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觀山聽海布袋行 ──死亡海岸線】

陳玉峯 


死亡海岸線怵目驚心2006.10.16;急水溪入海口附近)。

是那張古意、質樸且佈滿風霜的臉,叫我禁不住說:我會先來布袋港一探。他,聽聞我在台南為環保團體募款餐會演講,20171028日他趕來,交給我他收集的,一疊八掌溪水系及朴子溪水系載自Google的集水區系地圖,前附該兩水系的摘要資料;他認為近年來布袋港海岸地區的系列問題,來自阿里山區土地利用的不當;他曾經帶著鎮民前往嘉義林管處舉白布條抗議,可是一見面,我實在看不出他那溫和慈愛的面容,怎可能是抗爭行列的人士?
他,就是嘉義布袋鎮民代表會的李志榮代表。

1938年日本人發行的布袋區地圖(上河文化出版)

2001年發行的布袋區地圖(上河文化出版)

直覺驅使著我想了解怎麼一回事。因為,光憑台灣過往對偏鄉所謂民代的刻板浮面印象,似乎都是虎豹龍蛇,一方之霸,關切的,不多是暴利私慾,怎可能關懷海岸家園,問題卻指向中、高海拔的內山地區?再者,主動找向一向被扭曲成「偏執」的所謂「環保人士」,這樣的鎮民代表也叫我好奇。
與其說我要再度勘調海岸,不如說我嗅聞到台灣社會轉型的徵兆。
多年來我認為自己早就遠離十丈紅塵,更非所謂「公眾人物」,李代表怎會輾轉探問,要購買我往昔關於阿里山區的生態圖書?莫非水系山脈的地氣相牽?
由於餐會上人多嘴雜,我帶著李代表,引介給楊國禎教授,拜請他倆聯繫,我擇日拜訪布袋,是即因緣。
於是我約楊教授115日南下布袋。另因馬頭山抗爭團體的「小邪」來訊,乾脆就同日勘查。
我這樣說並非過往沒有地方自治基層代表等來找,事實上遠在1980年代即不時有在地形形色色的基層,經由種種管道求援。而年前雲林口湖納骨塔案也是一樣,真正解決問題的,都是自覺的在地人鍥而不捨地打拚而成,我只是提供微不足道的生態知識、資訊或不見得有何助益的意見,帶給他們肯定、鼓舞罷了。
我想瞭解的是,地方基層如何體悟山海一體的系統化思維。
而提及布袋,我比較了1938年及2001年發行的地圖,認為一甲子以來是沙洲陸域化,但約自1980年代以降則反其道而行,轉變為侵蝕性海岸。
殆自布袋商港以南,以迄八掌溪入海口之間,今之台61公路以西,乃沿海洲陸連之後的潟湖、砂洲等地形,鹽水溪(龍宮溪)貫穿其間。
200610月,我調查雲嘉南海岸植被,當時我敘述:
「……(布袋以南)往日,曾在潟湖兩岸及鹽水溪入海口附近,遍植約70餘公頃的海茄冬紅樹林,後來因為台鹽開發鹽灘,興建土堤,剷除海茄冬……(2007年初報導)僅存20多公頃,更且,全長3.3公里的好美里離岸砂洲寬約600公尺,過往遍植木麻黃防風林,如今則全面枯死中。
1984年以降)政府公告夾在魚塭之間,廣達861公頃面積為『好美里自然保護區』,然而,布袋港防波突堤伸入海中之後,必然對海流有所改變,加上陸域因攔砂壩、水庫等攔阻砂源供應,此間海蝕狀況日益嚴重,筆者於2006102日調查好美里海岸地區,枯死、殘破的海岸防風林足以說明侵蝕狀況嚴重。事實上不只此地如此,南向乃至曾文溪口皆屬陸蝕區。」

好美里海侵枯死樹的黃昏(2006.10.2)。

殘破、死亡中的好美里紅樹林保護區(2006.10.2)。

也就是說,發生數十年之久,11年餘前我的調查再度提出警訊,大約自布袋以南,經好美里、急水溪入海口、將軍溪、七股海堤,以迄曾文溪入海口,凡南北直線距離約35公里的海岸線,除了人為刻意補強的點、線、面撐出海退陸進的假相之外,這長段的西南海岸線及海岸地區事實上早已陷入嚴重海進、海蝕及暖化的首衝地域!



  

 

急水溪入海口地域的死亡現象(2006.10.16)。

曾文溪口北岸的死亡海岸(2007.3.4)。

20042007年我在全台灣千餘公里海岸線地區的全面調查中,給我最大死亡印象衝擊中,就以此段落最為恐怖。
而這段死亡的海岸線,正是以布袋為北界起始點!
布袋港地域究竟面臨何等生態困境,在地人士長年體悟或生態覺醒的內涵為何,正是此行我想瞭解者。而死亡海岸線絕不只在此西南段落,而是全台灣!!


台南四草野動保護區枯死的欖李2006.8.16)。

台灣中部海進死亡的木麻黃2006.9.13;房裡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