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樟樹(四) ——生態特性】

Cinnamomum camphora

陳玉峯



  日本人徹底調查樟木的目的,在於清清楚楚掌握天然林、人造林所有動態消長的樟樹各項原料資訊,從而編制製腦的施業計畫。
  他們測量、運算、統計天文數字的數據之後,歸結出每年變動的運算公式:

  B=A{1+(0.0P-0.0X)}

  A是當初的材積或樟腦、油類的蓄積

  P是材積或樟腦、油類的生長率

  X是對當初材積或樟腦、油量跟消耗量(使用量)的百分率

  B是第二年初的材積或樟腦、油類的蓄積

  每年統計分析整個事業的全盤運作及發展、前瞻。

洗水山區的年度估算。

  或說,他們計算出樟樹約180萬天兵,每位天兵的體能狀態,手上擁有幾粒子彈,每年可補充多少火力,每年陣亡率有多少?每年培育多少生員兵,子彈生產率有多少,通盤動態計算兵員火力儲存庫,每年盤點而發動生產戰線!
  就生態資訊而論,樟樹在各地詳實的數據,即令現今全台灣低海拔的原始林幾乎洗劫一空,而這份報告至少可以配合植物社會調查,提供探索原生生態系的諸多線索,無奈也慶幸。
  總的說,他們徹底掃過的72萬弱公頃的林地,胸徑大於21公分以上的樟樹(含枯死木、倒木、根株)有近175萬株,換算出平均每100x100平方公尺只有2.4295株,而小於21公分的幼木(分2級)只有325,723株,幼木比成年木是18.63比100;幼木佔總計的15.71%。
  這些數字在生態或物種更新代表什麼意義?
  先舉楠梓仙溪海拔約1,800公尺的一個我所詳細調查的闊葉林樣區來說明。在1,734平方公尺,也就是0.1734公頃的林地內,長尾柯有35株,所以1公頃理論上約有202株。1987年調查時,胸徑小於20公分者有22株;21-30公分者1株;31-40公分2株;51-60公分1株;61-70公分2株;81-90公分1株;91-100公分1株;101-110公分1株;111-120公分1株;131-140公分1株;191-200公分1株,這樣的胸徑代表年齡結構類似反J型,也就是幼小木最多,隨年齡增高大致上個體愈少,我們認為這是永續存在的族群。以20公分以下的植株,佔所有族群植株的62.85%。
  到了2002年,也就是15年之後,死了5株,新增12株,顯然族群健康發展中。
  狹葉櫟有18株,20公分以下有10株,佔55.6%。15年後,死1增2。
  瓊楠有126株,因為樣區中最大徑木僅30-35公分級,所以將直徑級縮小統計。1-5公分級有75株,佔60.0%;5-10公分有34株,佔27.0%,兩者合計達約87%。
  15年後,瓊楠株數增加1.311倍。
  長葉木薑子有49株,5公分以下有20株;10公分以下有16株。兩者合計36株。佔73.5%。15年後死10株、增加14株。
  我們解讀諸多樹種的動態變遷,確定原始森林中最典型永續存在的樹種,樹齡愈小、株樹愈多,這是大原則。

鳥類傳播的樟苗。

  而全台灣的樟樹小樹僅佔15.71%,有別於原始林永續樹種反J型的年齡結構,而它毫無疑問是原始或天然林的林冠第一層大樹,密度卻是很低,夥同它的種子靠藉鳥類大量空投傳播,而它絕非次生系列樹種,加上個人的調查經驗,等等,教我下達樟樹是海拔約1,500公尺(上部界約1,800公尺)以下,低海拔山區中、下坡段的樟科(例如假長葉楠、霧社禎楠、瓊楠、香楠等等)優勢林型的伴生型大喬木,局部小區域容或密度較高而狀似小面積純林,但基本上綜合台灣闊葉林的特徵,樟樹並無典型純林的存在。它,天然更新最主要是靠藉老木死亡、林冠破空,或所謂的孔隙而萌長新株,或局部小崩塌或林緣等,啟動苗木的發生。
  也就是說,由天然林野生族群來判斷,樟樹是中、下坡段卻傾向陽性的樹種,而以它極限樹齡可逼近800-1,000年的高齡,加上飛羽族的高效能四處傳播,形成廣大的分佈領域,隨時隨地逢機適緣而更新。
  藉此生態特性,高發芽率的種實提供寬闊生態幅度的造林皆易成活成林,而且,透過次生代謝物的歧異多變,可知其化學生態型(ecotype)發達,是生態演化上生機旺盛的物種。
  高度變異的生態型也包括生活型或樹形,從灌木體型的山鳥樟(恆春半島的栳樟),到高達50公尺的昂然直立巨木(神木林道的樟樹神木),乃至溪谷型橫向發展的披散樹形,不一不足。
  因此,就景觀栽植而言,取材油亮麗葉,純台灣味的大喬木,毫無疑問樟樹是首選之一,它擁有太多優點,況且,它的生長速率、樹皮美麗、綠葉每年完全更新一次、精油芬芳等等,都是它的優點,然而,一般家庭庭園以小面積故,不宜種植,蓋樟樹是台灣少數大格局、大氣勢的潛在巨木,也是很重要的戰略植栽,而台灣林業單位更該重視在人工林地上大量造林、養護。
  上述的「大數據」引證,只是日人報告的3個數字,日人有沒有注意到苗木之有無?從報告的文字是可以說「有」,因為:「⋯⋯未滿7寸者當作幼年木,再以3寸為分界,3寸以上者為大的幼年木;3寸以下者為小的幼年木加以區別⋯⋯只算有幾株⋯⋯另作成樟幼年木調查簿。」3寸約9公分,我估計為13歲;7寸是約21公分,約21-22歲之間。
  我認為他們的詳實調查是不大可能照顧到5年生或以下者,所以幼木的比例必然是低估。然而,我在全台灣各地調查中,林下是沒有樟苗的印象,所以以上我的推論應該可接受。
  除了全台數據之外,我另舉小區域一例證檢視:
  1922年6月,日人調查苗栗泰安洗水山區的7個林班,面積共2,584町,合約2,563公頃。(註:當時是新竹州大湖郡洗水山區)

洗水山7個林班幼年木的統計表。

  此中,列出大的幼年木446株、小的幼年木495株,合計941株,也就是每公頃才0.367株幼年木(22年生以下)。而芳章立木有1,351株、倒木2,059株、根株745株,合計4,155株。油樟立木734株、倒木1,573株、根株430株、合計2,743株。本樟立木987株、倒木2,995株、根株841株,合計4,823株。
  特殊木的陰陽樟立木1株、倒木1株、根株2株,合計4株。冇樟立木8株、倒木2株、根株6株,合計16株。牛樟立木173株、倒木67株、根株14株,合計254株。
  以上,所謂樟木總計11,975株;則幼年木合併,只佔7.29%。
  只以生立木計算,所有生立木包括幼年木總計是4,195株,則幼年木的比例是22.43%。相對於全台灣的15.71%是高了一些,但是,仍然屬於偏低的比例。即令他們遺漏的苗木也估算進來,我認為也不可能達到典型的永續反J型年齡結構,所以我對樟樹原生狀態的生態特徵判釋,也稍微可以放心。
  很有意思的是,各地調查的結果突顯出原始森林中,樟樹的倒木、根株數量龐大,以上述7個林班而論,倒木6,627株、根株2,016株合計8,643株,是生立木(幼年不計)3,072株的2.813倍,帶給我對台灣低海拔山區枯立倒木、根腐林床的另番想像,而這些枯倒木及根株的含油腦量驚人,難怪日本人會痛斥以前的伐樟取腦極為浪費。
  我也想到這本調查報告只列舉極少數的帳目數字,而原本存放在專賣局龐大的每木台帳,以及各類試驗、運算,乃至種種第一手的台灣生界資訊,如今大概都付焚場,我只能望向虛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