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槲樹天演逆旅(1) ──前引】

陳玉峯
舔食礦鹽的台灣長鬃山羊,不慎伴同落石摜摔下來,哀叫了淒厲的兩聲。
我就在這片數十近百公尺高,幾乎垂直的大崩壁下,霧台鄉隘寮北溪上游,近十年前形成的溪流中,洗了兩次天體澡。這是我這輩子迄今最浩大的浴場,河床寬度可達2百公尺以上。這條溪名叫做來布灣溪(Labuwane)。


來布灣溪一隅,是我向天借來的浴場(2019.3.22)。

這片擠壓破碎的山壁,就連台灣長鬃山羊也失足(2019.3.22)。


坐北略偏西南望,直線距離大約10公里外,和緩的霧頭山(2,736公尺)拉深了我的視野厚度。各據長度約2百公尺河床上空的兩隻夜鷹,森林內的黃嘴角鴞、山羌、螽斯科及蟋蟀科諸蟲、台灣獼猴等等,輪番鳴叫或交響,以及溪流的清唱環繞下,我們紮營在舊大武部落670戶石板屋遺址下方的高位河階上,展開43夜的神蹟及祖靈之旅。

我們紮營43夜處(2019.3.24)。

直線距離約10公里外的霧頭山2019.3.21)。

2019321-24日,楊國禎教授、吳仁邦先生與我,在極為優秀又深富山林情操的山區嚮導,賴孟傳先生的引導下,以紮營地為中心,向北、東、西三方向,踏勘隘寮北溪上游,大崩塌半圓扇面上的槲樹領域,調查了時空生界的天啟。

舊大武1940年代「集團移住」後的石板屋遺址(2019.3.22)。

楊國禎教授(左)與我在一場山頂三角點標誌處合影。左後為槲樹;右後的山枇杷;正後方為白雞油(2019.3.22)。

賴孟傳先生與筆者(2019.3.22)。

筆者在朗吾呂山西峯(1,310公尺)森林三角點(2019.3.24)。

朗吾呂山西峯與主峯的稜線間,槲樹下撿拾槲樹落葉拍照,左起吳仁邦、賴孟傳與楊國禎(2019.3.24)。

楊國禎與我(2019.3.24)在槲樹前。

吳仁邦與楓香(2019.3.22)。

我們核心的目標,正是北半球溫帶落葉林生態系在全世界分布的最南界,台灣最典型林分的「槲樹純林」孑遺。

槲樹純林(2019.3.22;一場山)。

此行,從上大武東行隘寮北溪,再延溪北溯的逆旅,我將整合天、地、人及生界,探索或解開幾個世紀以來,台灣的洪荒大演義。在此,先將沿途幾個印象深刻的議題楬櫫,至少,對我這個老山林的苦行者而言,美妙得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給朋友們。
1.整條台灣中央脊梁山脈地層的擠壓,我認為最最嚴重的地區,大致落在從卑南主山往南,以迄北大武山之間,直線距離大約60公里的破碎帶,從而在一百多萬年來,在大浦山南北的小鬼湖、紅鬼湖及大鬼湖區域,山體蝕解且崩落了超過1千公尺深,隘寮溪的向源侵蝕,由西向東挖陷了直徑20餘公里的大崩落,迫使中央山脈的主稜足足東移了約10公里!
解讀台灣地層、地體超級大蝕解的結構性答案,就落在隘寮北溪兩岸山體的地層。各種岩質被抬舉、褶皺、扭曲、節理破碎的方式,千奇百怪、歧異幻變,值得地理、地體、地質、地球科學有關的人,前來探討這部土地的百科全書。

岩層極度擠壓與破碎(2019.3.24)。


2.200988浩劫崩蝕的土石,將隘寮北溪主流及各大支流的溪谷填高約10-50公尺不等,形成新流路,且在10年來大致下切了4個顯著的河階,最高河階上,10年來早已發展出「類蘆─紅毛草高草社會」;下段的新河床形成「甜根子高草社會」,且溪流隨著天候進行非週期性的「回春作用」,正是研究、觀察崩塌淤積、下切等,絕佳的活題材。
從紮營地出來的越野車經歷46次渡溪,創下我生平2小時內渡溪的空前紀錄。我了然這條「流水車路」必將迅速改變、消失。
3.超過百萬年來地體、地表變遷最劇烈的隘寮北溪,夥同氣候上每年長達5個月左右的旱季,有可能是上次冰河時期來台的溫帶落葉樹槲樹之所以孑遺迄今的主因,而1941-1944年間,舊大武部落被「集團移住」政策遷離後,原耕地的次生演替,則可能是現今槲樹「純林」形成的原因之一。
4.魯凱巴攏公主、鬼湖神話故事等,代表原民土地倫理的最高等級保育文化,正是由隘寮溪流域的天候、地文、自然生界等,聯鎖交互影響所從出,由三地門、新霧台以西,經霧台至中央山脈主稜等,全國最大地變區的人文內涵,正是南台灣在地球村的典範,絕對是世界等級的遺產,值得深入整理且弘揚於全球。
5.很可能因隘寮溪的效應,突破中央山脈的地形隔離,霧台鄉除了保全冰河期溫帶落葉林的孑遺之外,如太魯閣櫟、台東白匏子等東台指標物種竟然也保全或分布在此,此行,賴孟傳及楊國禎又發現稀有的小石積,出現在朗吾呂山西峯稜線上,我推測歷來屬於低密度研究區的霧台鄉,若予詳加調查,很可能可以發現許多天演的奧祕。

太魯閣櫟(2019.3.24;朗吾呂山稜)。

小石積(2019.3.24;朗吾呂山稜)。

6.2019323日我們由隘寮北溪河谷,沿著大約二百公尺的大崩塌破碎帶,直上神趾山(麻留麻山,1,636公尺)的西稜線上雨中調查,讓我重溫暴風雨下的新康山頂調查行的況味,感恩上蒼對我的庇蔭與厚待。我想少有人如我,上山下海43年,如今列為老年年金行伍,還可以親炙、學習大化自然的天機,但願此系列的紀錄、思索、見證與演繹,還可以留下些微有意義的見解。

我們在雨中由此大崩岩區上、下麻留麻山(神趾山)稜線(2019.3.23)。


1 則留言:

  1.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06396862826910/permalink/1509786439154613?sfns=mo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