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樟樹(一)】

 Cinnamomum camphora

陳玉峯

牛樟的葉片(2020.9.15;台中)。

  日本人是極為重視傳統文化暨傳承的民族。
  日本最古老的木建築是使用日本扁柏巨木,竣工於大約西元680年的法隆寺。他們利用檜木的文化應該超過1,500年。他們試驗且驗證,檜齡幾年,它的木材也可使用幾年;他們樹立樑木時,原木在森林中哪邊朝向哪個方位,立柱時也循著木材同樣的方位。
  到了17世紀中葉,日本的天然檜木林快要用盡了,統治者在有識者的呼籲下,1655年開始保護檜木;到了1708年,祭出了「砍一株扁柏的人殺頭;砍枝者斷腕」(木一本,首一つ;枝一本,腕一つ)的律令。
  18世紀初,德川家尾張藩下令禁伐的有日本扁柏、花柏、明日檜、日本金松等;1927年加禁鼠子側柏,合計五種禁伐木,也就是今之「木曾五木」的由來。
  就在18世紀上半葉,木曾地區因為這五種禁伐木要提醒人民,配合「木曾節」,發展出一首〈木曾五木〉的歌謠。
  1911、1912年,台灣阿里山正式伐檜,伐木工人及組頭就是引進日北木曾最具伐檜經驗及文化的專業人士或家族,因而〈木曾五木〉歌也傳到了阿里山。
  2017年1月27日,我訪談阿里山耆老、人瑞陳清祥先生,他說:
  「阿里山的日本人喝酒後常會合唱的歌〈木曾五木〉⋯⋯」
  2017年2月17日,我住在已經經營了超過140年的木曾郡上松町「堺重旅館」,旅館主人,當時83歲的阿嬤在聽了我播放陳清祥的清唱錄音後,很興奮地唱出她們的鄉音〈木曾五木〉,還嚴謹地糾正我的唱腔及歌詞。
  也在這首歌的影響之下,阿里山出現了「阿里山五木」:台灣紅檜、扁柏、台灣杉、台灣鐵杉及華山松。
  後來,在不明究裡的狀況下,伐木單位也有了台灣五木之說,諷刺的是,「木曾五木」是為了保育,「阿里山五木」及「台灣五木」卻為了砍伐。
  日本人對某一物種的關切,往往連鎖包裹到相關的其他物種,「木曾五木」原本是一、二種的保育,後來才擴展成五種。我想寫樟樹,卻想到「五木」,因為日本人全面開採台灣樟樹時,也連鎖包裹了多物種。
  日治時代台灣的專賣制度之一的樟腦(油)的原料,所謂的「樟樹」或「樟木」,在植物分類學上包括當時認定的4個分類群,以及一些化學上的細分群。
  4個分類群即: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冇樟  C.       micranthum
  牛樟  C.       kanehirai
  山鳥樟 C.       camphora var. nominale
  日本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在1918-1924年「瘋狂」每木調查全台灣海拔約1,800公尺以下,面積719,593公頃的林地,調查人員依一定間隔排成一列橫隊,一齊前進,掃遍所有可見的樟木類,合計調查出清帝國及日治初期伐樟之後,全台剩下來的天然樟木共有約180萬株。這7個年頭入山調查的人次約33萬,其中,病死、意外死傷不計其數。
  1927年,這份調查報告出爐,報告中指出,利用來提煉樟腦者,只是樟樹一種,冇樟及牛樟不能供作原料,但因這2種的樹體都含有一種揮發油,樹的型態又很像樟樹,「⋯⋯爲對樟樹的保護取締之需要,專賣制度上當作樟樹來處理。又,山鳥樟雖無直接有關的規定,不過它是樟樹的一變種,而且,在樟腦原料的保續上,被用於樟樹造林的一部分,所以當然應視為專賣制度上所謂的樟樹。」
  而樟樹這種樹木,從樟腦原料的分析,可分成「三種」,即本樟(真樟)、油樟及芳樟,區分如下:
  1. 本樟,含有樟腦及樟腦油。從其樟腦油可抽取出50%的樟腦。
  2. 油樟,某些樟樹植株具有芳香揮發油,名為油樟油(Cineol),其性狀幾乎與樟腦油相同,但Cineol(油樟醇)較多,在專賣法上將本油視同樟腦油處理。
  3. 芳樟,可以抽製出一種芳香揮發油,稱作芳樟油。專賣法上也當作樟腦油處理。芳樟油主要成分中,富含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呈現左旋光性,相對於富含樟腦者顯示右旋光性。
一種樟樹,依據次生代謝物的精油成分,分成上述三類族群,不只如此,還有一類樹,叫做「陰陽樹」。
  4. 陰陽木(樹),既含有樟腦,又含有顯著芳樟油的成分。也因為這樣的成分,不能跟一般原料木做同樣的處理,因此,陰陽樹,以及冇樟、牛樟一齊,被視為「特殊木」,在利用上施以不同的處置。
  而山鳥樟在分類學上被處理成樟樹的變種,因為是「特殊的東西」,且地理分布也不同,並沒有被列入該調查。
  我於1970年代末葉,在恆春半島南仁山調查時,對於生長在放牧草地上的矮灌木山鳥樟,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年在概念上,我將山鳥樟與樟樹,比喻成玉山圓柏的矮灌木與喬木。奇怪的是,我在南仁山區各類樣區調查中,似乎並不存在山鳥樟,而草地上開放性的灌木社會我名之為「栳樟(即山鳥樟)—野牡丹—灰木社會」。
  牛樟在樹葉的形態上,全然不同於樟樹,根本不會與樟樹混淆,但冇樟與牛樟則形態相似,後來,有人將冇樟與牛樟視為同種,有趣的是,DNA序列的研究顯示,牛樟與樟樹的相似係數最高;「冇樟與樟樹」的相似係數比「牛樟與樟樹」者還要高!
  我認為有可能樟樹在台灣的演化,老早就跟中國或日本的樟樹已可劃分為不同種了,而且,台灣的樟樹另行演化出牛樟;另枝則演化出冇樟,而冇樟與牛樟已經達到不同種的水準了!
  牛樟的葉片外觀卵形、闊卵形或闊橢圓形,葉表面與背面顏色相近,葉背色較淡,但目視之下葉背沒有樟樹或冇樟的白粉狀;牛樟的葉脈分叉部位(葉脈腋)常具有小塊狀突出(放大鏡檢視更清楚),就我個人而言,牛樟的葉子及先端枝條近於肉質,容易認識,特別是新生葉。撇開DNA等研究,光憑直覺,我會推測牛樟有無可能是樟樹與瓊楠的雜交種?
  如果可以看見果實,當然很容易區辨。有人形容牛樟的果實最大(長1.11cm、寬1.51cm),不規則圓球形,像「僧帽」,也就是果實上部呈現平凹,一端較另端凸出。葉片揉破後,具有像檸檬清香味的牛樟醇,因而坊間大量栽培來製茶。問題是有幾人何時、何地看到果實?對物種的當下鑑定而言,根本是廢話。
  冇樟的果實橢圓形,葉片揉碎的味道較淡,葉背有粉白色。這些所謂的鑑別,是給分類學的人,在熟悉物種之後的說詞,在野外調查或對初學者的幫助有限。
  日本人在1918年以降的全台調查,是基於永續生產樟腦(油),因而他們進行的調查及試驗,龐雜的計算,真令人嘆為觀止。
  他們在測量「含腦量」時,就上述4個物種,去除山鳥樟後,依據特定蒸餾法,蒸餾出來的樟腦及腦油的質性,共計分成八類:上等樟木、中等樟木、下等樟木、油木、陰陽木、芳樟、牛樟及冇樟。
  上、中及下等樟木,以及油木這四類,各自又區分為生立木、枯倒木及根株三類,所以4x3=12類,加上陰陽木、芳樟、牛樟及冇樟,總計16類,分別測定其含腦量。
  要談樟樹之前,我先稍作說明坊間眾多名詞或物種之所以混亂,就出在物種及化學分類的結局。唉,乍看本文,讀者可能更加「混亂」!


牛樟的夏生葉(2020.8.19;台中)。


牛樟葉片的正反面(2020.9.15;台中)。



牛樟葉脈分叉處有小塊凸起;葉基常很不規則內凹(2020.9.15;台中)。



牛樟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