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澎湖子弟海洋心(一)】

陳玉峯


        台灣人跟澎湖的關係通常是久遠世代,前世今生蒼蒼茫茫的、抓不住的關係。而我這一生跟澎湖的淵源,先是在1970年代末葉及1980年代初葉,我因亦師亦友的郭長生教授緣故,得以「認識」他的父親郭自得先生(19161219日生,962011126日往生),他長達230年幫我翻譯日治時代的台灣文獻;他的故事永遠是我心目中,第一位認定的「台灣人格者」!
        說到我的大恩人郭自得先生,最讓我感心的人格風範之一,就是有次他的小孩不聽母親訓示,偷偷跑進海水裏戲水回來,孩子們在廳堂一邊站列,等待接受處罰,母親坐在太師椅上氣得七孔生煙。郭自得先生拿了一根藤條來到廳堂,小朋友們瘁咧等。
        郭自得先生向母親一鞠躬說:「媽媽!對不起!我沒能把孩子教導好,惹您生氣!是我不對!」同時,揮動藤條,抽打著自己的大小腿,一直打、一直道歉!
《郭自得回憶錄─九十年來的雪泥鴻爪》
        小孩們嚇呆了,目珠金金,看著父親體罰他自己。
        20121015日傍晚,郭長生教授跟我坐在媽宮媽祖廟前的榕樹下,回憶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從那一次之後,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敢再忤逆祖母的話!父親也常在晚餐後,拉著我們的手,在海邊散步……」
        這是一幅溫馨、靜謐的畫面,連結到海角天邊。
        郭自得先生是我在學術上最重大的恩人,以前我經常唸著要去看他,我很羞愧我竟然20多年都沒去看他。見到他最後一面時(2011123日深夜),他已經陷入昏迷,而且,純粹是他的靈來告知我,他的兒子郭長生教授並沒有通知我他病危,完完全全是他讓我感應到不去不行了!見到他最後一面的3天後,他往生。我想他應現、賜予我一生從未謀面,卻永世懷念的祝福!這是一種神妙的緣分啊!
        郭前輩大我37歲,生日相差一天。他是龍年出生者,出生地是澎湖媽宮東甲(今之啓明里)。他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所以留下了一些故事。
        媽宮我認為本來指媽祖宮,後來日本人訛轉為馬公,差很大,性別都改了。
        媽宮市自古分為東甲、北甲及南甲,各甲頭各有其特色。
        清國時代東甲出過兩位舉人,鄭步蟾及郭鶚翔(郭自得的大伯公),該地文人較多,文風較盛,所以媽宮的北極殿(俗稱東甲宮)廟前有幅石對聯:「東方
澎湖北極殿。
呈秀氣;甲第起文人」,這大概是歷史的銘記。
        北甲有百年兩家老店,食品行,盛興以及興盛,專製糕餅、龜粿類。
        南甲因為靠海,而且日治及稍前,當年航行高雄、媽宮的輪船無法靠岸,很多人家從事擺渡工作,乘客上下都靠他們以舢舨接駁。
        因此,留下了:「東甲好筆尾,南甲好櫓尾,北甲好龜粿」之說。
        郭自得先生8歲(1923年)就讀公學校(當時日本人的子弟讀的,叫做小學校;台灣小孩唸的,叫做公學校)。他唸的是「媽宮第一公學校」,也就是小學6年(到1929年),然後再讀高等科(也就是現在的國中)2年,接受8年的日本教育。
        當時的學制,全年分成3學期,第一學期4 – 8月;第二學期9 – 12月;第三學期1 – 3月。全部使用日語上課,科目有:修身、國語(日語)、算術、地理、歷史、習字、圖畫、唱歌(音樂)、體操等,高年級則加上商業。每年舉辦一次學藝會、一次運動會。郭自得前輩在3年級時(1925年)參加學藝會的表演(學藝會有演講、短劇、歌唱、遊戲等節目),在短劇中扮演浦島太郎到龍宮去的那隻烏龜,他做了一個厚紙板所畫出的龜殼,背著邊唱邊跳。就是因為這樣,很長的一段時間,同學都叫他「烏龜先生」!(我曾經有位同學,綽號也叫烏龜,也是很會唸書,)烏龜先生在19313月,從高等科以第一名畢業,但他的漢文,只是利用課餘,跑去娘媽宮的水仙宮,跟著他的三舅父陳采丹先生學了三字經、千字文等,一部四書並沒唸完。他三舅父在水仙宮設帳授徒。
        正因為完全日本化的教育,1946121日,國民黨的澎湖縣政府成立時,原本在日治澎湖廳服務的郭自得先生獲准留用於民政科,但當時的台灣人都不會北京話,公文程式也都不通,因而後來他兩次奉調到台灣本島的省訓團,一次政令宣導班三個月,一次社會工作員班6個禮拜。
就是在政令宣導班時,跟我的舅舅許東海先生同班,留下日後我舅舅告訴我的,台灣人格者的另一個風範的故事。故事類似的情節,竟然在1985年也發生我在墾丁國家公園擔任公務員的時候。(故事略,先前已述。)
郭自得前輩接受正規教育開列出來的科目首重「修身」課。我曾訪談過,小郭自得先生18歲的台南永康李木曜先生,一樣最強調這門課,他說:修身(su-sin)課的內容大多是古往今來,世界上各類型了不起的人,包括古聖先賢的修身與生
李木曜先生(2016.10.27;永康)

左為蘇寶慶先生,右為蘇振輝董事長。
活範例,它強烈地影響我們人格、人品的形塑啊!
我另曾訪談過的,蘇振輝董事長的父親蘇寶慶先生(1934年~;跟李木曜先生同年),他只讀過小學1年多即休學,卻形成日後他成為父親在教他的小孩時,只剩2句話:要誠實,不可說謊話;不可做否誌事!
我無法確定究竟是日本人的高壓統治、日本人的教育、小時候的教育、台灣傳統的禪門氛圍及教化、時代價值觀整體對人的影響,族群、地區、個人境遇等等天差地別下的平均值,或大致上的程度等等,究竟何者影響較多、較明確?而稍能肯定者,幼教期對道德人格應該是最根本與基礎,長大後則社會典範或社會風氣可作第二層次以上的左右。無論如何,我不管現今社會是怎樣全面教人如何下流與自我作賤(每天24小時這樣的資訊及事例鋪天蓋地),我只在乎有沒有人在任何當下做出正面的行徑。這正是我對蔡政權最主要期待的要項之一。
話回郭自得先生的童年,191020年代的娘媽宮生活。
他們家是三代同堂,衣食非常節儉,父母及他的兄弟姊妹共7人,擠在同間廂房睡通舖,現代人一定想像不出如何生小孩的?他們三餐吃稀飯,只在初一、十五的拜拜,才有一頓乾飯可吃。他們平常都打赤腳,過年時才能買雙很快會破掉的草鞋……。
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於今看來極為貧乏,但小孩的精神上卻很輕鬆自在,完全沒有什麼升學壓力,沒什麼輔導課,也沒聽過補習班、碗糕安親班,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玩。
他們的上元暝(元宵節的晚上),小孩們人手一只兔仔燈、鼓燈、關刀燈、騎馬燈,都用竹條及紙紮成,裏面點支小蠟燭逛街夜遊。當時流行著:「南澳好花燈、銅山好錦曲(南管)、提標好大燭」之說,代表各廟管在元宵節的特色。
南澳、銅山、提標等名稱的由來,源自清國軍隊或兵制。各省有提督,提督有直轄的綠營官兵叫做「提標」。每個提標設置一位「中軍參將」,主管全標的營務。
1683年施琅打敗鄭氏王朝後,在今之娘媽宮中山路56號址,以水師副將一員,統帥二千水兵駐紮澎湖,指揮中心即設在今之所謂「提標管」處。隔年,則設置營區,以在地土石材砌建營房,也供奉媽祖神位等,是即「水師提標」。此外,此年也設「銅山標」、「南澳標」及「閩南標」等。
銅山、南澳是中國福建的地名,因為從福建調派來澎湖媽宮駐守各據點的班兵,總是需要有指揮、聯絡的場所,因而各據點就建有所謂的館或會館,且常以官兵原鄉的地名來命名,也在該會館以宗教、神明佐政,因而設置神明供奉,也就是「政教合一」的產物。
來自銅山的清兵集團拜的是關公,駐地在今媽宮民族路25號,後來形成了「銅山武聖殿」;而來自福建南澳駐兵的「南澳館」,今但存小小的土牆遺跡。
郭自得前輩敘述20世紀上半葉還存在的順口溜,反映當時各廟館元宵的看頭。而過往媽宮的元宵節流行著一種習俗,也就是很奇怪「偷東西」來搏取自己的好運氣、好彩頭。例如未出嫁的姑娘去偷別人家種的蔥菜,作為婚嫁的好吉兆,所以俗諺:「偷敲蔥嫁好尪;偷敲菜嫁好婿」,到底是不是貧窮年代,順手牽羊行為的合理話或自我掩飾也未可知。
而未結婚的男子,則以偷取他人牆頭的硓𥑮石為吉兆,俗諺:「偷𥑮娶好某」!郭自得先生78歲時尚不懂婚姻,竟然受到俗諺的影響,天真地偷了一塊𥑮石回家,被家人發現而全家人捧腹大笑。
而中秋也是小孩子興奮的時節,卻是大人們大玩「燈謎」遊戲的日子,郭前輩樂此不疲,他不只是「澎湖燈謎研究會」的重要成員,他收集,也創作,更編書,媒體稱呼他是「澎湖燈謎界的老前輩」,是名人、好人代表、種種楷模,等等。說起燈謎,195060年代的我的故鄉北港也是「謎風頂盛」,我小時候的印象,大抵多是常在廟裡走動的,一群老人的娛樂,但在燈謎會時,則全民參與。我還記得幾則「俗得可以」的謎題:
「新娘要嫁,無洗身軀」,打一地名,即諧音的「甲仙」。
有座用銅錢打造的假人塑像,全身都只見銅錢,唯有眼珠部分,鑲了亮晶晶的玻璃,打一句時語:「目金錢做人」!這句話似乎是萬世通用!
1920-1960年代,老家北港小孩在中秋節81516日兩夜,最神秘又好玩的遊戲有3項,其中2項跟郭自得前輩的媽宮地區一模一樣,就是「關椅子姑」及「關掃帚神」,但我最常看見或參與的「關水雞仔神」,郭前輩並無記載,我暫時推測可能性,是因為澎湖乾旱、半沙漠化,濕生的兩棲類青蛙較稀少,以致於小孩並不熟悉而式微。67百年前汪大淵的《島嶼誌略》就說:「澎湖有草無木,而山羊滿山」,但也未可知。
過往我已書寫並解釋這些遊戲,大抵是小孩先熟知野史故事,而後因催眠作用而潛意識活動,狀似起乩,且按照劇本不自覺地行動。其中,掃帚神的小女孩故事最是悲悽!
北港義民廟內殿。
當我翻閱著郭前輩的記事,腦海中又浮現我小時候在北港義民廟口,向廟公探問為何兩隻石獅口中,一隻有石珠;一隻闕如?廟公說:「你阿公像你這麼小的時候在這裡玩,把手伸進去想要拿石珠卻拿不出來,就在那邊弄、弄、弄;你爸爸像你這麼小的時候,也在那邊弄弄弄;你不也一樣。有天,你兒子也在這邊弄弄弄,石珠就被他拿出來了!」
歲月的磨痕無影無跡,老人用了四代弄石珠,回答了小孩的我何謂歲月!我的成長過程,並不是去模仿一大堆「優美詞句」,而是生活玩耍的素人點點滴滴。而郭自得前輩跟我隔空搭起另一座廟埕的溫馨!
郭自得前輩的童年誌趣還有冬至的甜美,因為有冬至圓仔、紅龜粿、發粿、菜包,還有類似捏麵人民俗技藝的「雞母狗仔」,過年過節的味道濃厚,人情的溫暖也不言而喻。
由於郭前輩生肖屬龍,在澎湖婚俗中留下許多趣事。
較早的年代,澎湖人結婚前後有多項習俗,其中之一叫做「安床」。
新郎家中的新房在婚前要擇日(看日子)「安床」,也就是找一位肖龍的男孩(奇怪喔,不找小龍女嗎?!)躺在洞房的新床上,由媒婆把他翻來翻去,一邊翻,一邊念誦著吉祥話:
~翻過東,生子生孫做相公;翻過西,錢銀滾滾來;翻過後,吃到老老老……~
這叫做「翻舖」安床。安床後,新娘進門之前,還需要找個肖龍的男童,陪著新郎睡幾夜,叫做「伴新郎」。郭前輩這條龍常被找去安床及伴新郎。有次,他去陪新郎睡覺時尿床了,第二天羞得不敢再去,但是還是被大人連哄帶騙,低著頭再去睡了一晚,勉強完成任務。
還有,結婚當天的新郎、新娘有個「上頭」的儀式,由媒人婆牽著一位肖龍的兒童的手,為新郎、新娘作個象徵性的梳頭。同款,邊梳邊發揮媒人嘴的押韻吉祥話。
還有,由新郎家出發迎娶新娘的花轎不能空著,要由一位肖龍的男童坐在轎中到女家,這叫「壓轎」。
另有一次,媽宮水仙宮(中山路69號;主祭水仙尊王,包括大禹、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等五位與水有關的古人)重修而要上樑時,需由肖龍跟肖虎的兩位男童,各據一端,將樑木升上去放置。這次的安樑,就由郭自得跟他肖虎的哥哥擔任。我查了一下,這是在1929年,當時郭自得前輩已經134歲了。
就是因為肖龍的緣故,郭前輩的童年賺了不少的紅包,他的童年看起來充滿歡樂,但他十來歲時,由於當時澎湖各廟宇大多有定期舉行「宣講」(講善書;古代政教合一的民間活動),他的父親是宣講人之一,在他父親的要求下,他也身著長衫,學著大人上台講得有模有樣。
舊時代裡,這類宣講活動相當於社會教育、成人教育,各地方多有所謂地方善士組成的「宣講社」,在晚上時段的廟口,搭設小型戲台般的「善書棚」開講。他們的「教科書」就是廟裡的「善書」或勸善書,大多是依據神明降鑾來著作的「善書」,講的多是因果報應的故事。聽講人以上了年紀的善男信女為主。
我曾經大量收集這種「善書」分析,它們的特徵就是:
1.假借神明降旨,特定神職人員操刀杜撰出來的勸善文字。
2.創作者多為古代的知識分子(例如袁了凡)的宗教著作,加以當代模仿及目的性的延伸。
3.清國時代官僚多加利用,以為政教合一的佈達。
4.全數鼓吹中國式的政治倫理,完全不可批判專制強權。也就是愚民政策的貫徹。
5.大抵為反台獨的宣說,卻不著痕跡,但也有反清復明的謎語,反映兩端的較勁。
郭自得前輩的童年除了上述的鄉土趣事之外,也發生悲慘的意外。
他小學五年級的夏季某一天(1929年),把哥哥不知從哪裡撿回來的一個砲彈信管當玩具,拿著一節竹管當木魚,邊敲邊逛街。他走到中央街一家布店前一敲,卻瞬間爆炸,把自己炸得遍體鱗傷,左手靜脈也炸斷,還傷及店東的兒子。他被送到澎湖醫院手術,一塊一塊取出碎片,住院了一個多月才出來。
郭前輩很會唸書,可是他是台灣澎湖人,可以代表20世紀台灣一般和平善良的菁英的歷史進程,而且澎湖又是台灣在國際命運上的先發地,台灣政局及社會動盪老是由澎湖先發生,又因地緣關係及小島特色(孤懸台灣海峽),我對澎湖現地的第一印象,佈滿歷史滄桑的遺跡,人文保守而時空錯亂度當推台灣第一,就連價值觀也弔詭十分,中國與台灣的拉鋸在此也一覽無遺,在台灣過往不可能明目張膽設祭的施琅廟,在媽宮於清國統治期的中、後葉,出現了小小的施公祠。施公祠的神位固然主奉施琅,施琅神像的後面,卻聳立著媽祖神尊,道盡明清政治及軍事鬥爭如何運用宗教戰的玄機。
澎湖媽宮的施公祠,奉祀的是施琅。
施琅神像背後是被清國收編為官祭的媽祖(施公祠)。

由我來談澎湖,可能也會談出另類的觀點與反思。在此,只先分享我的澎湖恩人,台灣人格者郭自得前輩的童年,以後再談他的故事。
我跟澎湖的實際因緣,遲緩到2003年,我「被逼」發起搶救吉貝島的運動,我才實地調查澎湖的一小區域,這得暫時按下。
接下來,我想談的是郭自得前輩的兒子,郭長生教授的故事。



2 則留言:

  1. 關於澎湖的故事,非常有趣,我是澎湖人,小時候也爬過南甲海靈殿前的石獅,趴在那掏石珠,哈哈~長大後聽說:有石珠的是母獅,沒珠的是公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