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馬頭絕嶺的神蹟(1) ──序曲】

陳玉峯

自救會朋友們與我。左起鄭文棧、郭佳圓、龔松坤(後)、黃松宏、龔凱文(小孩)、筆者、高淑慧、黃惠敏及簡義明(2017.11.26)。

山神土地若是境主,一定坐鎮絕稜山巔。我一輩子植被生態的調查經驗,教我務必一勘馬頭山頂,因為天演的秘密,從來書寫其上。
2017115日偕同楊國禎教授,首勘馬頭山垃圾預定掩埋地時,我向自救會說,想去看看山頂,自救會人答允先行請人開路。於是,1126日,順著南下岡山弔祭蔣為文教授尊翁出殯大典,禮畢,我隻身趕往馬頭山。
26日早晨我南下時,一開始朝陽明媚,但愈南下絮狀高積雲愈形密佈,我在新營休息站拍下如是場景,其氛圍恰似登上馬頭山稜所見的感受雷同,「總為浮雲能蔽日」,河清海晏遙遙無期令人愁。然而,如同我曾經在陰雨天攀登不少大山山頂的際遇,包括日本的富士山頂也一樣,老天爺總是會賞賜給我幾分鐘的陽光直射,讓我留下至少幾禎山景真面目的照片。好事從來多磨!
早上新營休息站的絮狀高積雲層大聚集(2017.11.26)。

從二高下來的橫向28公路東行,崇德之後的左側山區即斷續出現奇妙泥岩的「惡地」景致,瞬間劃過眼梢的異象,佇足凝視的神祕感,不由得讓人讚嘆造化神奇,竟然在台灣小島國度,匯聚地史菁華的多樣。對我來說,泥岩惡地彷彿是多世之前的胎記,似曾相似的洪荒,古老又親切,好像我曾經在此渡過童年,也是何其不真實的夢幻。難怪,自從2016年陪同黃煥彰、吳仁邦勘旅龍崎之後,我寫下:如果有人遭遇重大逆境時,建議前來如此惡地自我超渡或轉化。
28公路上隨意逢機可見泥岩奇景(2017.11.26)。

2818K以後,至19K附近,名聞遐邇的月世界觀光區就坐落在此段落。我有點兒想,卻故意推卻,我不想再度入園,不想對照記憶與今之現實。從童年的夢,乃至1990年代曾經的調查,那時,外來的牧地狼尾草,高聳在印象中央,而上帝的泥塑,層層疊疊,留給三不五時的雨水痛下工筆,刻畫物理或化學的創意與即興。那種美與感,淋在眼窩,刻在魂魄,還有靈在扮鬼臉。唉!自從我不再扮演「學者、專家」之後,自然大塊的每一個角落,框內與框外都活了過來,所有的框框也都消逝不見。
直到20162017年我才感知20世紀之前,今之台28公路沿線兩側廣大的地域,並不像現今之如此赤裸,而是全國最大刺竹原生林的天堂!只因1910年代以降,以土地利用故,剷除大量竹林,移作多方用途如台糖的前身及後業;而諷刺的是,後來為了竹材,農民再度回種,也因為刺竹本來就是在地原生,因而生長迅速、天然繁殖而拓展,不料卻被視同外來栽培種,而遭受常民及學界的漠視!今年合該是「原住民族」正名安位的時運啊!
馬頭山區台28公路兩側的刺竹原生林相(2017.11.26)。

東行來到台282324K段落,有小聚落,名喚「鹿埔」;地圖上明載,有上、中、下鹿埔,古地名顯然明楬19世紀暨之前,此等淺山泥岩地豐沛的水源,必然可提供梅花鹿、水鹿、山羌及已滅絕的獐之族群薈集地,難怪形成古獵場。
雖然一些人傾向將馬頭山現今尚存的梅花鹿族群,視同經人類飼養再逸出野地者。然而,我從自然生態系的地緣、地質、地形及地理區,夥同人種開拓史反覆檢視,我認為依百年過往生態研究史的疏漏,馬頭山很可能是梅花鹿,在自然界唯一免於滅絕的最後伊甸園!即令有逸出者,也無法消除此一可能性,但願遺傳基因池的檢驗,可以還給台灣生界一旅孑遺的神蹟!這是台灣,也是世界級的保育大事啊!

新近拍攝的馬頭山梅花鹿(李燕萍提供)。

過了鹿埔,台28的地標馬頭山赫然在望,大約在25.5K附近的次生灌叢間,是即馬頭山的登山口。再幾步路後,左側的小車道,就是翻上馬雲宮的入口。
抵達馬雲宮前,自救會的同仁熱情地招呼,簡義明教授也幾近同時抵達。
我們即將走出台灣一部美妙的山海經,為台灣世代祈福!為台灣驅除邪魔惡靈!
馬頭山登山口(2017.11.26)。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爛醉的海岸線(7) ──生態保育的解構主義】

陳玉峯
海進中的台灣海岸(老梅溪口;2006.7.30)。

自然生態保育運動在台灣的發展極其詭異。
從原住民、自然人的依從自然律的生活型,在西南半壁高度變動的海岸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歐洲帶有自然情操的政權,有限制地陸海開發,獵捕梅花鹿有時、有限量;而鄭氏王朝踵繼,隨著有限的屯墾及海岸的變遷,自然文化漸次走向農業文化,但台灣自然生界的內涵,多少進入華人文化,且留下些微的神話遺跡;清國統治212年期間,則以農業文化、人本主義,徹底凌駕自然,並且奠定台灣的唯用主義;日治時代開啟博物學、生物學、生態學之銜接歐美,保育的先河或先驅人才並出,唯華人近乎全數走向實用學門發展,台灣自然史上似乎找不出代表性的人物!
國府治台以降,耗竭性利用自然資源,而最弔詭處出在這裡。
台灣的自然保育在國府時代,是由官方所發動者!歷來我在書寫中美其名叫「菁英主義」的保育時代,先是訂定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而後劃定保護區,而且,第一樁保育的顯著事件,即淡水河口的水筆仔事件,但遍植紅樹林的第一大波行動,是發生在「上山、下海、拚離島」的年代,跟自然生態保育無關。
淡水紅樹林捷運站(2006.7.30)。
紅樹林捷運站(2006.7.30)。
    
水筆仔(2007.7.30)。
水筆仔小苗在漲潮時分(1982.12.19;楊國禎 攝)。
水筆仔小苗在退潮時分(1982.12.19;楊國禎 攝)。
淡水紅樹林站的淡水溼地,長滿稗子的社會(2006.7.30)。

打著保育運動的淡水水筆仔案例,究其實並非「保育」的本質,而是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爭地,地方想要取得紅樹林等區域大蓋國宅等建設,中央政府則找台大及中研院等有關人士,發動「保育戰」,藉紅樹林名義,保下土地不被地方利用。此等「政治角力」延展到後來的「都會公園」,大抵出自同套思維。
民間或由下往上的自然生態保育運動,發軔於1987年前後的森林運動,與抗汙染的環保運動並駕齊驅。
然而,自然保育運動欠缺傳統文化的基礎,神鬼不覺之間,由農業文化權充,更且,因為對自然知識、自然情操及在土地倫理等,一直是反攻政權下完全忽略的環節,整個教育體系只灌施大中國意識,即令到了現今,所謂的「本土」,仍然停滯於農林思維,真正自然生態系的內涵欠缺整體論(Holism)及哲學或文化背景的公約數,因而保育往往走向切割化、破碎化的分科、分類,且不時將過往貧窮化、唯用主義的舊慣帶進來,而難以自覺,更嚴重的是走偏鋒,以市場取向、廣告流行的方式,從事掛一漏萬的「保育或復育」,濫用「生態」一詞成「變態」!
因此,先是種紅樹林狂潮,接著系列恐怖的生態變態大趕集,各個學校砌水池,種些外來或本土水生植物叫「生態池」、螢火蟲火熱、鍬形蟲發燒、稀有原生植物也種上屋頂、有錢人僱「專家」充當稀有物種的「賞金獵人」,大肆捕挖全球瀕危、珍稀物種,如同八國聯軍搜刮清國皇宮的珍寶……
這叫生態變態池?
台中市變態的「河川」!

此間,熱門多時的「溼地保育」風潮方興未艾,到處流行。
然而,溼地存有太多種類型,而潮間帶且是淤泥生育地,加上其他因素,是紅樹林生態系的議題。1970年代末葉、1980年代初,我對當局(中央)藉由水筆仔的保育,保留土地主管權之後的規劃,乃至沿海候鳥保護區的劃定,我最不以為然的,在於陸海交界是恆定的變動區,並非定點、定線、定區的劃訂所能了事,這等保護區是流動性的,可以在數十年間全然改觀,何況紅樹林既是地球上兩大生物性造陸之一,卻也可以因海進而全面內移或滅絕。
而海岸溼地過往視為珍稀,如今在陸蝕海進的龐大壓力下,如布袋等地區,曾經是水田地域,今已形成海水溼地者,且已深入內陸410公里,如果再一味強調溼地保育與劃設,簡直是不知變通、不知民間疾苦!
2016年我參與一項民間企業提供的「自然生態保育」贊助案審查,其中有民間團體鑑於紅樹林不像話地擴大,妨礙並阻絕其他生物生存權或其他負面影響,擬計畫要「清除部分」紅樹林,我讚譽其為「生態保育的後現代解構」,並獲得其他委員肯定而獲補助。然而,其背後反映的,其實是整個海岸地區在近230年來,夥同暖化現象、台灣自己的環境變遷,所產生的現象之一。
我何其盼望民間得以統合全方位的生態系概念,並以在地自然史的瞭解,復原台灣在現代文明之前,自然天演的若干樣貌;也希望擁有最多資訊、最好儀器、最大資源、最大公權力的政府單位人員,擺脫反本土的深層意識及官僚舊習氣,進入以台灣主體意識為出發,深入台灣自然史、自然情操及土地倫理的深厚內涵,並與全國各地自主性的團體合作,與時俱進,並能有至少50年前瞻的智慧與遠見,重新釐訂21世紀海岸新規劃。

各局部地區必須連結台灣一體性的上位新規劃,各種大小人為措施才考量置入。至於真實內涵,不在本文範疇。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爛醉的海岸線(6) ——自然戰場】

陳玉峯
台灣本來就是山海同體,牽一髮動全身,只不過影響有直接、有間接、時程長短不一。圖為蔡嘉揚博士空拍的九九峯。

我要直接答覆李志榮代表找我勘查布袋後的基本見解如下:
1.布袋鎮的地盤,在今之海平面以上地域,或目前的陸域,很可能是一千年來,八掌溪帶下來的土沙,經由黑潮沿岸流及潮汐等北運淤積而成。它是造山運動、氣候變遷、河川運輸、植群演替、海洋潮流與潮汐、特定劇烈自然變動不定時的發生,以及隨後,依自然律,漸次複雜動態平衡後的結果。
2.布袋是布袋人的本命上,布袋是全台灣的布袋,也是全球變遷運會下的布袋,20世紀已經將總體的平衡、穩定,打破、打碎,歷來人為的工程、措施,成就局部小區域的人為目的,卻造成周遭及整體環境更複雜的正、負面連帶變動,夥同政經人文視野的窄化,以及掛一漏萬的「善意」,我斷言今後愈大工程的作為,最可能創造總體愈大的傷害,付出更龐大的社會及世代成本。
3.八掌溪、朴子溪的集水區系的原始森林,大致上全毀於20世紀,颱風豪雨將土砂下運、洪峯量及其時程,在過往時日已無數次劇烈發生,更因山地工程將系列土石蓄積,以及一次性劇烈的排放,故而下游海港呈現不確定性的大淤積,平常卻欠缺自然排放量的補充,加上嚴重的地層下陷及海平面上升,整體而言,台灣海岸已進入海蝕劇烈期,布袋港自不例外。
然而,大部分海岸被侵蝕,如布袋漁港、商港卻大量淤積土沙,大致上這是突堤效應及沿岸流、潮汐等,在特定人造地形的結果。如果硬將港提再向外海延伸,港內淤積固然可以減量,但南北漂沙移動等受阻,對往後海岸的穩定更加干擾,後果恐將引發系列更不良的效應。
無論如何,自然律下的海岸線如何,人為工程應以之為依歸,「逆天」必遭自然永恆性地反撲。








海岸地區早已是整體平衡下的自然營力大戰場。

4.我暫時性推測,好美里、八掌溪口北岸的蝕解,布袋漁港之向外海,圍堤之突出將近2公里,此乃布袋最嚴重且直接的淤積成因。不知當年設計者如何預估?請原諒,我非流體力學、海岸或海洋專業,無能提出全觀且專業的解決辦法。
我假設,正因布袋漁港的突堤效應,導致布袋新厝里、龍江里、西安里等,乃至東石鄉等等,沿海的陸蝕與海進的環境惡化愈趨嚴重,有待專業確定或否定。
朴子溪及八掌溪之間的突堤效應,應是布袋港內淤積的直接導因;山地及河川土砂下運的非常態分布為第二層成因;台灣整體從中央到地方無法整合的規劃暨持續一貫的行政,是人為、人文社會長年的結構性缺陷,次級公共行政、議會或代表會運作,則存有龐雜的積習與困境。
5.我預估今後20年內,將是西海岸大變遷的問題猛爆期,或全面問題浮現的階段。不只是布袋,而是全國海岸早就該全盤總檢討,目前我只能建議:除了國防或少數特例之外,不應規劃暨執行重大的建設案,否則將徒勞無功且尾大不掉。
6.布袋鎮的生計、生機或可依近、中、長程思維深度籌謀。
近程重點兩大面向,其一,傾全力佈置防災計畫,我預估5年內可能發生海潮內灌大災變,包括種電廠、養殖業、殘存農業、居家環境等等,皆有可能遭受難以預料的衝擊。鎮公所及代表會應將原有防災系統加倍操演種種可能性,目前各大排水系統的閘門、大排水道等,可能全面失守,近海及低窪部位,包括高跟鞋教堂區可能全面浸泡,相關公共措施及人民生命財產如何應變,均應再度詳實檢驗及安排想像得到的可能性。

海岸廢田大量轉變為「種電」,必將種出連鎖未來的大問題(2017.11.5;布袋)。

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居安思危。我不客氣地說,台灣海岸的許多地區,早已陷入自然災變的大戰場。
其二,鎮公所各年度施政計畫最好與風管處、縣政府,甚至中央,提高層級溝通與協調。台灣地方自治的本質與客觀環境的變遷或衝擊,早已轉型。而挹注鎮內經濟效益者,宜鎖定在布袋—澎湖跨海線,以及陸域沿海南北連線。詳細內涵非本文旨趣。
中程思維或可考量海岸新產業的前瞻;長程思維應配合內政部等,國土重新訂位。
布袋鎮公所當然是在地行政中心,但地方自治的本質及方式早就該轉型矣(2017.11.5)。

7.布袋鎮民代表會向嘉義林管處的抗爭、請願或訴求的理念可圈可點,我建議後續朝向「山海聯親」進展,例如布袋鎮同阿里山鄉締結「山海同盟」,平常活動交誼,包括兩鄉、鎮各級學校學生互換暑期生活體驗營等等,相互瞭解山海生活領域異文化的差異,連鎖帶動行政及產業人員的情誼連結,對山林土地利用及海岸的相關生活型,或有直接抗爭所無法達成的,想像不到的效益及長遠正面的結果;而林務局、林管處本來就在轉型朝向自然生態保育暨安全林業發展中,何況海岸或陸域明智且符合生態法則的造林,更是其業務,包括都市林、鄉間各在地原生生態系的復育,等等,面對海岸全面性危機之下的植栽防護及技術皆有待研發,最重要的,同各在地聚落、社區的合作,理應成為其今後用心用力處。如此,山海一體而台灣才能有健全的發展。
布袋鎮民代表會是最基層的民意機關,可以推動新的山海聯誼(2017.11.5)。

8.布袋陳議山海連鎖的命題,代表們也質疑中央對廢棄鹽埕土地,以及新填置的海埔新生地,之擬規劃為海岸鳥類保育區的溼地,其作法大有問題,此面向引發我從將近40年前,對紅樹林等偏頗且欠缺整體論(Holism)理解的濫種,乃至現今台灣保育的掛一漏萬,而認為不得不稍加討論。
此議題留待下篇分解。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爛醉的海岸線(5) ──布袋港的迷思與突堤效應】

陳玉峯
~幾近所有現今政治直接投入者,都在為民牟「利」、為民興「利」,而「利」字意即「拿刀割稻仔尾」。要成其「利」,請先耕耘、播種、善加照顧,且以時空萬物尺度,慈悲、智慧為之,絕不是收割鄰人的稻仔尾!~
§ 布袋鎮民代表的一些見解
本來只想瞭解布袋鎮生態環境的困境,但李代表安排了其他數位鎮民代表一字排開,彷彿我們是「視察」的官僚,而吳明憲君也聞訊趕來會合。
2017115日,布袋鎮公所內,提供見解的鎮民代表。右起蕭素蘭代表、蕭震穎代表、蔡石鵬代表、蔡崇仕代表及楊國禎教授。
李志榮代表(左)與楊國禎教授(2017.11.5;鎮公所前)。
布袋港鎮民向山地訴求的抗議牌,左為吳明憲君;右為李志榮代表(2017.11.5)。

鎮公所內,我聆聽鎮民代表們申述見解。暫且不分個人,其等意見歸納如下:
1.      布袋鎮、港無法進步的主因在於港內淤沙問題,怎麼清怎麼淤積,以致於無法與中國廈門港對等互市,廈門大船無法入港,而布袋生機端賴成為商港,但因山區濫墾濫種、土石泥沙灌注布袋港,致令通商、通航受阻。
2.      布袋發展的歷史進程,由鹽田經養殖漁業,到今之商業、觀光。然而,廢棄的鹽田中央打算編為鳥類觀光保育溼地,然而,將切割化整體的發展,「……劃歸保育溼地,站在在商言商的角度,就完全無法建設,況且那些小鳥是有季節性的,啊一年那麼長,幾隻小鳥幾天落腳在那裏,無法成為觀光要地!中央要編列溼地我們不反對,但希望落在比較不重要的地區」。
3.      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但合法及違法的深井、淺井「本來」就須供應養殖使用的淡水。
4.      國土應該重劃、地方或中央的管理權應予劃分,且要管理者必須妥善經營,不應「管而不理」。
5.      以前的布袋港相當於高雄港的輔助港,「台泥、亞泥蓋〞兩支〝要裝水泥的,蓋好之後船卻進不來,那〞兩支〝就報廢掉了!淤沙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政府要重視山上的水土保持;港內的淤沙抽起來填置新生地;港提延長凸出去外海幾百米或1公里……」。
6.      第三漁港的規劃掛一漏萬,配套公共設施無法一步到位,沒有加油站、冷凍庫……空空盪盪,漁民不是不想將漁船移過去,而是無法作業。而第一漁港地層嚴重下陷,公共工程依年度被切割得二二六六,明明一次花三千萬可以做好的事,偏偏寧願做五次五千萬卻做不好,台灣的錢就是這樣浪費掉,又做不好事!那根高跟鞋、3D彩繪都是錢花過頭,配套的公共設施都不做,讓遊客乘興而來,罵著離去。
   
高跟鞋教堂。

7.      一年至少有30萬布袋與澎湖船運的遊客,由於相關設施、配套欠缺,無法留住商機。而布袋地方財力不足以規劃之。
8.      政府現今正在提案集水區可以蓋飯店、民宿等等開發,結果必然加重我們沿海一帶的不幸。
……
我傾聽著代表們一一的見解與希望,腦海裡不斷在現象界與國家社會結構各層級間轉換。我也拿捏不定合適在哪個層級作回答或給建議,我更需要考量我的身分、責任或義務,因而我只問不答。
布袋港海水倒灌(2017.11.5)。
海水滿街流(2017.11.5)。

§ 抽象化的切割,國土、心境無窮的破碎化
我內心有個大慟或疑惑:台灣華人拓殖史上是否一直處於族黨割據、分庭抗禮而始終亡台在台?這是從鄭氏王朝以降的內在缺陷,還是不同統治強權下,被分化、形塑的後果?為何迷你型本位主義盛行,而始終難有台灣一整體的共識、共同意識?
過往,我曾以山頭主義、山山不同、地地互異,等等,形容或解釋台灣歷史的境遇,似乎由生物的歧異演化,乃至種族群、社群文化都出現俗諺現象:牛稠內鬪牛母、合字難寫、放尿攪沙袜做堆等等,乃至閩粵械鬥、漳泉械鬥等等歷史夢魘,化約地說,也就是袖珍化的本位主義,始終無法形成「台灣民族」,即令如今,光是台灣意識的派別就讓我頭昏眼花,自鬥就足以亡台,何須外敵?!
究竟普世人性佔幾成?歷史境遇與強權形塑佔幾成?
長年來我在口訪的歷程中,傾聽了數不清的草根願望與希望,我愈貼近常民,愈無法理解幹嘛我們需要國家?鄉民草根永遠無法理解、瞭解今之所謂國土計畫複雜、抽象到何等程度,光是要唸懂每一幅套圖、每個層級之間的連鎖相關,以及其與多如濁水溪沙數的現實之連結,並看透修改計畫將帶動何等恐怖的結果是何,差不多可讓常人精神裂解!
要知愈是「文明」的國家社會,愈是專業的分化,就衍生愈多的抽象,專業者也頻常脫離現實或實境,統治者也愈容易透過專業化而獨裁,此間存有太龐多的鴻溝。也因此,統治者擅長於使用口號治國,反正人民不可能摸清楚魔鬼藏在哪個隙縫!
而台灣歷史的夢魘從未清楚的釐析,迄今為止,也從來沒有稍微可觀的轉型正義。數不清的議題被窄化為「利益」導向,整個國家的價值系統被切割為多元的利益之爭,而且是極其細小、腐化型的小利之爭。
布袋這五位鎮民代表看出了部分結構之惡在偏鄉的惡果,更了不起的是,他們從港口淤積的現象,也認知了山海一體,因而訴求正確,方法卻可能大錯,因為曾幾何時布袋未來的生計,竟然被窄化成政治化的口號:布袋要與廈門對等通市,而布袋港以淤泥問題而無法翻身?!
§ 超越意識形態的統戰全面奏效
部分鎮民代表似乎不瞭解台灣從山到海被切割為互相爭利的龐多次族群,他們感受到的是山地泥沙「害」了他們,可是對布袋港「有利」的長堤如果再伸展向外海,布袋港又會害了布袋南北的海岸地區,因為突堤效應必將導致極為複雜海流與運沙的問題,而台灣西海岸數十年來因應地方要求、選票綁樁,突出230座漁港、商港,早已嚴重為害整個海岸線的支離破碎,更因山地工程全面破壞陸沙流運海岸的正常挹注與平衡,台灣海岸早已陷入很不穩定的侵蝕型,遑論地者恐怖下陷。
站在地方民代的立場,他們卯足了在地的「正當性」,但他們似乎無法理解他們爭取的「利」,卻可能是集體之「害」、子孫之害;他們對山地提出了本來就是正確的訴求,卻對在地要求更進一步的傷害,但我不宜在此時告知不可能的「正確」方法:拆港並轉型!
我回來後上網搜查,布袋鎮現今鎮長是DPP籍,KMTDPP的代表各3位,無黨籍是「最大派」高達5位,整體而言或表面上應該是「本土派」最佔優勢。現任鎮長選前被傳媒形容為「2屆縣議員任內服務不分黨派」,競選政見首列「設置抽水站」等等,也是針對布袋的國土危機、生態災難等,消極性的因應。
可以說,布袋鎮就背景而言,似乎是在地利益超越黨派。稍加跳躍思考或感受,我強烈地感知:
1.      KMT長期施政下,地域偏鄉趨向於山頭切割化。
2.      從黨外時代的公義訴求,到民進黨的完全執政,民進黨的政治理想性未免太短命!
3.      台灣境內、境外的統戰手腕,在上2個因素下,全面奏效而超越意識形態。
§ 突堤效應與爛醉的海岸線
我為什麼將此系列文總標題為「爛醉的海岸線」?
古代禪師說:處萬頃波濤,海自為海,岸自為岸。話很簡單,海與岸是二元論,我打諢說那就不叫海岸,海與岸同體,只緣心法浪潮,遂二元對立。今後的海岸線必然隨時隨地醉酒跳曼波,既同體也二元對立,不爛醉講不出所以然!
根源結構上來說,70多年台灣的施政先是犧牲台灣,成就台灣境外的政治目的。而後,積重難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鋸箭療傷,且在強人獨裁之後的轉型時期,迫於現實而黑白同道、黑金政治大獲全勝。DPP崛起以降,奪權掛帥、競選第一,結構問題,特別是國土議題等長遠性公義乏人問津。不幸的是,世紀國土病變已全然顯現,從山到海,必將連鎖爆發,而所謂的國土規劃,光是在抽象圖像、理論、過往層層計畫的套疊就已昏頭轉向,更因政商聯體、上下其手,全面性、整體性、根源結構的議題,沒有人願意一捅蜂窩。
我沒有經由海流漂沙的實證數據,也沒有攔砂壩治山防洪等為害海岸的研究報告,我無能下達「很科學形式」的診斷,但我認定數十年來台灣西海岸各大建港及其突堤,導致台灣山海失調後,更進一步的傷害海岸,遑論地層下陷的速率驚人,台灣的海岸早就不是海岸!
回溯一下台灣的自然海岸,為什麼良港稀少?搶天所難的拚命建港,然後魚源枯竭,海岸破碎且無比動盪不安,補救、搶救的做法又是飲鴆止渴,接下來的未來無從逆料。

請原諒,我沒有解藥,大自然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浩劫告訴我們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