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山林生態的內觀】

陳玉峯


中及右是350年生的日本扁柏;左為日本紅檜莎哇啦。

日本奈良東大寺號稱是全球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物,古代採用的建材迄今1,300多年,物種是日本扁柏。他們宣稱檜木幾年生,木材就可以使用幾年之久,所以東大寺使用的檜木,砍伐之時,樹齡已經超過1,300歲?其實,這只是比喻而已,之所以可以使用千年以上,還有個「奧秘」,日本的古人懂得木材使用的「仿生學」。
東大寺那根1,300年的扁柏主柱,原本生長在斜坡,經常日照處長出多側枝;背光向陰面,幾乎沒有側枝。千餘年前迄於今,他們的神社用材,伐木時是三人聯手以斧頭合砍的所謂「三點伐木法」,除掉側枝也使用利斧。他們伐木時必定註明樹幹的坡向,以後建築用柱,樹幹原本向陽面就安置在陽光直照處,他們認為:如果你反向安置,原本向陰面如今經常曝曬陽光,則加速腐敗速率。他們重視原木生長的環境之與木材使用處環境的吻合,如此,生、死相埒、陰陽相符。
其實這並非什麼「奧秘」。我口訪梅山鄉瑞峯村的百年杉木老茨,主人告訴我,使用的杉木是在地種的,因而使用期遠比在別處使用耐久,而且木造屋務必保持門戶洞開而通風,否則很快地敗壞。道理很簡單,那一株樹木可以活在密閉空間中?!
任何人只要常在自然界中走動、觀察,太多顯著的現象光憑目視,都可發現其與環境條件的相關。通常向著寬闊山谷面,側枝長且多;向著山壁面,因為陽光短缺,側枝少且短。2017630日夜間約8點半,倒掉一株大枯木的所謂新中橫「夫妻樹」,它們的側枝就呈現如此的典型。
然而,我們也可以找出表面上的反例,例如阿里山慈雲寺下坡的那株台灣杉,它反而在朝向山坡內面,也就是慈雲寺方向伸出較多、較長的枝椏,連主幹也傾向慈雲寺,因而我戲稱它是「愛聽誦經」的樹。其實你若仔細觀察,你就可發現生態學上所謂的「因子補償作用」,我們必須找出關鍵性的因子,層層剖析二、三……級相關因素,找出真正相關的因素,是謂「限制因子」。
新中橫所謂的「夫妻樹」,左側朝向溪谷,多側枝;右側為山壁面,側枝少2015.5.15)。
阿里山慈雲寺(右)前,「愛聽誦經」的台灣杉。

我在學生時代,對於調查時的記錄,例如樣區為什麼要記錄坡向,坡向影響什麼因素?何等限制因素(子)才是坡向影響植物生存、生長的關鍵?我從南仁山現存原始林找出了山頂、中坡及下坡或溪谷型的變化主軸,然後再往第二級影響因素等下推,基本的思維模式當然是先分析,而後多層次建構種種的排列組合等等。而分析當然得化約到理想模式,例如我對山坡向的影響生命,先從最單純的每天到每年的日照總量開始思考,於是我畫了兩山坡相對夾著溪谷,檢視理想化的日照量,如下圖:
理想化的東西向山坡日照。
假設這是東、西坡向,且恰好在春、秋分的赤道上,晴天太陽618點出、沒,則山頂或上坡段這天日照可大於9小時;中坡段約79小時;下坡段67小時;溪谷少於6小時。
南北坡向呢?如果位於北半球的不同緯度,則有些北向坡的中、下坡段以下,幾乎終年照射不到直射陽光!
再看森林結構,每片樹葉假設垂直於陽光,則光照下,葉子的本影長度理論上是它直徑的108倍,實際上葉片並非垂直於陽光,加上氣流擾動等,真正本影長度大約是葉片平均直徑的5070倍。假設只有一層樹葉,每片葉平均直徑5公分,則樹冠之下2.53.5公尺範圍內,可以是最黑暗的本影,其下,則是側影及散射光;各不同層次(喬木、灌木、草本層等)的光強度、光照總量等,北向坡的山頂到溪谷的差異可達到數萬倍。
單層葉片的本影及側影。
森林層次與光強度變化。

本短文走到此,只提到光因子的小小一部分。影響光照的動態因素都沒提及,還有龐多的動態交互作用現象都擱下。
土壤或立地基質的大議題,風或氣流議題,氣溫、降水、水文循環大議題,等等,不可能將之化約到純理想的無機物化現象去做討論,而且,別忘了,生態議題是無窮流變的生命與生命、生命與超恐怖環境因子流變之間的關係。更且,我感知生界一切幾乎都是意識不等程度的活體,物化定律只是把玩的一些原則。
所謂的「陰、陽」並非只指白天與黑夜、生與死、黑洞與白洞,而是一切二元對立的概念,而且,其範疇無所不包。換句話說,只要人們一旦起心動念,二元對立的「分別識」就出現,自身即在造出龐多的「風水觀」!
我從唯物生態的學習,走進生態本體論。我真的無能瞭解生態與禪悟有何差別。佛陀時代有所謂顯學的「外道六師」,其中有一師(派)叫做「不可知論」,其乃採取直觀角度,對一切問題都不下決定說,都沒有定論。
儘管我在生態學的諸多道理可以講得「理直氣壯」,究其實,心知肚明於理性語言只能到達類似「不可知論」的狀況。「合理地說」,那是因為我們可以掌握的變數太少,如果可以包括足夠多的變數,就可以拼湊出更逼近的「真相」,「大數據」就是此類的「迷思」之一,基本上還是數理、科技主義的堅持,我不以為然。
當人們生理機能老化,腦功能漸次衰弱之後,理性力量愈趨薄弱,如果平常欠缺「心識」(直觀、體悟、止息或意識本身)的發掘,則只會很動物化地終結,或即物化而已。有生之年的下一階段,我要探索心靈風水觀,投入山林生態的內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