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退潮過後的海灘漸漸出現生物的活動。數不清卻又乍看不見一物的動物當中,有一種指甲大小般的幽靈蟹開始進食。
何以中文俗名命名者要叫牠「幽靈」?牠體型小,蟹殼、節肢上盡是如同周遭砂灘色澤顆粒般的斑點,行動又甚為迅速,飛奔起來,簡直有若隱形於大灘地,擾亂覓食者的耳目。牠的形態與棲地息息相關,演化的巧手讓牠們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中與環境趨同。
退潮後,出現在灘地的幽靈蟹。
人們進食後,常會產生一些垃圾、殘肴,幽靈蟹恰好相反,牠撿拾砂礫間隙的有機碎屑吃食,清除後的砂礫則以口液及螯足搓揉成一個個砂團。
幽靈蟹用餐後,搓揉成砂團。
坊間說幽靈蟹機敏而行走速率達每秒3~4公尺,換算得時速10.8至14.4公里。台灣交通部規定,在自行車專用道上,單車時速不得超過10公里,或說,幽靈蟹爬上自行車專用車道將被罰款?
雖然牠形態融入環境,逃生速率以體形比例估算,是人類正常走路的160倍,但是牠還是會被鳥類吃掉;牠也具足人類心目中的「未雨綢繆」。牠在灘地覓食的方式是「打地洞」,在挖掘洞穴的過程中吃食有機碎片,做成砂團再運出地面拋擲。如此一來,萬一有鳥類撲下來,牠可立即逃入洞穴。
幽靈蟹爬出洞穴,抛擲砂團的瞬間。圖中這隻,以右大螯迅速地丟出一個變化球。
於是,退潮後的灘地上每隔1個小時拍攝1張地面如下:
第2個小時。
|
第4~5個小時。
|
即將漲潮湮沒前。
|
漲潮第一道波浪融化了所有的砂團。
|
漲潮第一道波浪下走後,蟹洞入水、冒泡。
|
有時候,被鳥吃食掉的幽靈蟹(鳥爪痕跡),砂團不再增加。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