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鎮西堡剪影B(2018.10.28)】


陳玉峯
第一次吃台灣粗榧的(假)種皮的,黏糊糊的,奇妙的微甜。
新光部落栽植了許多在地的本土裸子植物,台灣粗榧數量不少,教堂旁的小徑木,今秋結了大量種子。
伊諾(Ino)拿個短木條上拋,打落了幾個,慫恿我們吃:
「他們說有毒,但吃一、二個沒關係,甜甜的。」
真的「不錯吃」。在手上黏糊,入口不沾齒。
歷來我拍了台灣粗榧許多美美的照片,但今天只有今天,不想拿過往貼在今天的鎮西堡。
 
台灣粗榧的種子(2018.10.28;鎮西堡教堂旁)。
台灣粗榧枝椏三出(2018.10.28;鎮西堡教堂旁)。

台灣粗榧的種子及假種皮(2018.10.28;鎮西堡教堂旁)。

鎮西堡的台灣杉植栽(2018.10.28)。



台灣粗榧的芽總是在先端三出,所以又叫做「三尖杉」,事實上叫「三出杉」更相符。每次看見它的資訊,總常見到其與紅豆杉的分辨,因為它們的葉片相似,其實差太多了。
兩者都是針闊葉混合林帶的「伴生物種」,而紅豆杉傾向於存在於紅檜林;台灣粗榧多見於上部濶葉林帶,它們都是健康原始林的指標之一。
真正的「伴生物種」其實是森林發展到成熟分化的階段,因應特定的所謂「區位(niche)」,才能存在的調節機制之一,迄今,沒有充分的生態研究道出其奧祕!但是,它們常常在我耳畔傳頌密語。
我彎下一條農路,潮濕駁坎上的一片漢葒魚腥草,綠美得癢癢然!

漢葒香葉草(2018.10.28;鎮西堡)。

大家喜歡花果盛饗,眼睛愛吃色彩鮮豔,而常忽略了主食米飯等。我總愛尋常而實在,道道地地的綠之海。
「漢葒魚腥草」明明是「香葉草科」的草本,為何要冠上「魚腥味」?
我嗅聞其汁液,有略微山芹菜的味道,至少鎮西堡的族群是香的。
綠的樣相存有無窮的幻變。
今天,在鎮西堡的綠,就連最常見之一的水麻綠,皺縮縮的樸樸綠,在秋陽的淋浴下,閃閃蕩漾,我卻拍不出它的眉目傳情! 
水麻(2018.10.28;鎮西堡)。
熱鍋煎腥羶太過火的當今台灣,委實適宜加多些菜根譚。台灣本然的綠,珍貴得無以倫比,不要錢!Fr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