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大河流叫江,水恆漂流動盪;大水泊叫湖,總是有波有浪。相對於陸地的靜態,古人慣常以「江湖」比喻人的漂泊不定,或無定跡、沒歸宿,有時還帶點浪漫、桀驁不馴或野味。
《史記》:「范蠡乘扁舟浮於江湖」,不止實境的煙波飄渺,心境也不得不超然物外,意境則多元迷幻;《唐書》說陸龜蒙自稱「江湖散人」,殆以閒雲野鶴自恣。然而,到了「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揚州一夢覺,贏得青樓薄倖名」,不僅酒味、粉味、薄倖味、醋味沾染江湖,還多了份頹廢與自我放逐。
更慘的是,當水流不通、汙穢盈聚,當「江湖人」滯留於都會漁肉善良百姓時,就淪為臭水溝的黑道、幫派、不務正業……
台灣在1970、1980年代,收音機廣播界聞人張宗榮先生也跨入電視連續劇,自編、自導、自演「錢來也」,演到將屆江郎才盡、變不出把戲時,突然又生出個兒子叫做「錢多多」,也風糜了好一陣子。他的編劇,反映出台灣社會從貧困匱乏,走向富裕多金的年代氛圍;故事內容以民間傳統勸善文化、消極無為法為溫床,從而在基層,創造出一群群影迷、粉絲。他一出場的招牌歌:「落魄江湖載酒行……」,迄今5、60歲以上的人還可琅琅上口。數十年下來,台灣人對「江湖」的印象,似乎全面走向「江湖術士」、「江湖郎中」、「黑暗的江湖生活」……,再也沒有人記得「江湖」曾經是禪門求法悟道的典故與風範。
事實上,台灣人或台語的「跑江湖」、「走江湖」、「江湖行」的出典與意義,截然不同於上述,而是殘存於台語文化當中的許多禪語之一。
典出8世紀末,當時禪宗兩大宗師的馬祖道一在江西;石頭希遷在湖南。這兩大宗匠依據學徒的氣質、性格,或各自領悟力的種種條件下判斷,若不符合自己的教導方法,就會推薦該學徒去找對方。因此,禪徒們就在江西與湖南之間來來往往,時人謂之「江湖行」、「跑江湖」、「走江湖」,代表禪徒們「認真求法、開發自我靈性」之不畏路途遙遠、旅途風霜的虔敬旅行,或朝聖。而受到馬祖道一及石頭希遷啟發的龐蘊,則「開創」中國佛教史上的「居士禪」,更且,居士禪促生了迄今台灣宗教主流的媽祖神話、三太子神話及王爺信仰。這裡的江湖,江指的是江西馬祖道一;湖指的是湖南石頭希遷。
當龐蘊(一家都是居士禪師)往生後,文字史上留下了一句:「江湖錙白傷悼」。錙白是一般人與出家人之謂,也就是說,當時往來江西、湖南的禪徒,不管是在家眾或出家人,都很懷念、悼念龐蘊。
當「黑白郎君」橫行當今社會之際,別忘了台灣草根禪話的崇高性,所謂「江湖行」,還可以是「生活即修行」!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