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自然與宗教》隨筆14── 一個影子生三個兒子(Ⅰ):史略】

陳玉峯

各個民族有其思考的特徵,很難為不同民族所理解。台灣傳統民族的思考慣習或特徵,顯然受到禪門公案的強烈影響,對其他民族而言,時而有無厘頭的困惑。這等思考的非邏輯、困思邏輯、生活邏輯、經驗邏輯等,先是在福建,雜揉成閩禪很是奇特的腦袋,又加上個人認為最重大的因素,異民族、異文化的結合,從而擊出草根價值的突變演化,鄭氏王朝的反清遺民又將之與台灣原住民的再度融合,更因外來統治強權的壓制,總成台灣最奇特的思考性格。
這面向,據我一生閱讀或聽聞,從來沒有在所謂的主流文化中,如實地被談出。然而,要論述真實的台灣文化史,捨棄這些,殆只是政治「正確性」下的外來文化、殖民文化、次殖民文化,不可能瞭解歌仔戲、布袋戲、檳榔西施、電子花車等等的底蘊,以及最近我看到的,送葬行伍由幾十輛高輪吉普車列隊,殺氣騰騰地邁向墳場,好像要前往地府跟閻羅王大廝殺的模樣。
然而,要銜接到現今的文化徵候,實在是極其複雜、龐大的工程啊!讓我慢慢地從源頭道來,估計或需要三、五年才講得出結構、因果與變異。現在,只就源頭處簡說。
禪宗從菩提達摩到了中國以後,從來都受到中國的佛教宗派及政治勢力所排斥,而政教本是「連體嬰」。禪宗之真正興盛,可以說是到了六祖慧能以降才大開枝葉。
然而,自從慧能私下得到五祖弘忍的「認證」,且託付「衣缽」之後,還得「連夜逃亡」,躲避同門師兄弟的追擊。雖然一些文字記載,大抵將原因訴諸人性之惡,但依我看來,毋寧是「種族歧視」使然。試問佛禪不是以禪除為宗,一門漫長修行時程的「出家人」,如何為個「衣缽」爭奪得頭破血流呢?我認為比較可能是因為慧能是廣東原住民使然,但是,為了不能戳破「中國人」「五族共和」的謊言,以及自秦帝國以來「統一天下」的政治教條,文字史可能經由歷代不斷去除違反「政治正確性」的史實,以致於很難保存真實的事蹟。
在慧能的時代,廣東、福建等邊陲地帶尚未成為唐帝國的行政屬地,但已在許多地區形成所謂「華人」的聚落,大乘經典也已流傳民間多時,也多佛寺。
慧能流亡了15年,這段時程他在做什麼是個謎。直到公元676年,好不容易他才在因緣際會下,終於可以在廣州法性寺登台開演「東山法門」。
10年後,陳元光才奏請武則天,在福建設置了漳州府。這也是台灣流傳迄今的「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由來。這位開漳聖王是河南光州固始的人。
這個帝制建置如同全球異民族、異文化的遭遇,必然帶給在地原住民很恐怖的苦難或殘酷的殺戮,而「史實」當然被湮滅。
陳元光似乎以儒教施政,但真正普及人心的教化或安定社會者,在教育極不普及的古代,宗教適可發揮更根本的作用。吾人可以想像現今社會中,所謂宗教對人心的影響,但不能完全類比,畢竟時代差距太大,可以確定者,古代宗教的影響力極其巨大,遠遠超過今人想像。
然而,廣東(州)興盛的禪風並沒有直接向福建傳播,而且,福建被「中國化」的時代稍晚。據李岳勳先生圖解禪門世系,或說「五山七宗」的法脈傳承關係,福建禪脈以江西馬祖道一(註:台灣現今依然鼎盛的媽祖信仰,其實拜的就是馬祖道一本尊。林默娘的神話,是因宋帝國皇帝改佛為道,居士門的馬祖道一系統為了延續法燈,將觀音、馬祖道一合體,穿上道袍,取得政府許可證開廟,且創造出媽祖林默(娘)神話,將禪門心法包裹其中)為主。
而禪門真正成為帝后貴族的喜好,大致在公元10世紀,一個大家不熟悉的「閩國」(閩王朝,909945年)。
話說唐僖宗年間(874888年),發生黃巢之亂。王緒也響應,攻佔河南光州。他任用了一位光州固始人王潮,王潮反過來殺掉他。然後,王潮歸順於當時流亡到四川的唐僖宗,於是僖宗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聽說「政績」不錯,再升官為「武威軍節度使」。王潮死於89712月,他的霸權由弟弟王審知頂替。
§ 查哺人、查某人的來源
依據羅香林採訪福州人的傳說故事,說是王緒、王潮帶兵越過長江南下,佔據福建。王潮後來取代了王緒,他的部隊中有所謂的「
唐部人」,攻佔福州,把原住民「無諸族」的男人殺光,將「無諸女人」納為「唐部人」士兵的妻子。由於異族通婚,所以以「唐部人」為男人的通稱;「諸人」為女人的通稱。
「唐部人」後來流變為「查哺」;「諸人(婆)」轉音為「查某」。這大致是台灣人稱男女為「查哺人、查某人」的來源。
李岳勳先生不喜歡殺戮原住民的說法,他另有推測,但我比較相信傳說是「事實」,這類悲劇,全球有史以來罄竹難書,台灣史也不例外。我推測閩南歌謠乃至台灣文化的「哭調仔文化、藍調文化、以哭為重大特徵的性格」,充分反映自唐帝國末年以降,所謂「中原」男性屠殺閩南原住民男子,且因「羅漢腳」生理或成家落地生根之需要,納原住民為妻妾使然。原住民女人面對殺父、殺兄弟的「野蠻人」,在絕對弱勢的高壓下,逆來順受,更慘的是,「日久還會生情」。
這等慘絕人寰的悲劇,乃至長期壓抑之下,極其複雜交纏的情思,在受害者獨處時,也就容易吟唱出天怨的歌聲,且傳染流布成為民謠。
這等情節在鄭氏王朝君臨台灣以降,也反覆「吟唱」,終而形成台灣文化的基調之一,直到千禧年以降,「哭調仔文化」已屆尾音。
擄掠原住民女子為配偶的情節,幾年前我在探索綠島歷史時,我也懷疑綠島華人開拓史,正是一批反清遺民,輾轉從小琉球及台灣南部,因為不願成為清帝國外族的順民,而流亡孤島。而綠島原住民(跟蘭嶼同族)被殺戮,也被通婚,甚至於華人還從綠島出發,到蘭嶼抓女人回綠島「成家」。這些,文字史不會留下記錄,只是我從片斷文字史,貫串出來的推測。
再回唐末。
§ 台語文多古調、多禪語的原因
我國小時,家裡有幾本泛黃附手繪圖的故事書,大概是木刻印製的古書,印刷字密密麻麻。我會去啃讀,因為被其中的戲劇化情節所吸引,只道是人性的複雜太不可思議。其中,有一本《五代殘唐》的歷史小說。我作夢也想不到在我花甲之年,追溯台灣文化的流變還得談到它。
唐帝國於907年滅亡,原本分封各地的藩鎮當然擁兵割據,自立為王,於是中國進入所謂殘唐的「五代十國」時代(907979年)。
前述,取代其兄王潮的王審知,在唐滅後2年,在福建於909年建立十國之一的「閩王朝」,而依據禪史的記載,閩王朝諸王、后妃或士大夫等許多人,對禪學有相當的造詣。這等禪風文化並非他們從河南帶來的習氣,而是在地化的結局。
從陳元光到王潮、王審知,橫跨了兩個世紀,而陳、王都是河南光州的固始人。他們帶來的北國華語文具備了「古中原」的腔韻或古調,乃至今之台語文也布滿痕跡。
於是,台灣傳統文化的源頭至少具備三大特徵:
一、河南固始人所謂「中原」語言、文化的統治「主流」。
二、馬祖禪的禪門文化。
三、前述,一千多年前以降,多次異民族悲劇性的「融合」。
這三大特徵到了宋帝國以降,再起了很大的蛻變,禪門被帝王「道教化」,馬祖禪變成媽祖廟,但基底禪風不變,外殼卻起了甚大的偽裝。然後,元帝國滅了宋,清帝國幹掉明王朝,鄭成功將此文化,加上明帝國各地的流亡者,匯聚台灣。
鄭氏王朝短短大約20年,清帝國席捲而來。鄭氏王朝軍民很大的比例遁入山區,同原住民起了極其隱祕的文化蛻變,總成台灣傳統草根或我所謂不見天日的「隱性文化」,其乃透過宗教隱形斗篷的掩護,流變為近乎完全失落涵義而光怪陸離的形式。
基本上,因為《自然與宗教》課程指定閱讀的李岳勳(1972)《禪在台灣》一書,學生們啃不下,我只好藉由「隨筆」,簡化來引介。而引介中,我也加上我個人的見解,隔了一代,解讀台灣文化史的根荄。
接下來,可以敘述台灣傳統草根思考模式的特徵:一個影子生三個兒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