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本位與交流溝通】

陳玉峯


演講會後的大合照(2017.12.20;成杏廳)。

曾經到過與台灣交流的非洲國家參訪。
台灣駐紮該國的外事人員有外省人、有台灣人。外省人說的是中國文明、「絲綢藍」;台灣人向該國誇示的是台灣土產、「台灣綠」,連植栽、擺飾也是。
如果是我,我會在短時程內學習該國的山川地理、文明風俗、一草一木,瞭解非洲「沙漠褐」。「我」本身就是台灣文化的載體,不需要特別強調外在,交流溝通並非只想推銷自己,何況我們本來都是世界公民、地球村的夥伴及成員,關鍵在於你是否具足內在主體認同意識及台灣文化的內涵,也就是厚實飽滿的台灣靈魂。主體靈魂的充分絕非本位,而是內在的自足與自信,才能自然流露同理心、關懷心,視他人如己出,而無「你、我、他」的內在隔閡。
這次成大台文系邀請北非突尼西亞,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全國四方對話」代表性人物之一,人權鬥士梅沙悟德˙荷穆達尼(Messaoud Romdhani)前來演講,雖然他跟我只有簡短兩度的對話,我問他對台灣的初步印象,他說:
「台灣的自由、民主比突尼西亞進步多了,但是,自由民主如果欠缺公義,那也只不過是個空殼子……北高兩市市長似乎都對未來充滿焦慮!……」
荷穆達尼與柯市長的對談(2017.12.20;李文英提供)。

他在成大的演講及交流中(2017.12.20),說明突尼西亞為什麼在系列茉莉花革命的國家中,唯一可以成功的要素在於較成熟的公民社會,而對話溝通的要素,包括沒有預設!
「沒有預設」、沒有底線誠然很理想、中肯,但台灣與中國的對話絲毫沒有這種條件。我認為台、中對話,最好是站在東南亞、東北亞及全球角度,加入其他國家的多方會商,而動態變數太多,沒有什麼不可能。
至於在台灣內部,龐雜公共事務是可以進行無個人或集團預設的嘗試,從而謀求共識的產生。別人如何我無能了知,對我而言理應做得到,畢竟萬法唯識,既不沾黏,何來預設?!
荷穆達尼與筆者在成大台文系門口合影(2017.12.20)。
荷穆達尼與成大校長蘇慧貞寒暄(2017.12.20;成杏廳)。
筆者在荷穆達尼演講前的致辭(2017.12.20;成杏廳)。
演講後的問答(2017.12.20;成杏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