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台灣有沒有熱帶雨林(2)】

陳玉峯
§ 全球三大熱帶雨林區
全球有三大熱帶雨林區塊,即最大面積的(南)美洲熱帶雨林,第二大區塊的東南亞熱帶雨林,以及非洲的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的核心緯度分佈,大抵落在由赤道往南北延展5~10°的範圍。理查與理查(2005)敘述新世界熱帶(美洲)的雨林就佔了全球熱帶雨林約一半的面積,而美洲最大的一塊熱帶雨林即位於亞馬遜河與奧利諾科河(Orinoco)南北毗鄰的兩大盆地上。亞馬遜河由西南美的安底斯山脈的山腳延展3,000多公里,橫跨整個南美洲大陸塊,直到亞馬遜河注入大西洋處;奧利諾科河則沿著巴西邊界,流出東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及其與亞馬遜河盆地相連的部位,且北部進入蓋亞那地區。此外,沿著巴西東南海岸,由勒希非(Recife)向南延至聖保羅(Sao paulo)的「巴西大西洋森林」,這一狹長的雨林長約2,000公里而無中斷,但寬度小於160公里,悲哀的是,如今只剩下不到5%殘存。又,從南美西北海岸北上,經由中美洲,延展至墨西哥南端也有一片熱帶雨林,推論這片雨林之所以和亞馬遜河盆地雨林分隔開來,是因為大約25百萬年以降,安底斯山脈隆起之所致,3百多萬年前南美與中美洲因海退,兩地的熱帶雨林連續、閉合起來,後來,海進,又再度分隔。這片雨林如今差不多已完全滅絕了。至於加勒比海群島也有一些熱帶雨林,只如今殘存一點點。
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從斯里蘭卡、西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散落,核心地區座落於馬來亞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鄰近島群,以迄新幾內亞等。印度只在東高止山脈、西高止山脈局部地區存有雨林;在上述緬甸、泰國、中南半島、東喜馬拉雅山區低地帶,以及西爪哇及部分新幾內亞,由於季風等乾季效應,難以發展出典型的熱帶雨林;此外,澳洲沿著東海岸向南連展著一窄帶的「印度馬來亞熱帶雨林」(理查,1952),西太平洋群島如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薩摩爾群島等亦存有,然而,1850~1950年間,乃至1950年代之後,由於伐木等破壞,很大比例的雨林已消失。懷特莫(1975)也強調「印度馬來亞雨林」最受人為干擾與木材砍伐。

  
由理查(Richards P.W.1952)開創的剖面圖,是解說熱帶雨林的典範。

懷特莫(1975)指稱如台灣、福建、廣東、雲南、廣西等局部地區,或遠東、澳洲東部的雨林,在結構及形相上有些不同,通常被叫做「亞熱帶雨林(subtropical rain forest)」。
懷特莫(WhitemoreT.C. 1975)的《遠東熱帶雨林》一書,則為東南亞熱帶雨林研究的開始。
上述書中的板根照片,相當鉅大。

1930年代的化石研究顯示,爪哇低地在第三紀(數百萬年到數千萬年前)時,存有像現今馬來亞、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的龍腦香科熱帶雨林,然而,1950年代之前,爪哇的低地雨林幾乎全數被摧毀,代之以農耕地、柚木人工林等,而爪哇極西部殘存的雨林並非典型者,而被稱為「季風林(Monsoon forest)」,龍腦香科的喬木只有少量疏生。
馬來西亞在第三紀的森林,亦與現今的熱帶雨林在植物組成方面雷同。
非洲的熱帶雨林以剛果河盆地為中心,大約一半面積的雨林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其餘則分別介於剛果共和國、加彭(Gabon)及喀麥隆(Cameroon)之間。這個中非雨林區塊,先前曾延伸西北,進入奈及利亞南部,但今已凋零;它亦曾延展至西非,沿著海岸上延350公里寬,由迦納(Ghana)經象牙海岸(Ivory Coast)及賴比瑞亞(Liberia),到獅子山(Sierra Leone)的東緣。
理查與理查(2005)敘述,此區的大部分雨林已被伐盡,殘存片斷也處於伐木、農業及人口快速膨脹的威脅中。而較大面積的中非熱帶雨林與較小片的西非熱帶雨林之間,是由寬約300公里的乾林地及疏林所分隔。在東非則存有一些被山系所環繞的小島型雨林。他們推測,3千萬年前橫跨整個非洲大陸,全為廣大的熱帶雨林所盤佔,前述小島型雨林即是孑遺者。
19301940年代的研究報告即已指出,現今非洲的疏林與沙漠地區,曾經皆為廣袤雨林所覆蓋。來自地質學、古植物學、地形學的證據推測,更新世(1~2百萬年前)時期非洲的氣候與植被與今大不相同,而是最大規模的潮濕雨林型。
以上這三大雨林區塊的熱帶雨林,依古典植被生態學或植物地理學的觀念與分類制度,理查(1952)命名為:美洲雨林群系型(the American Rain forest formation-type)、非洲雨林群系型(the African Rain forest formation-type),以及印度馬來亞群系型(the Indo-Malayan Rain forest formation-type)。這三大群系型各自擁有自己獨特的物種、獨特的屬或科,然而,其各自的極相社會(氣候條件下的終極群落)的結構、演替的階段則非常相似;每個極相社會即令在植物種的組成上大不相同,但它們與氣候、土壤差異的平行反映極為類似。
世界各大洲的生物種、組成社會、社會各自的特徵等等,端賴其歷史源頭、地區環境特色、物種演化等等複雜流變所造就。而理查等,以及傳統植物地理學或植被生態學認定,大氣候決定一個特定地理區的植物社會的終極群落或極相的類型,熱帶地區,特別是南北緯10°以內,其終極群落就是熱帶雨林,它們在植物組成、細部內涵、物種生存策略及演化等等,容或天差地別,但各大洲、三大雨林群系型在植物社會的形相(physiognomy),即森林結構、演替模式、生活型或諸如木質藤本、附生植物、幹生花等森林外貌特徵方面,具有趨同一致性或高度的相似性。
隱藏在這些事實、現象、觀念、學說或假說底下的,就是環境決定論,什麼樣的環境條件下,給予足夠的時間,生態體系就能發展到它的終極成熟、平衡的穩態階段,而該生態系的所有特性,取決於該地理緯度的年陽光總量、年降水等等大氣候因子的合成條件,且視立地基質(土壤)類型,夥同其他因素,總成生態系各自獨特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