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峰
~我通常用一生來準備一堂課,因此,從來都還没準備好,我是以全副生命在講課的!~
20世紀西方三大哲學派系之一的,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論開山祖師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行為及思想常被「正常人」視為「怪異」,他在苦思所謂的哲學時,有天大概有蒼蠅飛進去他喝完牛奶的玻璃瓶,卻不斷地碰撞玻璃而飛不出來。
不知道他看瓶中的蒼蠅多少年,他自問:「你哲思的目的是何?What is your
aim in philosophy?」
「讓你不必透過玻璃瓶的方式,看見玻璃瓶中的蒼蠅!To show the fly
the way out of the fly-bottle」
他常跟他的老師羅素吵架;他幾乎跟所有跟他討論思想的人吵架。他認為西方歷來探索哲學的方式毫無意義,特別是形上學,因為人類一般語言、文字的敘述,根本沒有「真、假值」,就像玻璃瓶中的蒼蠅樂此不疲地撞壁,吵死人地自以為逼進真理,事實上人之所說,與「真實」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猶如喃喃自語的指月之指,而且,哲學家就像蒼蠅,本來或當下都是自由的,卻創造出本來不存在的玻璃瓶,自行囚禁自己,痛苦不堪之後,渴望「天啟」……
好久以前,我想像著維根斯坦與佛陀、老子、莊子、泰戈爾的「對話」一定很有趣,可惜我一直沒耐心寫出來。
我心目中的演講、上課是活體千變萬化的示現,沒有結構或制式系統化的結構主義;我在乎批判性的慈悲,而不是鸚鵡學話的重覆、輪迴,我沒有現今流行語叫「模組(module)」。
1995年2月10日上課時,我對學生說的:
~我不可能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都想知道,都欲追尋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活著的意義。透過不斷的辨證、體悟、挫折,與隨時的驚喜,我們始終在接近真理、親炙真理……,這種感覺叫做學習~ 1995.2.10
壯年時代,每開學的第一堂課,我總會強調:
「人生永遠不欠缺美妙的際遇,欠缺的是將遭遇轉化為火光的智慧與靈感,所謂的上課,就是要啟發或開發這樣的智能與領悟力。每堂課,我會扣住主題與旨趣,但表達方式將採取活潑、自由、當下創發或隨意象轉換的觀機逗教。
我深信教學絕對是一種藝術,一種活體生命面對面的溝通,我可以感受到你的體溫、你可以察覺我的心跳,也就是包括身體語言及心智的良性互動,並隨時相互激發出人生的新思路。上課,必須是心靈的震撼、喜悅、折磨與享受,師生皆然。我上課一定得注視著聽眾,因為眼睛能講的,比嘴巴多很多。但願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形成一種智性、感性與靈性的洗禮,每次上課都有新的期待、新的心智意外可以發生。
事實上,太多的情況,所謂的「好老師」是因為遇上了「好學生」使然。而好學生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上課時心智非常集中與專注。」
而且,我會強調上課的目的在於:
「A、思辨或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註:另有專堂專論)。
B、瞭解、參悟、推理及享受生命的全光譜,學得如何發掘、感應生命豐富的樣相,以及無窮盡的生機或可能性。
C、知識分子的培育、社會人格的養成與社會關懷的實踐。
D、渾厚人格的養成,引導學生成為「深度懷疑者」,而非「憤世疾俗」,阿Q或逃避者。
如今,我加進信仰、意識、靈魂、自覺等內涵,探討人與自己、自我、別人、社會、國家、世界、歷史、世代、宇宙、靈魂的種種關係。
而關於教育的方式及內容,過往我側重下列原則:
A、啟發原則(heuristic
principle),引導學生欲知的內在動力遠勝於知道些什麼(wanting to know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ing something)。
B、分析、抽離或化約等抽象智力的訓練。
C、組織、整合能力的培養;體系階層的釐清與建構。
D、自然情操、土地倫理的養成。
E、時間(自然及人文歷史)、空間的敏感性。
我另強調理解、瞭解、悟解、直覺(觀)、冥思、禪透等。
特別附註:一般台灣人乎對科學存有嚴重的誤解,若時間許可,我將另闢「科學哲學」的省思專論。」
如今,我已經70歲了,我卻無法從心所欲,耳也不順,更不知天命,而困惑滿滿。我大二時,讀了化學動力學的焓與熵,領悟了宇宙中生命的誕生,根本是違反終極定律的,活著就是奮戰不懈、永遠精進,偏偏生物性的演化從來不是為老年人而設計,年紀愈大,反應愈差、記憶力消退、神經傳導物質降低,更不用說一切器官、體能的衰退,因而我說年紀愈老愈沒活體智慧。
日前,我在高雄總圖書館演講卻強調:上帝造人是來奮鬥的,是來超越物理、化學、生物性的,是宇宙中最大的一場豪賭,賭一賭人性能否超越人性,且超越神性!
如今,我又開始講課,對象是宗教界法師、大德們,另一類型的挑戰與創造,而我卻愈來愈自然,我要談的是《靈性的生態學》,事實上生態學就生態學,何必又冠上「靈性的」,本來就是生靈萬態啊,不如依我另一面向的詮釋,生態學強調「關係」、界面的關係,而我對「觀音」的溯源,加上如今在佛堂講課,所以我來演義「觀音生態學」,名實相符。
原諒我沒有「模組」,但我會找我的學生或同事們有關自然生態方面的模組設計來試看看。至於我,比較喜歡看蒼蠅在玻璃瓶中搓搓牠的手、搓搓牠的腳而沒有玻璃,而牠看我也一樣,挖挖鼻孔毛。
又,朋友替我整理了Rabbi Jonathan Sacks(2015)的The Counterpoint of Leadership. Lessons In Leadership: A Weekly
Reading of The Jewish Bible, USA,對「領導力的旋律,」有如下兩類型的對比,可以參考:
此外,再說明一下,我認為面對面的課堂不同於讀書或視訊上課,因為上課直接面對聽者所發出不斷變化的聲音,是當下經由活在的特定心念加持,具有特定的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