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樹木報報(3)】




六十餘年在台灣島的生涯,自從研習生態學之後,我始終不可思議於台灣奇特的地理環境:南北不及4百公里的距離,整體氣候、地理及生界的差異竟是如此劇烈。革命(各式各樣的)一向是來自南國,但始終被剽悍北國所打敗。南台灣一向是台灣救贖的基地,南部人天生熱情奔放、野味、質樸、天真與直接,相對於北台的文雅、內斂、心思細膩、宮廷式、龐多裝飾或掩飾且迂迴。不同的大地理區如美國,也有南北戰爭,但文化的對決卻是東部與西部。
南國或指台南及高屏,以都會的規模為準,則以高雄為代表。
南國在原始時代是半沙漠的草萊之地,岡山曾經有連續275天未降一滴雨的紀錄,也就是年週期的旱陽燥熱地。自從都市文明化以來,高雄市區絕大部分的土地完全被密封,天、地、植物生態系之間的流通被阻隔。由自然觀點而言,天候環境因子的循環被攔腰切斷,成為人造水泥、柏油層,以及少數所謂綠地的空隙相通而已,太陽能等,直接在地表隔離層以上,進行日夜循環或短路交接,自然調節的功能大大喪失。
在這樣的都市環境下,我們選擇在相對開放的興隆淨寺,檢測溫度日變化,看看一株大榕樹的調溫效應。下表臚列各定點日夜最大的溫差,測量日期是1999年秋91112日,陰天。再9天之後,發生921大地震。


如同前二報,水泥地面的溫度最是極端值,在高雄秋季的陰天,午後仍高達40℃,早晨5:30降至最低的27.2℃,最大溫差(陰天)12.8℃,晴天必超過20℃。
5層樓的1樓室內,最高溫度為31℃,持續長達5小時;最低溫29℃,出現在早上500-530,日夜最大溫差僅2℃,可以說,24小時恆處悶昏或鬱熱狀態,夥同其他溫度的檢測(年度月變化),高雄市住宅在無空調狀況下,至少半年以上,皆屬令人不舒適的高溫狀態,人體靠藉排汗調整體溫。
榕樹下的最高溫雖然稍高於室內0.2℃,由於通風程度高於室內,就體感溫度而言,實低於室內,故而舒適度仍是最高,而且,就最低溫而言,榕樹下為26.4℃,竟然比樹下的泥土中的27.6℃,還低了1.2℃!這說明高雄市局部未阻絕的地表(泥土),在都市人造環境下,還是形成「熱地現象」的反自然程度,實在對人體很不健康!
撇開都市水泥化、地表封閉化的現象,一般人類活動與思惟的進行,的確相關於氣溫。我到蘇門答臘赤道附近等地區所見聞,熱帶人種充其量只工作半天,午后沒人願意勞動;而超過31℃實在不易靜心進行思考。也許如此,我的台灣經驗與感受,叫我下達南國熱情直率,進入台中地區則民風冷漠;一到北部,又轉折成北國風的冷峻,但因1945年之後的逃難文化,加上專制霸權的宮廷氛圍,不得不「禮數周到」,因而純真、質樸的率性人,比例偏低,而伶牙俐齒、虛偽做作的功夫一流。然而,政治、現實利益掛帥之下,人氣賽勝地氣,如今較難以地理風格去歸納,南北普遍都有極為齷齪噁心之徒。
單就地氣而言,南國都會乃至郊區,降溫效應最好以森林來達成,但千萬不要以溫帶公園觀念,或單株外來種行道樹的種植方式「綠化」!而應以最小寬度10公尺以上,依當地原始林時代的樹種、第二層樹種、灌木及草本層方式,復育天兵天將(原始林組成與結構),捍衛南國乃至全國世代。
我從事森林保育運動30餘年,只盼國人得享台灣福地、綠色精靈的庇護,前提是:國人早該扭轉外來政權的溫帶思維,還給台灣人民、土地的在地本來真面目,這方面理應從全國的基礎教育入門,否則台灣恆墮假()本土政權的反生態、反自然、反台灣的歷史詛咒,永遠翻不了身!
直接說,台灣政府、民間絕大部分的造林、種樹,都是反自然生態、反台灣土地的「大型盆栽」,本質上是特定利益集團的五鬼搬運、商業交易,絕非生態保育、環境保護之符合自然天道的行為。都市歷來的種樹(苗木根系的塑膠袋「故意」不拿除)、每年多次修剪(好讓真菌、細菌入侵、腐蝕)、一段時期全面更替樹種(新樹種已備妥,再造謠那些上批種值的行道樹多壞、多差勁),然後,循環操作,這是一套政府、特定利益集團的「永續經營」,「政府」編列近乎特定比例的經費,「永續經營」的手法。
都會、交通道路系統及公園之外,各公有林、國有林地等,則施行各類型反生態的造林,近30年來名稱由建造伐木使用的造林,改為水土保持、國土保安、生態綠化等等流行口號,實際上從不願意正視台灣土地、自然生態真正的原生生態系的運作。因為在長期教育、洗腦全民的概念毒化下,近乎無人願意面對事實真相。
這方面我講了近30年。我明白天路迢迢,我還是「孤魂野鬼」!我還得繼續講下去。
至於1999年我取北、中、南三地的測溫,以及測度人的心跳等,可歸納得出下列各項敘述:
1. 不同樹種必有不同降溫的效應。
2. 同一樹種不同齡級、不同的生長狀況,必有不同的降溫效應。
3. 不同環境必有不同因子補償的複雜變異,亦複雜地影響樹木的降溫效應。
4. 有無遮蔭之影響溫度只是常識,更多喬木有助於氣溫調整當然亦是常理,但現實環境的變數無法尋覓單一因子的客觀比較,筆者僅供實例參考。
5. 實測夥同測度人的感受,試圖呈現一般氣候、氣象學上平均值所無法表達的複雜細微變化。
6. 前述以日較差之較低者,界定為穩定度較高,但溫度的穩定度只是物理因子,並非人體真正的舒適度,端視其溫度範圍而定。
7. 以三地測試的結果,舒適度或可界定在氣溫20~26℃之間為佳;26~29℃之間,宜有遮蔭且有流動性的氣流,足以散熱為其次;29℃以上皆屬燥熱感。
8. 任何季節,以台灣低海拔地域言之,每天以清晨430 ~ 800之間,為最佳靜心的時段,但應不受蚊蟲、噪音、汙染之干擾,且富林野植栽,使之為適宜環境。
9. 氣候地理區的差異之外,坡向、坡段顯著影響日照及溫差。
10. 建築本身亦顯著影響氣溫與舒適度。
11. 台灣由北往南,海拔由高往低,坡向由北至南,山坡由下往上,建物由少至多等,植栽、綠地、公園、行道樹等綠蔽率皆應提高比例。
12. 一株樹的降溫效應舉例:
由北、中、南之實測,以樹下溫度為基準,則水泥地上及室內溫度相較之,不論晴陰或雨,石門水庫旁的榕樹下,平均比水泥地上低了1.116℃,比室內低0.682℃;台中頭汴坑的水泥地上,平均比荔枝樹下高了0.91℃,室內則比樹下高0.573℃;高雄市興隆淨寺的榕樹下平均比水泥地上低了0.733℃,室內則比榕樹下高了1.435℃。故而樹木的確有明顯的降溫作用,尤其高雄市的喬木對微氣候的調整,其相對效應達到最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