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假長葉楠芽苞(2006.3.9;台20–122.7K)。 |
§ 上部闊葉林前引
先前我敘述,仙人洞山也是阿里山區「北格」的一地壘,它的山頂,如同巨人的大頭顱骨,由大砂岩塊所構成,下滑到了仙人洞口上方的母岩,則如同額頭,額頭下,半開半合的左眼即仙人洞,左眼角則不時淌著清泉淚,謂之妻戀瀑布。
這類砂岩小地壘,從水漾湖的西南角有一個,由東北斜走西南的中間還有一小個,然後到仙人洞山。仙人洞即座落於仙人洞山到中間一小個地壘之間的凹鞍西南側。這個凹鞍,正是仙人洞溪的最上緣,雖然只是小小區域,卻可收集終年不絕的水源,因為此等地理區恰好是雲霧帶的下部界,中海拔阿里山區最大降水帶的邊緣,因而高溼度、大降水,以致於從西部上山的古代華人,特地以「大點雨嶺」來稱呼它。
不知是何因緣,整個阿里山區也唯獨這裡,孑遺了巒大杉最後的一個小族群,故而古人稱之為「大點雨杉」。
遺憾的是,自從1930年代以降,大點雨杉似乎完全被伐盡,我這趟山旅原本抱持尋找孑遺而來,但整條山徑旁,我只在10月10日看見一株小樹,其他則杳然無蹤跡,雖然也看見小片的造林地。
仙人洞口下方的森林,除了溪溝東側前輯敘述的台灣紅檜天然下種林之外,類似環境條件的溪溝西側,則全然為闊葉林,而且是屬於中海拔下坡段暨溪谷類型之一。
|
§ 假長葉楠–大葉柯優勢社會(或單位)
我們在溪溝西側取樣,調查面積20×20平方公尺;坡向東南,坡度10–20度。
第一喬木層高20–10公尺,覆蓋度95%。
第二喬木層高10–5公尺,覆蓋度30%。
第三層高5–1公尺,覆蓋度50%。
第四層1公尺以下,覆蓋度60%。
第一層的假長葉楠及大葉柯各有7株,相對數量皆為(4˙4),其他伴生有山櫻花(+˙1)、柳杉(+˙1)、瓊楠(1˙+)、南五味子(2˙1)、藤花椒(1˙+)等。
第二層以假長葉楠為優勢(2˙2),其他只有墨點櫻桃(+)、小花鼠刺(+),餘為附生或蔓藤,例如山蘇花(1˙1)、烏來麻(+˙2)、風藤(+˙1)、台灣常春藤(+)、藤花椒(+)等。
灌木層以柳葉山茶(3˙3)最顯著,(1˙1)者有假長葉楠及薄葉柃木,(+)者有桃葉珊瑚、長葉木薑子,而長梗紫麻(1˙1),其他為附生或藤本,如:烏來麻(1˙2)、風藤(+˙2)、伏石蕨(+˙2);數量(+˙1)者有擬笈瓦葦、擬烏蘇里瓦葦、台灣石吊蘭、奧瓦葦、台灣水龍骨等,餘為(+)者,例如阿里山水龍骨、斯氏懸鉤子、南五味子、火炭母草、山蘇花等。
草本層以阿里山月桃及有刺鳳尾蕨較多(2˙3);(1˙2)者有魚鱗蕨、斜方複葉耳蕨、柳葉山茶、巒大秋海棠等,而伏石藤(+˙2);(1˙1)者有川上氏雙蓋蕨、風藤、奄美雙蓋蕨、稀子蕨、狹葉貫眾蕨等;(+˙1)者有變葉新木薑子、長葉木薑子、大葉柯、貢禹糧、紅楠等;餘為(+)者,例如冷清草、韓氏耳蕨、藤花椒、台灣懸鉤子、亨利氏鐵線蕨、小葉白筆、青棉花、三葉崖爬藤、石菖蒲、愛玉子、肢節蕨、華東瓶蕨、胡氏懸鉤子、屏東木薑子、曲莖馬藍、伏牛花、腎蕨、毛筆天南星、冷飯藤、紅楠、舞子草、平柄菝契、角桐草、赤車使者、台灣崖爬藤、蛇根草、假長葉楠等。
以此海拔的組成而言,第一喬木層的樹種偏低,草本層的歧異度則偏高,顯示溪谷型的生育地鑲嵌,以及低海拔物種上遷的現象。另一方面,大約半個世紀後,假長葉楠將最為優勢。
假長葉楠是中海拔下坡段或化育較良好的溪谷地的領導優勢種,可以說,台灣水源地的超級土地公,卻幾乎全民不認識它。俗話說:吃果子拜樹頭,台灣人喝口水總該頂禮假長葉楠吧?!
我如此說並非其他全體物種就較不重要,而且從來假長葉楠也得夥同其他物種才能健全存活,而自然情操的培育,對一般環教而言,多以認知面向切入,至於人地關係,乃至價值、倫理的層次,大抵還是一樣得由認知開始。
台20–122.3K的假長葉楠,殆為其最低分布處(2006.3.12)。 |
假長葉楠展花(2006.3.9;台20–122.7K)。 |
假長葉楠果實(2005.6.10;台20–128.1K)。 |
大葉柯(2005.6.10;台20–130K)。 |
大葉柯(2005.6.10;台20–130K),其幼枝莖呈五角星形。 |
仙人洞口;登山步道上到仙人洞,被綁繫路標的小樹即大葉柯(2018.10.8;10:45)。 |
|
附生的山蘇花(2018.10.8;10:15)。 |
|
長梗紫麻(2018.10.8;10:10)。 |
林下的優勢種阿里山月桃(2018.10.8;10:09)。 |
假長葉楠∕大葉柯優勢社會(2018.10.8;10:29)。 |
|
闊葉林樣區中被伐除的台灣紅檜樹頭(2018.10.8;12:5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