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旅法紀錄片導演 紀錄太陽花後的省思



陳慧齡/旅法紀錄片導演

    好民-Peuple de bonté, pays de beauté,這部上傳到youtube的一個記錄3月30日巴黎人權廣場上一個支持太陽花運動的記錄短片,至今累積九萬多觀看次數。身為作者,我一個無心插柳的動作,引起了預料之外的迴響,同時也讓我重新思考創作的本質與他者的關係。

    這部片是個人作品,僅僅反應我自己,做為一個影像創作者,當天參加活動的感受。除了拍紀錄片,或寫電影劇本之外,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大量拍攝的習慣。不是為了創作,純粹是一個記錄生活的習慣。330,是值得記錄的一天,我抓起一台陽春型手掌一般大小的攝影機,早早就上路了。影片是我個人參與活動期間,拍攝下來的。當天看到主辦單位也派了好幾個攝影師,用較專業的機器在拍。我想,既然有人負責記錄,那我就放心了。於是,我開始隨性地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人事物。活動後,我用很短的時間完成剪接,就上傳到網路分享。之前沒花時間修細部的原因是我希望儘快將影片上傳跟大家分享。一方面,讓我的法國朋友們知道這件事,二方面,我想這些來自法國各界支持的聲音,可以讓在台灣努力推動公民運動的人們,感到不孤單。

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創意 對台灣學運的支持

    巴黎主辦當天活動的團隊辦的很用心,但很可惜我之前並不認識他們。我的影片不能代表他們的立場,更不能代為傳達全法國所有的支持聲。因為,法國其他城市如里昂或史特拉斯堡也有太陽花運動,他們辦的很出色。就像其他國家的城市一樣,每個籌辦團隊都用著不同的創意,對台灣學運的民主訴求表達支持。他們也都有團隊自己拍的紀錄影片,有各自不同的拍攝與觀看方式,但每一部都很真誠、很感人。

    儘管學運結束了,然而現在回顧起330這一天在巴黎的聚會,我仍記憶猶新。當初,我是看到臉書,獲知330活動的消息。如果我想的沒錯,應該是海外留學生聲援台灣反服貿所發起的全球串聯活動。我想巴黎的學生們應該是用短短幾天的時間,找齊了連線直播的所有器材,準備了演說,樂團表演,以及傳單印製,黃布條,大形海報等等事宜。當天響應的人,不只是留學生,一些在法國定居多年的台灣人,還有他們的法國親人,全家出動。許多人甚至從南部坐高速火車專程北上巴黎,跟大家會合。我不認識這些人,但是抵達人權廣場後,遠遠就看到黑壓壓的一群,人人手拿太陽花,一瞬間,我像看到家人一樣,想哭的衝動上竄到喉嚨。

    後來聽說,主辦的團隊原先安排的許多演講者因故無法前往。然而,我當天看到的情況卻是:有絡繹不絕的人願意主動上台講話,分享他們之所以支持台灣太陽花學運的想法。麥可風是很開放地在每個自願講話的參與者手中傳遞。除了台灣人,還有許多法國大學教授,法國全國學生會代表(就是當年法國六八學運的那個組織),德國人,日本人,穿著印有台灣是我的家T恤的美國人。有一個會說五種語言的台灣阿姨,一下子幫現場德國人翻譯,一下子又要幫上台的日本人翻譯。許多原本只是路過的法國人,一時好奇過來看熱鬧,結果過一會兒,他們手臂也繫上了黃布條,最後,竟留下來聽全場。幾個非裔法國人,還跟著大家用法文念著:「捍衛民主」這個口號。他們不是在法台人的親友,而是素未謀面的人,但是基於對民主價值的認同,讓他們在那一天,選擇停下腳步跟台灣人站在一起。猶記,那時一邊拿著攝影機拍攝的我,一時忘情,也跟著大家嘶聲力竭地喊,完全忘記我的聲音將造成剪接上的困擾這件事。啊!那真是讓人難忘的一刻。台灣人一次珍貴的集體記憶。

旁觀的外國人 超越藍綠看到台灣核心價值

    這些外國朋友,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細述他們眼中台灣的美好,以及他們對台灣公民運動的支持。有很多話,礙於篇幅,沒有被剪接到影片中,我可以在此補充。他們也提到以前在台灣生活的經驗,在台灣被感動到的人事物。作為旁觀的外國人,他們的論點,超越藍綠統獨的二分概念,幫助了台灣人看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民主」,「多元文化」,以及外國人念念不忘的「台灣人情味」。他們再一次地提醒了我們,今日究竟為何而戰。

    當天活動的各種言論,主要在於對台灣的太陽花運動與台灣民主表示支持。必須說明的是,影片中呈現的不管是台灣人或外國友人的致辭,都是出自個人的觀點,不能代表談話者背後的整個社群,更遑論代表一整個國家對台灣的官方立場。我個人觀察到的,在這個場合裡,情感交流大於論述的建立。一個短片影像創作的職責,不在於做出一個系統性的大論述。其可貴之處,是當影像超越了語言與文字的指涉,它所顯示的不只是直指人心的情感,還是一種狀態跟姿態。我捕捉當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對每個自我表達的個體,進行一種注視。我不想追求所謂「客觀」的立場,因為立場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絕對的客觀」並不存在。因此,我的影片,反應的當然是我個人的觀點及感受。其價值,也僅僅是集體記憶拼圖裡的一個小光點。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具個人觀點的作者一起努力,才能建構出這個大光譜。而我個人所做的,也只是讓這個小光點,盡力發光,如此而以。

    後來影片獲得超出預期的迴響,是我始料未及。我感到很榮幸,有這個機會用所學,在對的時間點做出對的事。我尤其希望主辦當天活動的台灣同學們與上鏡頭的外國朋友,也都能看到這個活動記錄。他們說的話,傳遞了真摯的情感,除了讓我一些法國朋友了解台灣的局勢之外,也安慰了當初許多參與學運的學生們。甚至,今日仍持續地鼓勵著正在進行各種公民運動的台灣朋友。

這部紀錄是起點 期許完整作品出爐

    我對這一部片的定義,原本是一個簡單的活動記錄,一部個人剪影式的影像書寫如此而已。然而,影片的迴響除了反應台灣人民渴望被國際認可的需求,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件事:國外各界對台灣的觀點,可以超越藍綠二元思維,幫助台灣人民看清處自己文化的核心價值,以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我期許自己能夠以這個記錄影片為敘事起點,進一步發展成一部真正的紀錄片。從學運事件開始,將330法國各界外國友人對台灣的支持,延伸並加入歐洲各學者對台灣的看法,作一個多元論述的收集,包括他們認識台灣的原由,他們所理解的台灣文化。在這個紀錄片拍攝計畫中,我期待能將這些外國人邂逅一座島嶼的故事,如同肖像畫一般,一一展演。以外國人的視野,來間接呈現一個「他者」眼中的島嶼肖像。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這將是我個人可以為台灣盡到的一份心力。

    接下來,我想先回過頭去,談談我個人為什麼當初會關心反服貿的議題,最後再進一步談到對台灣未來的展望。

    我認為服貿問題,從來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服貿事件揭示的是中國與台灣關係的劇變,在缺乏人民參與的監督機制下,對台灣民主自由所造成的重大威脅。然而,我不反中。今日,我們不只是為台灣民主而戰,同時更為中國渴望自由的青年而奮鬥。我熱愛中華文化,因為那是滋養我的文化根源之一。我在法國也認識很多中國朋友,長年下來,我很珍惜這份深刻的友誼。中國老百姓,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該抵抗的是極權體制與權貴文化,兩者結合下,所將造成的思想與文化的殖民。

    我認為,小國小民的命運,不是沒有出口。除了對外與各國合作,台灣內部該建立出獨特的精緻文化。因為錢砸再多,也只能複製出另一個沒有靈魂無滋無味的杜拜。而我們的台灣,雖然小,但有著自己的個性,為了在世界上求生存,為了讓國際對台灣有需求,我們注定要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海外台灣人 需要一個根

    由於我自己在法國留學工作,定居多年,特別能感受到認同的需求。我關心的不只是反服貿的議題,我在乎所有跟台灣有關的事。在海外的台灣人,需要一個根。只要心有所歸,便能闖盪天涯而不迷失。只要根在,無論在何處立足,他鄉也可以是故鄉。今天,我用影像把國外的支持聲傳回來台灣。我也期許著自己,有一天,可以用影像的力量,讓世界認識台灣。

    「做台灣人」,關係到政治立場的選擇與文化的認同,但這件事更體現一種存在姿態。那是注定在眾帝國夾縫中求生的島民,面對沈重的過去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下仍然選擇要走自己的路,如此一種決心。「做台灣人」意味著放棄輸贏的估算,義無返顧地往前走。而那是善變的機會主義者所從來不敢下的賭注。我想,我們今天努力的一切,為的不是在有生之年收割最後的勝利,而是此刻當下人心的深耘。

    楊德昌說:「我們何其幸運,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

    坎坷的台灣命運,造就今日的島民,在矛盾與無解中,仍然試著找出口,總是反覆辯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永遠不想放棄做自己的絲毫可能。

    "Les Taïwanais représentent un peuple qui incarne la résistance". (台灣人,是一群體現「對抗」一字意義的人民。) 我在法國讀研究所的一位老師這樣跟我說。

    此刻當下,我選擇對抗,作為一種生存姿態,做為一個「台灣人」。何其幸運!

    最後,我想對太陽花運動結束後投入各種公民運動的學生們說:謝謝你們為台灣所做的一切,在海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深深以你們為榮。你們的論述與組織能力,在在告訴人民,台灣的未來是有希望的。你們是那麼年輕,卻已然把國家重擔一肩扛下。於是,現在台灣各地每個阿姨叔叔阿公阿嬤們,也開始關心起國家大事。你們讓大人們知道:只要能團結,只要每一個人都願意用行動為台灣做一點事,那麼,改變是有可能的!我們期許著島嶼上的人民,將以自由意志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以思考,創意與行動,來建構台灣價值。

    「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是我們是好國好民。」

    學運落幕,但公民運動正要啟航,還有好多問題要解決。這條路,我們一起走。


    福爾摩沙之春,開始了!


~本文轉載自《民報》
文章索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