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解讀台灣南端森林與蘇門答臘的奧秘
我從閃電村海拔最高點的762公尺,下到近平地的經驗,從原始林、次生林、裸地、人為熱帶植栽區之所見,我推演至少最後一次冰河期以降,台灣及東南亞同時受到溫帶林南移及隨後的上遷效應,蘇門答臘的高山及多巴湖地區正足以反映此等系列的變遷史。
閃電村上方的熱帶雨林次生林(2009.2.5)。
|
|
熱帶雨林內的渡溪(2009.2.6)。
|
我們在熱帶雨林內的帳篷(2009.2.6)。
|
熱帶雨林內的晚餐(2009.2.6)。
|
熱帶雨林內溪流中的洗浴(2009.2.6)。
|
告別熱帶雨林的回程(2009.2.7)。
|
返抵阿吉仔家用餐(2009.2.7)。
|
蘇門答臘之所以誕生,緣自印度板塊撞擊亞洲板塊,抬舉喜馬拉雅山系的副產物。而蘇門答臘的高地,至今仍然存有東喜馬拉雅山系的高山植物,顯然冰河時期該大島與馬來半島相連接,喜山高山植物南遷至蘇門答臘,且在間冰暖化時期上遷。而多巴湖山區海拔千餘公尺,過往仍存在東南亞松(Pinus merkusii)大面積的天然林,20世紀被木材商砍光(包括來自台灣的商人),1927年開始造林,隨後不斷砍伐天然林,也人造新的松林,如今的松林大抵全屬人造。
由於多巴湖(Lake Toba)是由大約7萬5千年前,已知全球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量,以及3萬年前第二次爆發所形成,因而此區的植被,受到最後一次大冰河時期以降的演化而來。
古植物的研究顯示,多巴湖鄰近地區在16,500年之前,是亞高山及上部山地雨林的鑲嵌體;16,500–12,000年前,以殼斗科的森林為主體;7,500年前,這些殼斗科的森林式微,改以姚金孃科的赤楠屬(Syzygium)為優勢。
遊覽多巴湖的客輪(2009.1.31)。
|
|
多巴湖畔原住民酋長的石棺,其故事多與法力有關(2009.1.31)。
|
|
石棺前設酋長的頭雕像;後為酋長夫人的雕像(2009.1.31)。
|
|
多巴湖畔的船形屋,屋體離地挑高,避免接地潮溼(2009.1.31)。
|
|
挑高離地的船形屋下部(2009.1.31)。
|
多巴湖畔的小孩(2009.1.31)。
|
多巴湖畔小男孩要求遊客將錢幣丟進湖中,他們潛下水去撿拾(2009.2.1)。
|
花粉的研究得知,最後一次大冰河期撤退,氣候開始暖化的時程大約發生在8,000–9,000年前,在此之前,植被帶向下移動了350–500公尺。
同理,閃電村的熱帶雨林(龍腦香科)及殼斗科物種,一樣是近8千年來向上遷移而來,它們只是來不及跨海傳到台灣,或者有傳過海,卻因種種原因,包括小冰期等,無法在台灣落地生根。
而台灣在冰河期、間冰期間,生界的境遇與東南亞雷同,如果蘇門答臘的案例成立,8–9千年前氣候轉暖,而7千5百年前低地殼斗科滅絕或上遷,則5百年足以在氣候轉變期造成植群的大翻轉?!
我認為太過誇張,因為除非是一、二年生草本,否則喬木之生幅至少40年(包括次生物種)至數百年(以台灣低海拔而言,喬木樹齡很難跨過3–5百年!),5百年時程的氣候變化,很難評估植群的變化,然而,可以相對確定者,以山系而言,上、下兩極端段落的植群,受到的影響最為劇烈。
赤道附近,筆者與船實樹的板根合影(2009.2.8)。
|
實船樹帶翅的種子(2009.2.8;熱泉森林公園)。
|
赤道附近的白榕∕茄冬森林(2009.2.8)。
|
|
熱泉森林公園的白榕(2009.2.8)。
|
赤道附近的茄苳直立高大(2009.2.8)。
|
蘇門達臘公路上赤道標示線,左右各為南半球、北半球(2009.2.8)。
|
我們於2009年2月10日,前往蘇門達臘坎南(Canang),勘查巴拉灣(Belawan)的紅樹林。
|
巴拉灣的紅樹林(2009.2.10)。
|
|
巴拉灣的紅樹林區的民房(2009.2.10)。
|
|
巴拉灣紅樹林(2009.2.10)。
|
|
告別印尼(2009.2.12)。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