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熱帶雨林與台灣
以台灣的地理位置而論,台灣若有熱帶雨林,其隸屬系統也只能是東南亞區系。而由台灣植物之屬於熱帶元素者,的確真的是來自東南亞。可能植物較守本份,不像人類酷好自我中心,動輒什麼毛利人的祖先是台灣人、台灣是南島語系的起源地……云云,然而,近年來植物也「發狂」,聽說構樹也搭上人本中心的順風船。當然,生界什麼可能性都存在,繼續研究下去,外星人是從台灣移至外星的可能性也不低!看來台灣可以發展科學宗教學矣!
話回台灣的熱帶元素。
2009年我到印尼蘇門答臘踏勘時,在赤道地區的高位珊瑚礁森林下,看見恆春半島常見的林下小灌木──裏白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時,那種親切感油然滋生。非「科學性」,只是直覺的聯結,我的台灣經驗,在森林演替的過程中,林下組成頻常先於成熟森林樹種而出現,待下一階段喬木層出現時,林下物種的數量或分佈則再度洗牌。
同理,以氣候及植物地理的變遷而言,我會下達:台灣正處於「前熱帶雨林(pre – Tropical Rain Forest)」的階段,數百、千年後,熱帶元素會劇增,但除非地球季風改變,台灣不具備成為典型東南亞熱帶雨林的條件,只是林下的熱帶物種增加。
由於我只前往蘇門答臘一次,勘調時程也太短。理想中,我該先從巴丹群島、菲律賓、湄公河三角洲等地進行勘調,我才具備探討台灣熱帶雨林化的初步條件。
依據我有限的印尼經驗所知,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主體是龍腦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大喬木樹種,台灣曾大量進口這類統稱為「Lauan」(柳桉木)的木材。
§ 台灣欠缺龍腦香科的物種
由於龍腦香科物種的分佈二大中心(東南亞及斯里蘭卡),以及其他地區分布(熱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南美高地)等地理狀況,學界認為該科物種的始源可能位於南半球的「剛瓦那」古大陸塊,且隨著剛瓦那古陸塊的裂解,而分散各地。
過往全球各地的研究顯示,大約在5千萬年前前後,龍腦香科物種群由非洲來到東南亞,找得最適發展的家園,進行龐多發散型的演化。
然而,可以跨越較窄海溝,傳播抵達新幾內亞的龍腦香科,在250萬年來似乎不能東進台灣!
該科物種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內大肆發展,也跟「聖嬰–南方震盪週期」合體演化,這是指開花、結果的生理現象,大部分樹種每隔2–7年才一齊開花結果!不僅與氣候密切相關,也跟避免動物耗竭吃食的策略相吻合。
台灣既然欠缺該科樹種,當然沒有以該科樹種為主體的熱帶雨林形相。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予我的視覺衝擊,首推筆直通天、罕有分幹的劃一現象,而且,上層樹冠具有「花椰菜」式的造型,加上不連續的「高層」結構,如同古典植物地理學者漢堡德的形容:「森林之上的森林」!夥同諸多形相(Physiognomy)的差異,台灣是沒有東南亞典型的熱帶雨林。
然而,台灣卻具有東南亞熱帶雨林其他的林型。
一般西方研究人員到東南亞初勘,往往會訝異於隨著山地海拔之升高,龍腦香科樹種漸漸減少,而他們認為是溫帶林的殼斗科樹種卻逐次增加,因而將龍腦香科及殼斗科的並存,列為東南亞熱帶雨林的最主要特徵,我認為這是因為論者忽略了冰河來回,植被帶南、北遷徙的問題;殼斗科絕非熱帶雨林的「特徵」,否則台灣恆春半島的南仁山豈不就是熱帶雨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