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拾穗(A22) ──玉山「回首」】


陳玉峯




發生228事件的1947年,當時的台灣氣象局長石延漢組成了「玉山科學調查團」,成員共計14人,即石延漢、王仁煜、何春蓀、滕詠延、楊卓然、斯煒、金城、王家儒、梁潤生、李世鈞、高英士、王康及江慕雲等人。
他們出發上玉山之前,先由台南縣政府派遣工程隊整修步道。
1947731日、81日,他們在嘉義集會;82日搭乘阿里山森鐵至阿里山;83日,由阿里山搭火車至新高口,步行上鹿林山莊;84日,由鹿林山莊上抵排雲、玉山主峯頂(風雨中),至玉山北峯氣象測候所夜宿;856日在北峯附近觀察、採集及休息;87日,由玉山山區循原路下抵鹿林山莊;88日,自鹿林山返回阿里山旅社,開會;89日,下抵嘉義。

這個「科學團」在194788日,於阿里山開會的決論,有一項是:
「呈請省政府廢棄日本天皇敕封的新高山,恢復『原名』玉山」!
這就是中國政權來到台灣,將玉山又恢復清國時代名稱的來源。
他們住在玉山北峯的測候所,當時是由6位觀測員及8位原住民工友輪流調班,一上班大致上得待上半年。
日本人最早在此勘查,不只是想當測候所,還想建造天文台。
190910月,兩位東京帝大的天文台員一戶直藏、小倉伸吉,夥同測候所的技手大隈鴻一、殖產局員佐佐木舜一等四人,登上玉山主峯後,來到北峯勘察氣象、地磁等,選定北峯做為氣象台的地址。
然而,真正設置氣象台還得晚了34個年頭。
1943年,日本人正式設置了玉山測候所,配置一般氣象儀器測度,此所以玉山的氣象因子正式記錄殆自1944年始告完備,我使用來繪製生態氣候圖的資料,即以1944年為起點,但1945年及1946年的記錄不完整。
日治時代的北峯測候所不過短短二、三年,卻有一位技正木村氏在山上逝世、殉職。
1947年的「玉山科學調查團」,成員之一的梁潤生(19942002年,1961年專任台大動物系教授等,廣州人)採集的植物標本,卻由森林系的劉棠瑞(1948)於隔年在「台灣省博物館季刊」第一卷第2號,46-60頁,發表了〈台灣玉山之高山植物〉,依據梁的76個植物編號,列出了所謂的「玉山高山植物名錄」,包括一些未能鑑定物種者,事實上也涵蓋中海拔的臭節草等,相較於日治時代或國府中、後期,其水準就不用說了,畢竟那是戰亂時代,不宜奢言學術水平。
我是19811115日首次調查玉山頂,也到玉山北峯測候所過夜。當夜測候所朋友請吃飯,一大鍋蓋掀開,有個山羊頭,也有猴子肉。我咬了一口猴子肉卻不敢下嚥,趁著主人沒注意時丟進火爐。而燒水的木材都是玉山圓柏,我算了年輪,從百餘年到三百五十年,因而1985年初,我任職玉山國家公園首任保育研究課暨解說教育課課長時,急著將測候所的火源改為瓦斯代替。
寫這篇隨筆是因為正在閱讀李岳勳前輩的資料,而他在公論報以記者身分寫的一篇短文,被收錄進江慕雲(1948)的《為台灣說話》一書。該書作者江慕雲係於1946年春來到台灣,經過228事件,1948年初夏回去中國上海,撰寫出版了該書。
該書一出,很快地再版,深獲好評,迄今有多次改版,而且還被千禧年前後的,台灣派視為較客觀公正描述228前後的報導,然而,1949219日李岳勳在這本書的空白頁,寫下了一頁半否定的話,我以後再予解析。
江慕雲參加了「玉山科學調查團」的簡略敘述,收錄在《為台灣說話》的29-37頁,我另外參考了劉棠瑞(1948)、佐佐木舜一(1922)、陳玉峯(1997)等,留下此小小的註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