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拾穗(A29) ──「報怨行」】

陳玉峯






從我自然生態調查的實證過程,某個角度檢視,差不多就是修行。
40餘年,先是藉由「理入」,讀了一些教科書、生態調查報告,有了理解,可以做「漂亮的」讀書報告。然後,到了野外實地調查、操作,卻發現先前調查者、報告人根本是「掩蓋」了太多不清不楚的部分,於是,我從讀書的「理解」,開始進入「瞭解」,「瞭」字本身就是要求「眼見為真」,實際身體力行、實踐之後的體會,知道了別人「造假」與否,更明白自己盲點之所在。直到窮究到近乎純熟,領悟到表象所不能解決的部分,徹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遠遠超過己知,也終於了然自己的無知,卻可以在許多的機緣下,不斷品嘗新知,另可超越科學研究的窠臼,由一些現象而悟出自己與萬象存有內在的聯結,是為「悟解(覺)」,「悟」字是「深得吾心」。

接下來是不可說的「靈覺」,那是不可知論的範疇。
我歷來體會、領悟的「理解、瞭解、悟解、靈覺」,是知行合一的,知由行來,行由知解;知指導行,行校正知,而知「知之不知、行之不行」,而且,隱約感知、感覺自己意識的某些內涵,而浩瀚無窮的自然現象內外,理性能詮釋的,滄海一粟,微不足道。還有……
閱歷一生的自然生界、萬象,正是佛教所謂的萬法,但佛教偏重在自心的「極小見極大」,而我從自然萬象之「極大窺進自心的極小」,而「極大與極小」都是「無限」,也「合一、同一」。

上述內涵,窮盡紙張寫不完,我只描述毛皮摘要的況味而已。
我依如此四階的心路歷程,檢視達摩的「二入四行觀」,我認為其文字的層次,多在「理解」,部分到「瞭解」,而「悟解」與「靈覺」都只是空洞的名詞而已。
上篇短文我已經解釋,達摩在告誡信眾或修行人,基本上先要求「虔信」其教義、經典,接著,相當於上課的說辭。
他歸納由(生活)實踐的修行,可分為四類(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以及稱法行。
什麼叫做「報怨行」?它的原文大意如下:
實際在修行的人,如果遭遇到身心的種種苦難、困頓,你就要告訴自己,這是很多世的過去,累積下來的錯誤(相當於業報),即令你這一生並沒有犯錯,這些罪業的果報,如今已成熟地加在你身上,你必須毫無抱怨,欣然接受,不能怨天尤人。這些災難、苦厄,並非老天加在你身上的,也不是別人施加的,你必須心平氣和,全然接受,像經文說的,再艱苦你也不變心,因為窮理之後,你就會明白。你的心,若習慣如此了,就會和自然之理相應。如此,由身心災厄的「怨」,修進真理,所以說「報怨行」。
上述這種心態,大多數的宗教都有。所有各種說法中,我認為台灣人的一短句就足以涵括:「吃苦當作吃補!」


這類思考或心態,根源或基本原理在於:人生從來多災厄,沒有合理化的解釋;大乘佛教相信人必須修行好多、好多代,才能證成「正果」之故。後來,到了大乘後期,結合印度教一堆神祕主義式的「密教」,大概受不了要「修行無數代」才能「成佛」,乾脆主張這輩子就可「成佛」,這是密教的最大特徵之一,例如日本和尚空海,承襲密教說辭,主張「即身成佛」,而台灣,很可笑的,也產生了不少自稱「活佛」的「海鮮法師」,殆皆密教的「產物」系列。

就我而言,我不會用「輪迴、多代」的藉口。
任何人本來就是歷代祖先「陰錯陽差、龐大變異及逢機」的產物,每個人最直接的來源,當然是父母給你的DNA,這裡就註定你身心的基本狀態,而你的後天環境,成年之前也是受制於父母;你將來的兒女,也是受到你「嚴重」的影響,也就是大乘佛教在說的「三世兩重因果」。
然而,你雖然無能挑父母,卻可以很大比例上「免於被命運」,你最好深切瞭解何謂「自我」,你可以自主選擇超越。我先前已反覆寫了多篇談及,在此不贅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