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路邊攤(二)

陳玉峯
1.小時候乃至青年期,因為「憑什麼我可以享受?」,我得
自我安慰:「我會更加努力!」 2.青壯時代,強烈的研究、
調查使命感,教我只要陽光普照野外作調查 3.迄今當我提著
別家的貨品時,很怕撞見老店家,,其實是一種「感情」的
成分。(圖片:民報繪製)

習性之一

身分證上的年歲我已超過耳順。不確定我們那一代究竟與年輕世代,在生活細節的價值觀,或行為上存有多大的差距,但我確定人性在萬年、千年來,並無明顯的改變。

以我為例,舉些小例說明我的微細價值觀:

1.小時候乃至青年期,偶而有機會吃頓較體面的餐館,我很害怕看見乞丐、窮苦人家、邊緣人或勞苦者,因為「憑什麼我可以享受?」,我得自我安慰:「我會更加努力、打拚,這頓奢侈是向未來借來的!」

2.青壯時代,強烈的研究、調查使命感,教我只要陽光普照,而我人不在野外作調查,就有罪惡感。大約55歲以後,我才稍能免除這等「內疚」!

3.迄今,如果我老是在同一家水果攤、麵包店購買,而忍受一段長時程因為太貴、太難吃,改向別家買。當我提著別家的貨品時,很怕撞見老店家,因為會有一種「背叛感」!表面上看來,這是荒謬;底層裡,其實是一種「感情」的成分。

4.吃自助餐時,從來只拿自己可以完全吃光的食材,否則叫「浪費」,即令明明知道,飯店會丟棄絕大部分當天剩餘的菜肴。無論如何,個人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客觀狀況如何,是別人的事。

……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成長背景、所有環境及際遇,在青年期之前,賦予我的熏習,但事實上,在思想概念的彈性,我大得很;在公眾事務或公共議題,似乎我也大方得很。而所謂的「熏習」,較重要的要素大抵即生物學上童幼期的「印痕」、家庭環境的情愫與記憶、特定印象深刻的遭遇或衝擊。依唯物論觀點,則遺傳物質、性格才是主因。而我傾向於以理對人,以情對己,相信這也是人之常情。

諸如這等微細的價值觀,我將之列為人的習性、慣性,因人、因環境、因時間或世代,在台灣特別快速地流變,卻常是人與人之間衝突的主因之一,一項不值得、沒必要的情緒負面效應,在隔代之間或夫妻生活中,時而特別嚴重。

人與人之間,當「感覺」不對勁的時候,最好不要墮入習性的衝突。太多人瞭解,很少人出離。

最小量「定律」

古代台灣人以條條木板箍緊,加個底,謂之箍桶。圓桶的每片木板通常等長,而裝盛流體的容積,取決於直徑及木板高度。如果有一、二片木板條矮了半截,容量當然只剩下半桶。

一個生態體系的諸多環境因子或因素,可比喻成台灣木桶的木板條。生態系的歧異度或某種豐富度等,往往取決於最匱乏的因素,而無論那一項條件如何充沛、優渥。如此,此道理差可謂之「最小量定律」。

雖然生物學、生命科學根本沒有物化定律的「定律(law)」,更且尚有一大堆或謂因子補償、補位作用、迴饋現象等等,基本上「最小量定律」(最早源自對作物施肥的試驗而來),只是特定因子的現象、傾向、概念、存有漏洞與例外的原則等,卻無妨可以使用在社會、人生的若干提醒、比喻、警告、預防等作用,不是真理,但往往有用或適切。

一個國家總體成就的良窳,時而取決於政治、經濟、教育、交通、自然資源、歷史境遇……,且以其最欠缺的部位為關鍵;一個人努力的成果,或亦操控在他的最大弱點或缺憾之上。

此中,最常形成人的「命運」者,就在「性格」、「人格」,一些明明可以扭轉的因素。往此面向推衍,就形成多如牛毛的格言、箴言、有智慧的話或例證,凡此「美美的」佳句,無庸我贅言。

你、我,察知自己的缺陷「定律」嗎?

親近大自然

無論你多麼「忙」碌,許給自己一道頂級的美味:除了例行運動之外,每個月至少一次踏踏青,走進台灣的自然山林。

~如果我們可以從哲學、文學、科學、藝術,得到先哲的肯定與慰藉,我們更可以從自然生界,得到終極的溫暖與和諧,就像我們的老祖宗,之所以歌、所以頌、所以興,絕不會從蒼白大地所產生~

附帶地,我很不喜歡說「忙」(雖然還是說),因為「忙」這個字代表「心死了!」只要有心想做什麼,「忙」就不盲了。

老幹新枝

再老的樹幹,長出的還是嫩葉、新枝。心靈純淨,永遠萌長清新思惟與希望,無關年歲。地有晝夜、人有睡眠與清醒、年有春夏秋冬,始終在賦予淨化與重生。讓悲傷在日落時終止!

一個古老的故事:

某個國王命令全國最好的金匠,替他打造一個戴著可以免除煩惱、憂愁的戒指,期限一個月,造不出來殺頭。

可憐的金匠手足無措,直到第29天才想到一個辦法,他在普通的戒指上打下一行字:「一切都會過去的啦!」呈上去。

國王在心情不順暢時,看到那行字,果然有效。

這個老梗說法,重點不在金匠有多大的智慧,而在國王放得下。

科幻電影E.T.反過來說:生命自會找到出口!也因之膾炙人口。

人在貪、瞋、痴的欲求支配下,煩惱叢生,不如意、求不得、生老病死、月月難過月月過,於是無聊的人,想出了無窮安慰人的無聊話如是。

其實,自然界、你自身,每天都有一套本生的自淨機制,但看你使不使用。


~本文轉載自《民報》2014-7-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