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大黍與牛】

陳玉峯


大黍(2018.7.19)。


我跑步回程,大黍花序熱力爆射。
抽拔了230稈,有23稈還連著走莖及鬚根。
我以乾掉的禾葉,上下綑成一束,準備插在案前的花瓶。
出了校園,一位牧場的歐巴桑從後方冒出,追問著我:
「採那個幹嘛?養兔子嗎?」
我笑答:「插花!」
她一臉狐疑:「插花?到處都是,怎麼砍都砍不完,足齷齪吔!啊,你住下面大樓的吼?」
「我住這附近啊!」
「附近的大樓吧!?」她始終咬著:「大樓」。
「我以前住裡面的。」,我指著大黍氾濫的校園。
「……我都砍來養牛的,砍不完呢!你是住大樓的。」她堅持。
我繼續走著。
歐巴桑騎著摩托車從我身旁滑過,還不放棄地飆了一句:「住大樓的!」
這是另類的「鄉土文學」,她的「大樓」象徵著脫離或隔離土地的「都市佬」,才可能把牛吃的,拔不完的、惱人的雜草當寶;她有點兒不屑,有絲憐憫我;我愉悅地接納她並不傷人的揶揄。
她道出了台灣都會人的些微現象:隔絕自然土地,不識五穀,也間接點出環教的盲點,同時,將台灣草根的蠻牛勁一股腦兒地傾倒。
沒錯,台灣人是禪的隱性信眾。
菩提達摩將「入道」大分為兩大類,一種像是讀書人等,憑藉著經典、知識或靜慮思惟,想要悟道,也就是抽象思辨的切入,是謂「理入」;另一種人叫做「行入」,從日常生活或一切行為進入。前者偏向哲學或知識理論;後者偏向實證或身體力行,很少受到學問習氣的汙染。前者遇見真考驗時,常陷入猶豫、遲疑不決,或自構陷阱、自我綁架;後者很容易剛愎武斷,蠻牛一條。最好是兩類合一而無類別。
達摩說「修道法」:「依文字中得解者氣力弱;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中解者逢事即眼闇……雖口談事、耳聞事,不如身心自經事……」。
唉!世間有幾人可以「即事不牽」,而成為「大力菩薩」呢?!
光是在知識理論的解會,是無助於人生入道的,因為面對生命的考驗時,只會眼花手亂,而必須將知識理論等,藉由生活行為來體悟,真正同自心聯結才管用。另一方面,光是在生活行為的解會、領悟也是不夠的,因為欠缺深層智慧的提示與啟發,只會日用而不自知,頻常陷入武斷的台灣牛一條。
知性與感性的偏執也一樣。
一把大黍,引出二條台灣牛!

1 則留言:

  1. 六組也說過,我不識字,需要你來念法華經給我聽,對一位弟子這樣說
    學與悟道都很重要,所謂不立文字,應該是有種不要被文字上的註解所疑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