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伯公的祝福】2/4

陳玉峯
§中正橋下河川行水區植群
我央請吳前里長傳來千禧年前後,頭前溪水急劇切割後的,所謂「大峽谷」的景觀,其實,都是人為濫採砂石的後果。如今呢?自然自在地不斷調整地形、地貌。


  
千禧年前後的「大峽谷」景觀(吳慶杰提供)。

砂石超挖、河川下切,形成高低落差(吳慶杰提供)。




凝視著人力與自然力的拉鋸,我沉默無語。
看著水泥肉粽處,定砂不過二、三年,甜根子草即已止息定位,一叢一叢地交織連理,水文與生文,流變的代名詞叫平衡。
水泥封底甚為龐大的面積之上,有了泥沙間隙,雜草見縫滋長;一叢高大的象草,以柔弱的禾本,崛起於混凝土之上,預示著人造物所謂廢墟的序幕。
中正橋下,橋體本影範圍邊,象草定根茁長(2018.7.14)。

甜根子草隨著水泥肉粽的定砂,迅速地長出(2018.7.14)。

甜根子草過渡到大花咸豐草等陸域區(2018.7.14)。

封底水泥地上,草類開始破殼而出(2018.7.14)。

而水泥「封底」百餘公尺外的另一西北端,一、二層樓「封禪臺」下的淤泥區,我驚喜見著「水柳優勢社會」兀自發展中,再度驗證個人認為的,新竹南北地域,只要是淡水淤泥區,特別是在夏季的淹水區,水柳的社會就會脫穎而出或一枝獨秀。這是台灣西北部,在洪荒時代的原始溼地植被的景觀之一。
水泥封底下側護堤內泥沙回淤,先形成草本社會,接著水柳進入。

水柳溼生社會,指示此地為淹水區(2018.7.14)。


吳前里長以鄉里耆老的感慨,沿途告訴我許多客家族群的滄桑。
在台6814K路面下方河階台地防洪(防汛)道路旁,我們遠遠回看中正大橋;河下階的一期水稻,金黃色的稻穗,平鋪著劃一整齊的秩序美感。
足跡是種奇妙的印痕,層層疊疊成厚厚實實的虛空。
我跟車。車行一段筆直的,台68快速路左右、來去兩道高架橋之下。如果不是跟著在地人,我不知道如何穿梭謎樣的時空。
§姜屋伯公連體樹
我們到了下員山路251巷口,員山里集會所的樓房前。
我感覺建物與人文的聯通。方形篤實的樸素之中,如同吳前里長頭角磨出歲月的圓融、剛毅與寬容。
員山里集會所(2018.7.14)。

尋常人家庭院中外伸的台灣石楠,教我有些錯愕。這樹怎麼來著?
台灣石楠或台灣老葉兒的中間型(2018.7.14)。

然後,在下員山路250251巷交接口,拍攝一株中、老齡,保留下來的原生黃連木,接著,走向「姜屋伯公」夫妻樹。
巷口交接處,一株原地樹種黃連木(2018.7.14)。

姜姓家族小聚落的伯公祠坐東朝西,以小祠後小土塚上的兩株連體老樹為靠山。東略上位者是魯花樹、西下位者是朴樹,兩樹緊貼,外觀上甚至一半合體,而悉皆高齡、半腐。每株樹約1人圍起,我請吳里長擁抱魯花,讓我拍照。
吳前里長(2001)的《竹中鄉誌》145146頁中估計,兩樹樹齡各自約200年。毫無疑問,是在地原生樹,而客家伯公文化保存了它們免於被開發,孑遺了在地自然史的印記。
姜屋伯公前的水田已收割,客家人克儉的土地利用方式,幾乎壓縮了自然的生機,而只在伯公樹處預留了天、地、人、生界的一口無形的天井。老樹壽終之後,是否新植?社會變遷中,是否老一代人總是帶著懷古記憶的遺憾抱終?我們的文化可否容許自然的原力,流通到我們的血脈?
文明是生活型式的改變,而非關進步與否。都會是現代人意志的匯聚與無限的伸張,卻也壓縮扭曲了靈性流暢的渠道。現代工商業文明進展的二、三百年來,所有的反省狀似全然無用?
我凝視著老樹、新芽,拍攝著很難拍照的各種角度;我掀開伯公小祠頂的紅布,拍攝石製原味。
周遭,有龍眼小樹、綠竹叢、月橘、柚子,皆乏空間伸展,還有一株朴樹小樹。
我無暇沉思,無法傾觀后土、老樹的啟示。


姜屋伯公連體樹(2018.7.14)。

吳前里長抱魯花樹(2018.7.14)。

綠竹圍繞姜屋伯公右側(2018.7.14)。

姜屋伯公(2018.7.14)。







姜屋伯公魯花樹的針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