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大肚台地地體特質及防災救治原則

陳玉峯




一、大肚台地地質或地體特性

1. 大肚台地的地層由上往下依序為:沖積層、紅土層、礫石層及砂岩層。

A.沖積層存在於大肚山腳及平原,係大肚台地沖蝕流瀉下來的土沙及礫石,厚度數十公分至數公尺。

B. 紅土層覆蓋在整個大肚台地,其粒徑成分分析為:礫1%、砂28%、粉砂28.5%、粘土42.5%;紅土層乃熱帶、亞熱帶地區高溫多雨、排水迅速的條件下,鈣質等流失嚴重,剩下貧瘠物質的紅()(鐵質)土壤,構成大肚山農業區的主要基質。紅土層厚度介於數公分至十數公尺,平均厚度約4.6公尺。

依據筆者在西屯區非正式調查估計,平均每年流失約2-10公分厚度,依不同立地條件而定,筆者初估,依目前欠缺水土保持措施,大肚台地的農業系統將在50年內潰決,且今後將不斷因應極端氣候而肇災。

C. 礫石層形成於120-190萬年前台灣劇烈造山運動,在古台灣海岸線上下所堆聚,再經55萬年來西部造山運動而隆起,即頭嵙山層的火炎山相;礫石層由礫石、砂及土所組成,礫石佔全重量之70%以上,屬於石英岩,石質堅緻,以圓、橢圓球狀為多,徑數公分至數十公分;礫石之間由土、沙所膠結,但膠結力極弱。礫石層平均厚度約42公尺。筆者於19931994年多次提出生態災難的警告,正是針對此礫石層的肇災而發,近多年已發生多次災變,今後將更加嚴重。

D.砂岩層夾帶有礫岩及泥岩,此地層屬於由火炎山相轉變為香山相的過渡帶。一旦礫石層瓦解後,此砂岩層出露,則災變必將更恐怖。

2. 大肚台地近十年來的紅()土、礫石流災變起源於1980年代以降的砂石開採、搶建及違建(龐多建案及中科等)、農業、年週期火燒或人為縱火、行政區域屬於邊陲交界的三不管地帶等等,歷來欠缺有效、整體的規劃與保護。

3.頭嵙山層的圓滾礫石流有別於台灣山區的土石流,它的土砂膠結礫石的能力極差,雨水侵蝕下,礫石順重力下滾,運搬迅速且相對均勻;其崩蝕以侵蝕溝兩旁最為嚴重,一旦形成侵蝕溝,下切且擴大極為迅速。市政府每年在溪溝清除的礫石及土沙量,應予統計,換算成大肚台地整體蝕解速率(加上山坡面每年龐大土沙流失量的估計)

4.17世紀乃至1940年代之前,頭嵙山層地體如火炎山、鐵砧山、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最主要的崩蝕來自大安溪、大甲溪及大肚溪對台地基腳的攻擊及侵蝕,古人所稱「崩山八社」原住民區即在頭嵙山層分佈區。凡此自然崩蝕的礫石,均勻平攤河川行水區及海岸地帶,且其在海岸的錨定作用,聚積成淤泥濕地,形成全國最具特色的大甲藺草及雲林莞草生態系,再則,亦造就全台151條河川出海口附近,由人造衛星或航照圖顯示,僅只大安、大甲溪入海口泛白呈現。
5.大肚台地等頭嵙山層地質區最忌諱天然林破相之後,侵蝕溝的形成,因為其侵蝕溝的穿切速率大,且形成崩崖面之後,植被難以著床、演替。


二、防災、整治原則

1.  短期
A.中、大豪雨之後,立即以空中照相,收集主要地面涇流排水溝系統,對照航測地圖,並計算降水量,釐析各集水小區。整治原則落在排匯水道,不使之集中,或說採均勻疏導為主。

B. 立即著手農業地區的水土保持措施。

C. 依各聚落區安危程度,進行防災補救工程等(細節不論)

2.  中期
A.市政府先以勘查報告,會同高工局,針對二高可能性地體潰決區,進行大肚台地上坡面、溪溝地基的補強,或設駁坎、排水道等保固,否則,筆者粗估,20年內大肚台地二高特定段落將有崩陷危機出現。

B.大肚台地等頭嵙山層地體區應依上、中、下坡段,設置保護帶(保護帶應配合生態廊道等,同時確保石虎生育地的保全)

3.  長期
A. 各保護區應以復育一、二百年前的原始森林為總依歸。

B. 提出並執行國土規劃利用的終級分區。

~~本文轉載自《民報》2014.7.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