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爛醉的海岸線(2) ──翻轉乾坤】

陳玉峯
耳熟能詳的板塊擠壓、造山運動、沖積平原,以及海埔新生地快速造陸,外加生物性造陸的紅樹林與珊瑚礁,台灣自650萬年前海底隆昇,250-300萬年前冒出海平面以降,此間歷經至少四次大冰河期與間冰期的大海進、海退,整體而言,至少萬年來台灣島的面積是愈來愈大,尤其信史的34百年來,沖積平原、海岸成陸是不爭的事實,曾幾何時乾坤大翻轉,如今全國百分之17以上的平地面積,竟然位於海平面之下?!

台灣地體的本質本來就是不斷造山運動且崩瀉淤積於海岸,圖為玉山北峯。

玉山東峯及主峯之間的崩塌碎石坡。

台灣正在蝕解了嗎?新近土霸政權的「國土計畫」是否「龍宮造鎮」的「前瞻」計畫?!誰人關切山崩陸沉的國土大危機與大劫難早已進行了數十年?!
19801990年代森林運動的口號「國在山河破」,試問30餘年來,哪一項公共政策真正面對國土的困境?!結構成因及長遠計畫哪一項曾經貫徹?!台灣政府的功能、責任、遠見怎麼了?!為什麼思維、行為愈來愈短視、勢利或現實?!敬請全國稍微有心有識者,檢驗目前代表性的政策:前瞻計畫暨國土計畫!
§ 國土體檢的第一步
山地議題我過往講了幾十年,在此只談海岸。
台灣海岸數百年來本來就是隨著地殼隆起,151條河川輸砂淤積於海岸地區,而平面面積不斷擴大。我在大學時代,還唸過老一代地質學家馬廷英的專著,他敘述亞洲太平洋岸之地殼,每百年向上抬高17公分,台灣西南部高雄一帶更誇張,每百年上升25公分,基隆則為11公分,兩者平均18公分。(註:中央山脈長高率快多了)

濁水溪攜帶出的滾滾鐵板沙。

森林砍伐後河川流出的黃土泥流。

然而,340年或稍有紀錄以來,屏東地區地表累積下陷總量超過3.28公尺,必須要1,800年的地殼隆升量才能彌補!目前全國平地地區超過533平方公里的面積,每年平均下陷超過3公分,一百年會掉下去3 公尺(快要接近一層樓)!其中,以雲林、彰化最顯著;高鐵在雲林元長鄉段落,一年下掉11.6公分,虎尾地段7.4公分!更驚人的數據如前述,全國平地面積超過17%已經在海平面之下,而持續在下陷的面積,15年前的數據是1,539平方公里,也就是15萬公頃以上。
屋漏偏逢連夜雨,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又上升。
1992-2009年的數據說:全球海平面年均升高0.332公分,真衰的是,台灣比平均值高,年上升約在0.37-0.52公分之間,環島海岸又以高雄港拔頭籌!不管怎麼算,100年後,台灣的海平面必然上升40公分以上。

擴建碼頭而紅樹林滅絕的高雄港
(柯耀源 攝)。

將因海進而消失的七股鹽山(2006.8.16)。

從這些數據看來,純依自然律(其實是人類造成的急速暖化)計,台灣島四周的海平面年均上升大約0.4公分。而真正搞垮台灣的,徹底是台灣人自己搞出來的!
第一、地下水嚴重超抽。
第二、山地農、林、牧等,不當的土地利用,以及落井下石(表面上是善意的)的治山防洪、攔砂壩工程造孽!
第三、海岸的人造工程,特別是將近30個商港、漁港,以及如六輕造陸等,「突堤效應」,也就是人造突出自然海岸的建物,攔截大量泥沙,導致凹陷部分泥沙更大的流失,加上海平面上升將沙源帶往外海!
第四、其他因素或特定事件、案例。
§ 一甲子以來的乾坤大挪移
事實上現今海岸流失地,很大的一部分是海埔新生地,數十年前淤積及人為造陸而來,卻於230年來逆向流失。
台灣的福衛二號衛星證實,桃、竹、苗漁港附近、雲嘉南沙洲至少有11處持續侵蝕中,特別是從北門王爺港沙洲、七股網仔寮沙洲、曾文溪,以迄二仁溪的台南海岸最為嚴重。
也不用援引衛星照片比較,尋常百姓只要長期觀察或生活其間,誰都知道國土正在劇烈流失。楊國禎教授引用方子卿君報導,台南北門一處長約4-5公里、寬約100公尺的木麻黃林及其外圍的海灘,在新近幾年內完全消失!
而我先前撰寫的〈觀山聽海布袋行──死亡海岸線〉,將布袋至曾文溪口列為「死亡海岸線」,依據的,是我在2006年、2007年調查的,海岸防風木麻黃林、紅樹林等的海進死亡事件。這是過熟的事實,不勞白癡再引理論打嘴砲、講屁話!
不幸的是,數十年來研究、報導地層下陷的現象、機制或因果關係不知凡幾,還需要討論什麼碗糕天災?人禍?試問「前瞻計畫」在這個國土燃眉之急的議題上做了什麼?!蔡、賴政權,你們的權臣們除了搞自己的利益、佈自己的選舉盤之外,可不可以不要再落井下石了?!(我還是要再痛斥國土計畫、前瞻計畫!包括三字經、七字經!你們一大堆政務官、國策顧問、多如牛毛的委員會、專業官僚……可否列出一堆人名負責國土議題者?阿扁政權時代還有如林盛豐政委之流者,蔡政權時代只有林龍、張╳森這流人嗎!)

這塊「頑石」已被海浪擊垮,台灣人還不覺醒?!(2006.7.21;台11-62.1K)。

2016520之前,我寫了幾份建言,託你們的「國母」帶給當權,核心問題是:總統、院長、部長們可否告訴台灣人民,國家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何?是否該依據終極目標才產生政策?到如今執政超過1年半了,你們到底要把台灣搞成什麼模樣啊!你們有何信仰、理念、理想、前瞻智能?難道真的只一小撮人的眼前暴利?
關於陸沉與國土流失問題,讓我們試作最簡單的回顧。
§ 海埔新生地(Tidal-land
所謂海埔新生地指淤積增高,低潮時露出海平面之土地。1924年德國正式由政府主導,成功地開發了許多海埔新生地;1935年荷蘭參考、模仿德國也從事開發;台灣大致在1940年,日本當局在麥寮至橋頭一帶開墾海埔新生地。
鑒於1938年至1959年期間,台灣耕地只增加2.3%,人口卻增長81%,在人口及生產壓力下,1960年代以降,如火如荼地擴展海埔新生地,是即進入「上山、下海、拚離島」的大約20年時程。
其背景是日漸「長大」的海岸地區,例如由北港到鹿港一帶,數百年前至1960年代,海岸自動淤積的寬度,距海數公里至約20公里不等。
§ 曾經「輝煌」的「陸進海退」時代
這等天然無機造陸的成因為何?
河川攜帶山區蝕瀉下來的泥沙抵達入海口之後,漲潮時,河口的泥沙順著漲潮方向,沿著海岸移動。而漲、退潮之間,存有一段動態平衡的時程,是時潮水的上下震盪不太大,泥沙即逐漸沉澱。退潮時,潮水流動慢,水中泥沙大部分有機會沉澱於灘地,是即海埔新生地成長的主因。
依前人研究,以頭前溪及鳳山溪為例(江鴻,1962),19587月至19597月期間,這兩條溪排出的泥沙總量被估算為70-80萬立方公尺(註:可以反推整個集水區系平均流失多少厚度的表土),而這一年,在低潮線以上之漂沙淤積,則被估算為75萬立方公尺,因而「證明」了各河流排出的泥沙,絕大部分沉澱於低潮線以上之灘地。
我並不敢相信這份「新竹海埔地開發小組報告」的精確度,但大致相信自然營力的輸沙量是淤積成陸。
1960年前後,地政局與農復會的調查統計,全國可供開發的海埔新生地約有66,000公頃,然而,2002年的數據說:全國低於海平面的面積超過15萬公頃,短短40餘年間乾坤大挪移,倒貼2倍多!

為什麼?三大主因已在前述。國土計畫該當如何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