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2018成大台文系生態旅遊行前資料(2) ──東台峽谷的奧祕】

陳玉峯

天龍峽谷。



電影Lucy(露西;2014年)有一段落,描述主角到了紐約的時代廣場前,隨心所欲地回溯從前,甚至時空錯亂地,回到了人類老祖宗的「猿人」時代,讓兩位「露西」指尖接觸,剎那流入「創世紀」的洪荒,最後而成為一切。
這類型「卡通影片」很吸引人,我從小也愛夢幻,只不過現代藉助科技的內容複雜得多,而本質都一樣,如同老愛探索「存在感」的法國人,朝向所謂的「本體論」摸索。
我學習生態學以後,也像「露西」的想像一樣,盡往過往回溯,而不須「回到未來」,因為回到過去的極限,等同於逼近無窮的未來,不過我的「神通」僅止於台灣島的前世今生,我大概只能追溯一、二百萬年台灣生界的大概。
我的意思是,當我們旅遊至天龍或太魯閣峽谷,所看到的植被(反正就是翠綠或落葉的林相),外觀上帶有大約140多萬年前台灣的樣貌!利稻以下,天龍地區的天龍二葉松相當於台灣原初許多初來乍到的針葉樹,鑲嵌坐落在岩隙地;闊葉常綠樹則聚集在土壤化育較佳的部位;落葉樹忙著跟針葉樹搶地盤;次生植物逢機分散在峽谷兩側,是晚近四百年來,人們摧毀原始森林後,次生植物才大規模進駐破壞地……
聽不懂我在講啥沒關係,那是因為台灣的教育不讓你知道而已,1940年代以後的台灣教育系統,帶著太濃厚的反本土、反生態、反台灣的情結,現在的權勢也一樣。
走進山林不是要賣弄知識,只是讓大家有個自然情趣的大天窗,開不開啟也隨緣。
當我們到了天龍峽谷,事實上正是進入台灣原生生態系的時空隧道,什麼自然知識或生態知識儘管擱一邊,只消用毛孔去感覺,以呼吸去測量,讓一切過去生活的種種止息。當你有種開放、自在、自由的感覺發生時,我們再來展讀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天龍吊橋。


雖然這樣,我還是得將峽谷岩壁隙的生態特徵先行交代如下,畢竟它們跟土壤化育良好的森林大大不同。

請大家先瀏覽一下,我所歸納出的定義及特徵大約15項,也許屆時我們在解說時,你會想要略知一、二:
§峽谷生態特徵(岩生植被生態系)
1.中、低海拔溪谷地,母岩基質為主要的立地。
2.該等立地所發展出的地文盛相即岩生林,裸地至岩生林的系列植物社會及植物皆歸岩生植被。
3.岩生植被的社會結構或組織鬆散,環境因子及植物組成,多時、空的異質鑲嵌。
4.種組成偏向不耐陰但耐旱的性質。
5..岩生植被具有諸多分化的指標物種,例如太魯閣櫟等。
6.生態系具有明顯的年度乾濕週期更替。
7.具有較高比例的落葉樹種,或說台灣長期演化之過程中,峽谷地形或岩生環境提供落葉樹的避難地(台灣近世演化趨勢不利於落葉樹);又,形成單種或混合的落葉林,例如黃連木、栓皮櫟、台灣櫸木等。
8.半寄生植物比例及數量較大,且常寄生於落葉樹上。
9.植物社會屬於簡化型,例如岩生林比對該等地區的原始林,層次往往減少一至二層。
10.相對應於陽旱、陰旱、乾濕季節週期變化,岩生植物多具備特殊適應
機制的能力,例如落葉、捲葉、高永久枯萎點等,防制水份散失的策略。
11.考量較大尺度,常見上一植被帶的物種,下降至下一植被帶的岩生生態系,是謂「下降型」。
12.生活型表面上的改變,例如崖薑蕨、台灣山蘇花等,原本或一般常態係屬挺空的附生植物,其在岩生植被(岩生林)內則下降為地生,殆因「因子補償」作用,而作「轉位現象」。
13.岩生植被(以及乾旱、石質土立地)的樹木具有「駢幹現象」傾向(陳玉峰,19962001),或說一般立地的同種喬木,在乾旱或岩生環境中,具有產生連體多幹,或樹幹基部(接土或土中)多側芽萌長為新樹幹的現象。
14.在上述「下降型」、異質鑲嵌的迷你棲(立)地上,呈現物種小族群或
島嶼隔離化效應,就演化而言,乃變異及新物種形成的溫床。
15.推論岩生植被物種的傳播機制必然有其獨特性,此為天擇之必然,值得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