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書房的主燈28年來不知道換了幾次燈管,只知道更換頻率愈來愈高。聽說最早的燈泡可以使用百年以上,為商業計,「不得不」出產較短壽命的產品,而近一、二十年來,為了促進、鼓勵消費,絕大多數的商品全面「夭壽化」!稍微有良知而懂得為世代、地球思考的人都瞭解,這是人類自殺式的經濟,詳細的資源、能源耗竭利用的數據,在此我就不必引述了。超過半個世紀以上,全球各地在這面向愈檢討,人的習氣愈是墮落,大家從來迷信以科技解決科技製造的問題永遠樂觀,雖然大家心知肚明不是這麼一回事。
愈講真實事或真相,愈惹人厭,在此,我不是要「重蹈覆轍」,我要談「命運二部曲」。
前此,我寫絕大多數人是被「自我」命運掉,這裡談「被次生自我命運」,也就是「被物命運」。
書房兩盞主燈在更換燈管頻繁之後,去年的燈座也壞掉了一個。我以寫作、雜務一忙碌,偷懶而只圖個方便,隨手抓個現成夾燈,以一根木條,膠帶纏一纏,勉強補充亮度。這麼一個「方便」,又拖過了一年。
平常,我或一般人都因瞬間「方便」,手上東西隨意置放在任何可以「暫放」一下的地方,或說,就作業或作息方便,於是,「習性」如同灰塵,分分秒秒堆積,沒多久時日,就連我書架前緣的空間,都塞滿奇奇怪怪的小物品,從這些小物品上的灰塵,以及碰觸時的澀髒感,就知道一「暫時」,等同於「定存」,而「一念萬年」!另一方面也瞭解,絕大部分所謂的「藏書」,如同神佛像,一擺就「禪定」,沒呼吸也起不來。
書桌旁的通道,也因「方便」,雜物愈堆愈多,如同尋常回收阿婆的家。「路是人走出來的」,很好聽、很勵志;「物是人堆出來的」,沒人講,卻是壓縮活動空間、阻塞「逃生」路線、壓迫平常呼吸而不自覺。
十幾年前我在生態或環境議題相關的演講中,只要帶上一句:
「人,只有在搬家時,才知道平常造了多少孽!」
大家多會心一笑。
壯年暨之前,為掌握時間、效能、效率,務必自我要求:物品愈有秩序,人便愈自由。我一向物有定位,使用後必須立即還原。每次撰寫自然科學文字,當然必須句句引證、連鎖牽引,因而案上、旁側物品一大堆又一堆。每本書的完成過程,有如「戰場」。事畢務必一一歸位、收拾,好進行下場「戰役」。
然而,資料、書籍愈收愈多,又「不能」用過即拋,何況過往「臭老九」被養成了「藏書」的雅痞,古代更有「惜字亭」的「階級鞏固」的神話(註:站在意識層面,書是很可能隱藏巨大的抽象能量場,但可正、可負),總之,書籍通常愈來愈多。
然而,「讀書人」也有清書的時候,我曾經看過我的老師出清,丟出整卡車的原文書等,許多根本是「新」書,當年,我還為之心疼不已。
每本書拿到手時,多是一時的「情誼」,或某種意念、探索、分享、收藏等等的徘徊,但認真啃讀的,才會入骨入髓而一生珍藏,例如我有一本1970年3月11日購買的《西洋哲學史話》(威爾‧杜蘭著,協志工業叢書),我看過五、六次,直到今天,偶而還會翻出來咀嚼片段。
本文重點談「物」與人的牽扯,暫不涉及心性之與之相關,也不談性格之差異,但只被習氣物役的要點而已。
人類常被其「所有物」命運而自知卻不覺,凡走過也就必成「負擔」,不管美醜,或一切二元立論。
通常,中年暨之前被「自我」牽著走而被命運;老年期更多出一大堆被物件命運,而且互為因循、加乘,而一步步邁向牽纏羈絆。
由於是身外物,輕易地察覺累贅,所以屬於輕微的「物欲命運」類,也可立時扭轉,然而,因自我的沾粘、延展,有時候卻成為「自我」的代替品、代言人,而變本加厲。
我想,古人的《了凡四訓》第二訓,「改過」有三層次:從事上改,從理上改,以及從心上改,還得加上「從物上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