如果不是10月9日早上8點鐘之後,在大約1個小時時辰內經過此地,恐怕看不見如此恩寵。
我被這幾道霧光吸引(2018.10.9;8:25)。 |
光束下側,正是「翠石清池」(2018.10.9;8:27)。 |
然後我看到一幅「靜畫」。
我自己,以及我從同行者眼光、身體語言得知,初睹這幅「靜畫」時,人的反應較接近視而不見,沒有「好美喔!」的驚呼,也不會呼朋引伴「分享」,更沒有例如京都什麼碗糕寺院裡,刻意排列了大小系列的石頭,說什麼多了不起的「禪意」。我去看了一次,不如半隻「蟬」!對不起!我不該有「比較」的「偏心」,但質性大異。
來!觀這幅偶然:
|
8時27分半。 |
|
|
我呼喚同行者來欣賞、拍照。
好想、好想在此坐定,觀見365個晨昏,冥思每分每秒全景的綿密流轉。
它是迷你小景,而一應俱全。
這小池動靜水左側是乾溪溝,右下是台灣紅檜造林地,且溪溝開展為平凹亂石布陣地,石菖蒲及溼生綠毯的小社會,寧靜、深邃。
我也拍張紅檜造林地,然後上躋。
先前附圖的肉穗野牡丹及本路線首見的台灣瘤足蕨,就是在上來之後的山徑旁所拍攝。這兩種之間,另拍攝了紅楠的苗木。
台灣紅檜人造林(2018.10.9;8:36)。 |
紅楠苗木,芽先端及葉柄鮮紅(2018.10.9;8:39)。 |
接著走上許多紅檜大樹頭處;再往前,我們走在小側稜上,右側是條稍大規模的溪溝,在伐檜之後,目前演替為密密麻麻的闊葉林,然後,拍攝了一株很多分幹的長尾柯。
為何喬木卻多分幹?
此地最可能是因為要造林,或造林後的分期撫育的某個階段,造林者認為這些「雜木」會妨礙造林木的生長,因而將之鋸除地上部,之後,從樹頭萌長許多側枝,且相互競爭,後來形成了多幹現象。
而後,我們又穿越山老鼠偷啃檜木頭的區域,來到了楊國禎大罵「孵豆芽」的柳杉密植區。也在這密植區,我第二次看見台灣瘤足蕨。
我們已然身處小地壘的稜緣頂,下瞰石鼓盤溪支流的懸崖邊。我們將從這裡,往下之字形直探溪谷,翻越到對面的山區。
急下坡前,我們調查了一個樣區。
這個樣區原本應該是台灣扁柏林。
長尾柯多分幹的植株(2018.10.9;8:45)。 |
楊國禎與陳月霞在山鼠「作業地」附近(2018.10.9;8:48)。 |
第二次撞見的台灣瘤足蕨(2018.10.9;8:53)。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