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那一條山徑上(1) ──序幕】

陳玉峯
§ 引子
個把月前我選訂107日至11日上山,是因為避開上課的週三。
沒有天氣預測,全然委之老天。
不是幸不幸運,而是天、地、生文與我的默契,台灣許我以秋季石鼓盤集水區系,全幅大塊的氛圍,我甚至連雨衣褲都不備,只帶15塊錢的一件的「小飛俠」。
並非我輕忽,我只是想在林野「自然」。
然而,我還是做著一輩子的工作或享受:凡走過必留痕跡,見證心靈意識造訪時空萬象的波動。
        回來後,先書寫影像聚焦的若干情懷,如今,壓過山徑,左右搖擺的滾筒,合該拓印生界些微的聲音。
仙人洞、水漾調查之旅,登山口處合影。左起:邱柏榮、楊國禎、蔡宜珊、陳玉峯、王豫煌、陳月霞(前)、梁羽楓、曾加泓(2018.10.79:51)。




§宣帽石山
登山隊伍一天搶攻的行程,我們走了四天。我沿途口述錄音整理的逐字稿24,000字,拍攝照片1,520張,以及樣區調查16個。
感覺最值得的,我們一趟山旅,看出了百餘年來,人所未見。
              2018107日早晨7:10出發,取道74快速路、國3,由竹山交流道出清水溪畔,經草嶺抵豐山,9:25抵達登山口涼亭旁。
涼亭右側登山入口(2018.10.79:28)。

涼亭背景即標高1,520公尺的宣帽石山。


涼亭大致上位於東北坡向下坡段,隔著仙人洞溪及宣帽石山東鞍部匯流下來的溪水,又加上來自石夢谷溪的主流,因而溪谷相對的壯闊,我推測此等溪谷在久遠年代以來,必然發生多次上游堰塞湖潰決下沖的土石流,才可能形成此等地形。
石夢谷流下來的溪水(2018.10.710:05)。

所謂宣帽石山、仙人洞山(1,834公尺),雌嶽山(1,558公尺)、聖觀音山(1,550公尺)、兜山(2,136公尺),以及至少7個無名的小山頭,正是我先前解析阿里山脈、阿里山林場之檜木林最豐富的「北格」,地體上屬於快速且頻繁崩塌的區域,而相對堅硬的地層,因周圍劇烈的崩瀉,形成一座座地壘。最大規模且高聳的,即大塔山、中塔山到小塔山的連綿大崩崖,仙人洞山及宣帽石山則是由東向西遞降的小型地壘。凡此「北格」地區,只要海拔高於1,500公尺以上,就可能出現自上次冰河時期北退之後,台灣紅檜的分布。
檜木林的存在地,與地體的崩塌息息相關。
而崩塌程度,以及斷崖陡坡坡度,常常與地層的傾斜角度有關。
宣帽石山地層的傾斜角度約為30°,因而不大可能如同塔山地壘的高聳陡峭。然而,其西南坡向,至少由登山口涼亭仰望,坡度甚為陡峭,局部小區域近乎垂直型的懸崖。其上植群,大多為岩生、岩隙植物,主要是台灣蘆竹、五節芒等;崩積土處,樹種有台灣楝樹、台灣欒樹、山芙蓉、山鹽青等,反映年週期旱地的落葉或半落葉樹地景,也有潮溼型的岩生植群如大葉楠、山黃麻、山棕、茄冬、姑婆芋等。
宣帽石山地層傾斜角度約30度,存有乾生及溼生型的岩生或岩隙植物(2018.10.79:27)。
「有趣」的是,我看過不知何等「天才」的「故事」,說宣帽石山的岩生生態,是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軍機炸出來的光禿,難怪媽祖、王爺、三太子都出來接炸彈!
另一方面,山友從宣帽石山另一面向(南)拍出來的「尖嘴石猴」,委實唯妙唯肖。此山足以開闢成為一日遊的地質、地形、地體解說區,而不致於危害自然生態,而合宜的棧道是所需。
在行豐吊橋上所見的宣帽石山(2018.10.710:05)。

麻竹叢之後,山徑上所見的宣帽石山(2018.10.711:21)。

往臥船洞途中,第一株紅檜附近所見的宣帽石山(2018.10.713:17)。

§ 登山口的海拔分帶
由地圖等高線判斷,登山口涼亭海拔約945公尺,而行豐吊橋東端大約1,000公尺。如此地段,正位於不上不下之間,或說介於暖溫帶與亞熱帶(註:暖溫帶與亞熱帶在全球尺度而言大致相當,但台灣太小,要細分,則世界尺度的名詞不夠用!),或說三分台灣,1,200公尺以下為低海拔;1,2002,500公尺為中海拔;2,500公尺以上為高海拔,而台灣歷來學界各自專業的適用性,都有不同的指定或劃分,反正都是人為目的論、抽象的符號。
植被生態的角度,歷來也劃分得七葷八素。
1995年我出版《台灣自然史˙台灣植被誌(第一卷):總論》以降,我都是依據植物社會或植被帶的實體在劃分。然而,岩生植群是另類變異,有其獨特性。
一般而言,岩生植被是演替受阻的簡化性植群,相對較高海拔的物種,常會脫離「常態」而下降,也有許多物種狹限於岩生環境,而登山口至仙人洞等山區又屬於南台生物地理區,反映台灣西南半壁山地岩生或年週期旱地的樹種首推菲律賓楠(Machilus philippinensis),海拔分布約在5001,950公尺,但在登山口附近尚未發現。
總之,登山口附近的植群,主體是以低海拔溪谷型的元素為主,稍一登高,則中海拔物種即將出現。
§ 登山口附近常見物種
登山口附近原本應是低海拔溪谷植群的「大葉楠∕榕屬樹種社會」、「茄冬社會」,以及其次生社會。現狀因過往的破壞,呈現初生、次生鑲嵌的破碎林分。
我登錄的樹種有大葉楠、茄冬、菲律賓榕、糙葉榕、樟葉楓等;第二層樹種如台灣雅楠、山香圓、水同木等;灌木、小喬木另如長梗紫麻、通條木、水麻、小葉桑、白雞油、山棕等;次生樹種有山黃麻、白匏子、台灣楝樹等;蔓性或藤本如黃藤、台灣拎樹藤、糙莖拔契、漢氏山葡萄、刺柄碗蕨、山葛、小花蔓澤蘭等;附生物種如南洋巢蕨、大星蕨(也是石生或岩隙)、台灣石吊蘭、椒草、風藤、伏石蕨、烏來麻、腎蕨(也是地生)等;草本多次生,常見如姑婆芋、月桃、咬人貓、東稜草、紫花霍香薊、瓦氏鳳尾蕨(中海拔物種)等,而有叢可能歸化於溪頭,然後逸出的尼氏擬馬偕花(Asystasiella neesiana),我不認為它是本土物種。
路邊多咬人貓,它們的分布,遍布水漾、仙人洞而下至登山口(2018.10.79:29)。

尼氏擬馬偕花(2018.10.79:59)。

登山口古老的警告牌:鯝魚保護區(2018.10.79:37)。

登山口「豐山村第1235鄰簡易自來水災害復建工程(106.11.12107.2.19)」告示牌。

登山口的牌示,主管當局或可重新整理(2018.10.79: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