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對高岳》4/6


陳玉峯

 上這條寬敞、平整的人工台階步道,我不得不說,它與登大塔山步道、巨木群棧道,同是目前阿里山區的三大最佳人行路徑,即令不符合自然韻律,但它們只是反應都市設計人的要求罷了。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來到阿里山的遊客,根本不會去使用它。416日,我來回對高山頂的大半天中,唯一遇見的遊客是白種人。以現今祝山鐵路1.6K處登山口,走到第一個山稜頂的所謂「對高坡」,上坡牌示需時15分鐘,但下坡(回程)只要8分鐘;從對高坡往對高岳山頂,回程則約18分鐘,去程寬鬆走約半小時,它是經一下凹鞍再上坡登頂者。也就是說,全程上躋對高頂約45分鐘,回程約26分鐘。
  


對高步道。


   祝山鐵路登對高口附近以西,屬舊阿里山事業區的第3林班,在中華民國元年前後,原始林木即已伐盡,且原始林木之紅檜、扁柏、鐵杉及華山松等二級木的比例約為35605%1914年開始造林,第二次造林在1921年。1956年將造林木砍伐,且1953年及1957年曾進行殘材處理,乃至於再造林等。


對高岳冷杉造林地乃全國唯一的冷杉人造林。


   1982130日,我在今之「對高坡」做樣區調查。當時的紅檜造林木高度在8公尺以下,另有少量的華山松,兩者的覆蓋度分別為6020%。林下層在3公尺以下,以玉山箭竹佔9成以上覆蓋度,其次是紅毛杜鵑、玉山假沙梨、南燭,其餘伴生物種如刺果衛矛、巒大蕨、華山松小苗等,代表灌叢時代的剩餘。

   歷經30年將屆,該樣區的檜木及華山松如今高度約在20公尺上下,已經形成完整的人造林形相,原初陽性灌叢時期的物種消逝,只在略微破空處苟延殘存,而原來的玉山箭竹依然生意盎然,回到典型林下期的盛況。

   對高坡往對高岳山頂(涼亭)下走再上溯的許多路段,係沿著嘉義與南投兩縣的反插坡脊稜縣界而走,1982130日我在此路段拍攝有「大正63月,營林局官有林境界標」一支石製短柱,今已消失,可能在登山步道修築當中被剷除,而不大可能被留存或移存下來。這一向是台灣歷史的斷代悲劇。想起數年前,林務局林管處阿里山工作站,將日治時代阿里山林場庫存的珍貴史料,全數丟棄,我間接搶救了一、二冊孑遺,包括一冊阿里山檜木林發現者石田常平的毛筆手稿,記載著何年何月那個人領取多少薪資等等的有趣史料。那批史料原本存放嘉義林管處,二次大戰期間,為恐遭戰火波及,特別上運到阿里山存放,奈何秀才遇到兵,只成廢紙也不如的惹人怨。唉!太多所謂的台灣史,從來的命運如此!我曾急籲林管處的人搶救保存,但已來不及了。更可笑的,後來,林管處人經由我丈人陳清祥先生轉達,希望取回該一、二冊史料。

對高岳旁另座反插坡崩崖山。
對高亭。

    此外,還有一些令人搖頭扼腕事,實在不忍心再數落。30年來,我無數次表達要協助林務局、林管處,重建阿里山自然暨人文史的軟體,包括代為培訓深度解說、教育人才等等,一切但隨當初的有識之士如林哲勝課長等,提前退休而夭折。2005年以降,我淡出阿里山公共事務,而一輩子深受阿里山天精地靈的庇佑與賜福,我亦以《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及《火龍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夥同零散雜文、台灣植被誌若干章節,膚淺地回報永遠的阿里山。如今,我頻常行走阿里山區,時而像是放倒的阿里山神木,或傾墜的森氏櫟,也無風雨也無晴,但是,我還是走我的山林路,因為,地文溫情款款的對話,我可終日流連忘返。
【……未完,閱讀(下一頁)】

 ~本文摘自《玉峯觀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