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高市圖演講引言】

 陳玉峯

 

 

~食髓知味,樂於分享;當下創作,適可而止~1984年自訂解說十六字真言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叫說話,我因為以前說了不少話、寫了許多字,所以愛智與高市圖又安排我來這裡說些話,其實我比較想聽朋友們怎麼說。

說話只是人們彼此之間,溝通、交流最常引用的方式,所使用的工具叫語言,沒有聲音的一類型叫文字。邏輯實證論的開山祖師維根斯坦老早已證明,人類除了自然科學語言(數學、邏輯學、自然科學的公式)之外,是沒有「真、假值」的,事實上我們語言、文字的內涵、指涉、意象、象徵、暗示、矛盾、反諷等等,存有無數的模糊空間與抽象,常常無從捉摸,所以一句話,各自表述、萬般解讀,不斷地扭曲複製「創造性的模糊,何況,從嘴巴到內心,有時候是世間最遙遠的距離,偏偏一大堆聰明人,不斷地針對從來不存在的東西,賦予偉大、精彩的胡說八道,生產一籮筐精緻的愚蠢,還常常美其名叫什麼學或主義之類的東西,台語就叫做「龜毛」。鷄有沒有同鴨講的能力,我不清楚,我倒是經常開發感覺底下的思想、享受思想底下的感覺,特別是到了自然界。


 

我明知道無法跟大家分享我在自然界中的真實體悟或體悟真實,因為人類語言、文字的發展中斷了幾千年,現實中沒有這類語言、文字,所以,內溯自己的內心世界,只能逼出了禪的指月之指,而我在自然界中早已形成了無窮盡的聯結方式,最多呈現的途徑叫沉默,只讓萬象按摩我的腦波、靈魂。

過往,我把包括知識或認知、或溝通,概分為四個層次,理解、瞭解、悟覺、靈覺;演講除了語言魅力、表演技巧(包括身體語言等等)之外,內容的部分,就自然生態、動植物等,台灣似乎還停留在分類學、珍稀物種、唯用主義式的標榜,隨便舉例,我現在在台東大武地區調查,一個2百平方公尺的小樣區內就可以存在圓葉鷄屎樹、文山鷄屎樹、毛鷄屎樹、台灣鷄屎樹、密毛鷄屎樹、台東鷄屎樹、柯氏鷄屎樹……七、八、九種湊在一起,奇怪咧,台灣現在不是日缺雞蛋幾百萬粒,怎麼那麼多鷄屎卻沒蛋,光是要在一大堆看起來都差不多的鷄屎樹翻一翻那邊有毛、無毛,圓葉鷄屎樹的葉片一點也不圓,白果鷄屎樹的熟果是黑色,毛鷄屎樹、密毛鷄屎樹、大葉密毛鷄屎樹的毛分別差幾根?小毛蕨、密毛小毛蕨、擬密毛小毛蕨、密腺小毛蕨、小密腺小毛蕨……,對一般人而言是風馬牛不相及,對綠痴而言樂此不彼、「學問」很大。


柯氏鷄屎樹。
 

大葉密毛鷄屎樹。


毛鷄屎樹。 


台灣鷄屎樹。
 

清水鷄屎樹。 


台東鷄屎樹。


小葉鷄屎樹。 


薄葉鷄屎樹。
 

  

琉球鷄屎樹。


我要演講的苦惱」之一,一來必須在一般人認為「有學問」的地方照顧一下,可是,只就知識理解的角度,又有很多層次,例如去年547日第一次去調查浸水營古道西段,到了64日寫成古道夢這本書,那是因為我以47年的調查經驗,去看第一次調查的地方,因為新鮮,聯結就很快速,寫起來很快,可是我就很難把時間、生命熬煮出來的精華表達出來,因為一些深層的知識,一般人沒有那等背景去理解很複雜的內容(讓我歪樓一下,台灣長期以來的所謂觀光旅遊的八字真言就是「以小做大,無中生有,每開發一個地方,就是幹掉當地的最大特色,而且花樣都是嚐鮮期短暫,沒人想要去第二次,只會說「去過了」,同理,「聽過了」、「看過了」,像花海,原本就是「油麻菜仔」,換成太陽麻,換成薰衣草、鬱金香、日本櫻花、天人菊……什麼碗糕就是「貓移巢」,如同建築工地外面圍牆吊掛著成千上萬的小花盆的綠色植物,沒有人在乎所有一嚐鮮之後,你看一眼之後,全部變成植物墳場;演講也是一樣啊,好在會來聽我演講的,水準高太多了!)。

讓我「回樓囉。

相對的,1981年從我首度調查玉山以來,加上1985年至1990年我任職玉管處,我調查太多次了,不只知道夠多而足以澈底知道自己的無知,我更苦惱的是寫不出來,更不要說要來講給大家聽,特別是一些瞭解、悟解及靈覺的層次或向度。

可是近年來我在山林的際遇,真的只能說成是何其光明正大的神奇與巧合,似乎山林植物真的有靈性與我對話與溝通,雖然一切還是點滴在心頭,如同古道入口附近我一抬頭望見那株猴歡喜幽深震撼的美感,他說:「哈!我在此等你了三百年」般!

 

這株猴歡喜說:「我等你了三百年!」(2021.5.6)。
 

無論如何,我今天一定要學習當總統的人,演講照著稿子唸,知識性為主,不能即興創作,雖然我知道我一定做不到。讓我們走進浸水營古道吧!

 



2 則留言:

  1. 老師日安:

    周六下午在高雄總圖,很高興見到老師。
    近三十年了吧?
    當年我是靜宜英文系選修老師的生命
    科學,很喜歡老師的人生與山林等哲學思想。
    之後陸續買了老師多本關於山林環保與宗教等議題的書來看。
    總之,能見到您實在太開心了。
    您的氣色很好,英姿也不減當年呢!

    祝您一切
    順心如意
    健康平安

    您的老學生

    回覆刪除
  2. 陳教授年輕時在玉山任職期間的調查,是太多太多,多到無從下手去把他們逐一檢視寫出來。
    如果在今天陳教授對自然環境及心靈上的體會,與山林間的互動和對話,必如浸水營古道夢,不消多少時日便能分門別類,一本又一本的產出向世人述說玉山群峰的各種樣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