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拾穗(A15) ──窮死】


陳玉峯
凡是人都要死、必死,我是人,所以我也要死、必死。
上述三段論的前提「凡是人都要死、必死」,事實上是歸納法,因為人類迄今為止,已知所有歷史上的任何人,沒有一個人免於死亡,然而,歸納法不能導致真理,三段論前提若非真理,所以「我」不見得要死、必死?

如果你問任何人:相信自己肉身一定會死亡嗎?絕大多數的回答必然是:廢話,誰能免於一死(科幻片及現今特殊冷凍處理者,暫不討論)?然而,理性的大反諷之一,即令每個人嘴巴或理性上都說「必死無疑」,但骨子裡、心態上,正常的活人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超越活人的任何思維。死亡對活人不可捉摸、不能理解、永遠陌生、恆常徹底無知,甚至連恐懼死亡也頻常是荒謬。
人生的一切都充滿不確定性、可能被剝奪性,唯獨死亡例外。這個例外不可思議,而且所有談死,全都是活人。高中時,我跟好友阿昌說:「無論誰先死,都要打破任何障礙,回來跟對方說死後的『世界』!」,而任何以生臆死都是文學、神學、幻學、科學……,或說意識活動的暫時性說辭,不過是間接的慰藉或激勵。
面對每個人最切身,卻無能回答、不可回答、故意忽略的死亡問題,比較有意義的,一般是轉向面對生的態度。因為生、死本同體,聚合與離散,而在時間軸上,生、死是連接發生,我們身體內的生、死隨時都在發生,一大堆細胞一直進行生、死更替,且連接發生,但個體的生死連接,只能經由世代傳遞,因而生物學上,個體在族群的意義,只以能否有後代的基因,投入族群的基因池為標準,此所以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完全是動(生)物化的課題,而人的個體生命意義顯然超越肉身、基因。這方面,我過往已多所著墨。
關於「死」的議題,在此,我要先點出除了老病、意外死之外的,人生中,其實存在許多場合或特定狀況下,人就超越死亡。我不是要談如蘇格拉底的殉道、武士切腹、忠奸全節之辨等等,而是要談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卻不知道其與死相關,它們的重點即類似「生、死連接處」,邏輯類似「喜極而泣」。
人們讚美死亡,相當於在塵世中的許多「高潮時刻」的戰勝死亡,傳承某些精神情操。然而,日常生活中,例如性高潮,有不少人,特別是女性,高潮時段或之後,會有想哭或已哭的感覺,有可能就是完成生命傳承意志的達成或滿足,直接體會生、死連接界面的體現,彷彿自體生命已然完成,也相當於對死亡的預先體驗或「死後」的追憶。
因為人不可能死後追憶,卻可能在純直覺、感覺中,映現生死連接的界面。生、死都是活人跟靈自體、上帝、神佛的界面或連接處,一般卻認為死亡是斷面,我不以為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