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拾穗(A26) ──從達摩祖師談起】

陳玉峯





小時候北港媽祖遶境時,由於媽祖算是「境主」,其他各廟宇也會組隊或派神轎共襄盛舉,更有許多尊體形同如千里眼、順風耳的「神將」,包括一尊「達摩祖師」。
小孩子的我問長輩,為什麼「神將」也有「黑人」?祂是誰?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記憶中沒人給我回答,至多只知祂是「達摩祖師」。

媽祖本來就是觀音或「應現觀音」,媽祖教原本即宋徽宗時代改佛為道,馬祖道一禪師(唐)的法脈下,宋代的菁英將觀音穿上道袍,創造「林默神話」,讓馬祖道一的禪燈傳承下來的變通辦法,只不過後代忘了脫掉道袍罷了。
媽祖徹底是禪文化。
禪則是印度達摩大師(A.D.483-540)來到中國,成為東方的「初祖」,但必須本土化而融合在地元素始能成為活的宗教,而且,直到六祖慧能,才算是後代所認知的「禪宗」。
媽祖是禪門的「應現觀音」,達摩是在「東土」的開創者,所以叫做「達摩祖師」,這是完全正確的事。然而,媽祖徹底被神化,加以年代長遠,民眾對「禪」又不通,結果,祖師淪為「不識」的「神將」。
禪宗史上常見「何謂祖師西來意?」或如《臨濟錄》中記載的,有人問臨濟:「如何是西來意?」,當然是問達摩來到東方的旨趣是何?他的目的是啥?臨濟回答:「若有意,自救不了!」(略,以後再談)。

「禪」並非釋迦佛時代的產物,而是到了釋迦佛涅槃56百年之後,大乘佛教時代才慢慢發展出來的。在印度的「禪」,是一種「觀」進自身本體的方法論,也就是「凝心寂靜」(禪定),是相對靜態的。達摩於西元6世紀來到中國後,大概花最多時間在「面壁打坐」吧?
「禪定」是大乘佛教修道的六或十種方法暨行為之一。經由「禪定」而可進入涅槃狀態。依我的話語,禪定或「禪那」差不多就是,人很清醒,而腦波相當於睡覺時的深眠狀態,一條一條上下起伏的電波都趨於水平的寂寂不動。相傳釋迦佛未覺悟前,跟隨婆羅門教的師父學習,就已經可以進入上述的「第四禪天」,釋迦的後世,大乘佛教字面上「也就不敢」超過「第四禪天」了!
我在大學課堂跟學生說:
「大家試著靜下心來。聽說禪宗六祖教他的師兄打坐下來好一陣子之後,說:『那個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腦波不活動,差不多沒有什麼念頭)的時候,哪個東西是你本來的真面目呢?』,同學們,你們試看看,誰能夠超過1秒鐘不思不想,全然沒有起心動念的狀態。可以做到的,舉手!」
如果有人舉手,當然是「假的」。
然而,當人進入沒有任何思考,或發呆的時候算不算?他的耳朵「聽見」環境及自己的呼吸聲、眼睛看見眼前影像、身體皮膚有感於冷熱或蚊蟲叮咬……,他算不算「不思善、不思惡」,腦波動不動?
這系列唯心、主觀的形容沒有太大意義,我的瞭解是人心的一系列狀態。當人將心念專注,凝止在他能思能想的「原點」,可以去察覺他之所以察覺的「那個東西」,也就差不多了。
理性語言就是我先前系列在解釋「自我」,如果了然「自我」的形成過程,以及成為今在的他自己,而可以不受「自我」的綁架的狀態(並非24小時如此,而是自由出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