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為國寶大潭藻礁生態系祈福(7) ──山海一本經(代結)】

陳玉峯

外埔漁港(2006.9.24)。

親炙大潭藻礁區的一週內,我寫了6篇文章。當我將第4篇傳給朋友檢視有無錯誤後,潘忠政老師傳來一小段話:
「老師,在煩雜事務纏身之際,這篇文章讓我熱淚盈眶,感謝你!」
而鍾秀梅教授回應:
「九○年代回鄉時,潘老師就已經是文史工作者了,他真不簡單!」
黃淑梅導演則傳來:
「我在全景工作時,就認識潘忠政老師了,那時,他帶著觀音鄉民眾,為家鄉農地被掩埋事業廢棄物而抗爭。幾十年了,黑暗勢力一直不放過這個地方,潘老師是觀音鄉這塊可憐之地的良心,盡力協助他吧!」
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不只天地鬼神看得清楚,稍有正義感的人都心知肚明,不必等到死後才審判,人世間的是非公道從來昭昭然。
當潘老師戮力於鄉土之時,我正在為山林請命,而我自許是研究者,一生從不懂得交相結納,認識的朋友絕大部分是走街頭時的偶然或機緣。大概是這樣,以致於我不認識他。
     直到2018412日,短短二個小時在大潭藻礁海隅,與他對話,立即感知我又遇上台灣真實的真人也!毫無疑問,他是藻礁的代言人,最稱職屬靈的代言人,他是台灣草根精神的象徵之一。
石雨傘海相(2006.7.21;台11105.6K)。

石雨傘海相(2006.7.12;台11106K;颱風來襲前)。


於是,我的書寫就夜以繼日。原本只是因為潘老師邀我428日,上凱道音樂會致個短辭,不料412日跟他談話的後段,他講出了山海時空共鳴的靈音,我將之寫在第6篇,打算作個階段性結語。
而我書寫著第6篇時,竟然是沾滿淚水地刻劃。寫到後面段落時,我傳訊給潘老師:
「我正在書寫第6篇,寫到自己想哭,28日給我1520分鐘,這篇的一部分,我也要在音樂會講出!」
他回信:「我將老師致詞時間改訂為專題演講,相信很多環保界的朋友會想來聆聽,讓這聲音傳到不遠處的總統府和官邸。」
其實我想講,並沒有想要「講給誰聽」,我只是純粹必須要講!如同我在山林空谷的足音,自己諦聽著自己的心音,交響著山林梵唱,以及一步一美妙的和弦。自然界花開花落、鳥叫蟲鳴,沒有突兀,更乏目的。
潘老師與我的淚水,是山林的晨霧露珠,是海上浪花與泡沫的靈動,來去只是來去,沒有多餘。
而既然主辦單位、潘老師有所意指,我就加上末段(括符)。
數十年來,年輕時代早已了然:沒有一片落葉經過刻意的安排;沒有任何一顆晶瑩閃亮的露珠,為了炫耀或告知而存在。山海一本經,無字天書。
1986414日黃昏,我在玉山北峯頂(陳月霞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