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敬致渺遠而隨時在眼前的友人】

  

 

敬愛的環境佈道師朋友們:大家好!

再怎麼時空洪流、際遇滄桑,抹滅不了曾經我們在這島嶼上最是熱情澎湃、心繫母親母土的日子,我們在「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的約20年前,從全國各方來聚,然後,秉持著「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的理念,各自在不同職場、不同環境、不同生活情境,也許力闖出一番社會影響,也許「一事無成」,也許差強人意,也許一切的也許都無妨,老夥伴們,我只想說聲:恭喜大家,我們走過來了台灣大轉型的時代,如今我七十歲了,想起該是見見大家,讓我們一齊回顧與前瞻我們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還有,純粹我個人,有點奇妙的感覺,想要解讀一下因緣世間法的奧妙,也就是此時、此地、此人、此事物、此世間彼此交會感有何殊勝。

 

 

        我是陳玉峯,再度向大家請安!由於2021下半年回來當年創設的「台灣生態學會」,擔任為年輕有識之士者打雜的事工,恰好個人47年在山林中學習、享受的心得等,如《唯我玉山》、《古道夢》、《槲樹天演逆旅》等等自然叢書系列已出版告一段落,剩下的東南櫟林王國及少數生態奇異點區尚待解讀之外,我這一代的生態天責()勉強算是有了交代,而且,近15年來,我對台灣文化、台灣傳統宗教的奧蘊,也有了特定程度的悟解,而從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職退休亦已過了2年多,似乎可以跟老朋友、好夥伴們分享些我們共同的意象,也帶些小禮物給大家。

 

 

          另一方面,時代、時局已幡然鉅變,不僅是因為過往百餘年來的瘋狂開發、溫室氣体狂飇、有毒廢棄物或一切的汙染充斥,地球生態系業已步上不歸路,3C產品或19801990年代我們所最擔憂的核廢、核戰;基因重組(現今人魔武肺之類的);所謂的人工智慧等等,整個人類工技暨文化的發展是大大有問題的,其可能發生的,難以逆料的全面毀滅性危機,甚至我這一代人都看得到!

          現今人多看見太淺太近的猥瑣事物,較少人願意深思暨行動,也許老夥伴們聚聚會,洗滌一下老化的思維,在我們一息尚存的日子,說不定可以相互激盪出有意思的東西。

          同時,我正善用著一些「剩餘價值」,看看可否為年輕世代盡點微薄的協助,我需要老夥伴們回來聚會,為年輕人鼓舞。

          總之,濶別後看看曾經歲月的琢痕,未曾不是美事。

 

 

          今從「台灣生態學會」名義,發此信函,附上回條及回郵信封,如果您收得到,且你願意,就請擲回回條,我們再來擇定合宜的時間、地點,邀請老友們回娘家一敘,有何吩咐或建議,亦請不吝告知!謝謝!

          我已滿頭白髮,但任何人的心,從來沒有年齡,也可以不斷精進。無限祝福大家!

                                     台灣生態學會 理事長

陳玉峯 敬上

20224

 

 

 

問卷調查

1、最適合聚會的星期: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2、最適合聚會的月份: 5月;□6月;□7月;□8

3、個人資料填寫

姓名:

通訊地址:

電話:

E-mail:

 

曾參加第幾屆環境佈道師:1 2 3 4 5 6 7

 

 

聚會地點訂為台中市區,待回收問卷調查後,將依防疫規定,尋找適合場所並通知參與者。

為方便大家填寫資料也可以到台灣生態學會臉書專頁發送訊息(私訊)

台灣生態學會臉書QR code: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三:仿原生設計的主要條件有哪些?如在地原生種、風力、日照、濕度、土壤特性等等。

簡答:本提問雷同於上一問。在實物參考的列表陳述,台灣最早提出的書籍,大概是我所撰寫的台灣原生植物(上)、(下)冊1990年。如今歷經32多年之後,似乎也沒什麼顯著的進展,只是物種增加太多,特別是外來種、外來入侵種。

重點在於原生種在其自然狀況下,約是該株、該群物種在該地一段特定時程,它(們)跟所有環境磨合或競合後的「表現型」,人們當然可以從其環境條件及其存在或生長狀況歸納出限制因子是哪些,但只是「相關性」,通常不是真正科學上所謂的因果條件。生命是很難化約出「充要條件」的。

一般,我們多從野外物種存在的狀況,歸結其「常態」的所謂生態環境或條件。所有環境因子當中,最常被視為限制因子者,大抵是光照(含光照量、強度、長短週期等)、水分等,海岸地區則盛行風向及含鹽度,有些植物很敏感,例如如今海水入侵內陸,只要看見蘆葦自生,極為可能土中已經是浸泡在海水之中。

記得務必有統計概念,以族群生態的方式去探究(註:族群的定義是,特定地區、特定範圍內,一段時程中,同種的一群個體的集合)。單獨一株的數據,有可能是「例外」。

「仿生」是慣用語,例如許多機器的發明,然而,其實「生靈」每個體幾乎都是存在的唯一,無法仿,可仿的只是極其少數的局部原理或原則,在植栽景觀設計上,似乎可用「近自然」、「崇生法」……,不過,觀念以及貼近自然生界的情感更重要。愛,是不需要理由、沒有特定方法或公式的。一旦歸結出方法論,殆即混沌開七竅而混沌死。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二:「土地公比人會種樹,我們如何學習土地公種樹,重點方法是何?

簡答:19801990年代,我在森林運動時,為了讓民眾一語稍可切中自然概念,才說出大家都理解的「土地公」神喻。事實上,「土地公」指的是一切環境條件的總和,也就是生態學全體。

很不幸,整個生界或「土地公」是活體千變萬化的整體論,雖然可以依所謂的限制因子,研究歸納出來的原則陳述大、中、小的方法論或重點,例如每個基地、每座山,先就地理區劃分出總原則或綱領,再依第二層級,也就是上、中、下坡段及溪谷、濕地的劃分,配合不同坡向做調整,例如種種「生態轉位」的現象,前述東北角的大葉楠可爬上中坡、樹杞可形成獨立山頭的純林等等;又如東南半壁,殼斗科大多集中在山頂稜線,形成全球最高櫟族單位面積內的多樣性,等等。第三層級務必就個案有限範圍內,分析其生態或環境條件,才可能切中議題。

學習「大土地公」就是深入全境生態學,包括形上、形下一切的生態內涵。

學習「中土地公」殆是長年調查、研究植被、植群生態學。

學習「小土地公」至少得深入各主要樹(物)種的生態特性,從個別物種的大、小地理族群分佈區、存在地的環境特徵(例如其族群分佈中心位於山頂稜線或各坡段、陽光需求度、水分適合度、受風程度、立地基質包括土壤至岩隙等等)、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組合狀況、該物種在不同環境或氣候下的物候、該物種的生長速率、樹形變異、四季生長變異、病蟲害、特殊條件、人文風俗之相關、型態與分類學……!

重點在於專業人士必須成為大、中、小、不同層級或角度面向的土地公本尊。

對學子而言(乃至從業人員),從觀察、測繪、記錄、思維、情境、人文背景都有相關。

請記得且隨時提醒自己:先有自然界的事實(視神在其所造物之中),然後才有觀察、調查、歸納、演繹、試驗、假說、原則、理論的產生,然後,不斷地接受自然界的「打臉」與永遠的修正(後驗式方法論),而且,永遠的、系統化的記錄,累積長年的資料。

鳥獸蟲蟻菌種等數不清的有機因素,都是土地公的天龍八部助手或土地公本身。(族繁不及備載)

大自然是唯一的善變導師;盡信書必是蠢才不成才。

科學從來都是「典範的移轉」,而且科學只是小小一面向,常常是價值觀的偏見或目光如豆;生靈必有「意外無窮發生。

 




 

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大葉楠
 

§ 提問一:台灣北、中、南、東部各低海拔原生林的重要特質是何?

簡答:這是大哉問,相當於探問區域氣候及生態系的特徵,最好依不同層級乃至實務所需解讀,幾本書也無法究竟。

1.   先說北、中、南、東整體氣候區籠統的特色:

A.   台灣西部大致以大安溪火炎山為氣候分界,北台終年潮濕、氣溫稍低,落葉樹數量少,終年植物可茂盛生長,交相示現天然山崩少,得天獨厚,楠木類、榕屬物種發達。北端(竹北以北的西北角及東北角)的山稜上段,紅楠(豬腳楠)族群興盛,蔚為大地景春季紅芽葉燎原;背海山系中坡則以白校欑(長尾栲)、烏來柯等櫟林為特徵,青剛櫟可在山稜至溪谷的岩隙環境散生;溪溝次生乃至原生林中,皆可常見世界特徵級的筆筒樹、鬼桫欏、台灣桫欏(註:過往30年遭受菌疫而大滅絕,今已漸次復原)景觀;溪谷下坡段以大葉楠為優勢,地形較緩平者,幹花榕、九丁榕蔚為大板根的熱帶雨林形相,次生如稜果榕、水同木等旺盛,茄苳族群亦常見;水濕窪地以水柳社會為優勢;溪流邊以穗花棋盤腳允稱美景。

 

 

B.   整體而言,北台為楠木天下,而東北角首衝東北季風雨,終年極濕,山頂部位甚至出現生態大轉位,溪谷大葉楠爬上了中坡段,更且原本溪谷大葉楠森林中的第二或三層的林下樹杞,甚至形成荖蘭山頂東北向的純林。植栽設計時,必先考量北台重濕的氣候條件,再依地形劃分程度差異,也得考量坡向。

C.   北台的新竹九降風衝風地,允為北台的變異型,如新竹最高山五步哭山頂,以迄海岸,以朴樹最為適應,另如魯花樹等衝風有刺小喬木亦為特色。相對乾旱的西北臺地,特徵物種如流蘇、槲櫟等,可推廣。

D.   所謂的中部大抵指大安溪至八掌溪之間,大致以面海第一道主山稜,通霄台地、鐵砧山、火炎山(北、中過渡)、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劃分海岸暨內地。海岸以台灣海棗、白葉釣樟、降真香、灰木、朴樹等為特色;內地山稜以柯、圓果青剛櫟、馬尾松、台灣五葉松、山肉桂、土肉桂、虎皮楠、大頭茶、銳葉楊梅、鹿皮斑木薑子、樟樹等為代表。

E.   中部淺山代表以台中大坑頭嵙山為例,以礫石層生態系為特徵,其山頂孑遺有中、高海拔的紅毛杜鵑、台灣馬醉木、高山芒、巒大蕨、西施花、金毛杜鵑等;形相上出現單株駢幹(單株產生繁多樹幹,也就是一株樹變成一個族群,用以適應壽命短促的現象),例如一株小西氏石櫟出現118幹的最高紀錄。除了D項所列山地山稜代表物種之外,數量多且允為在地重要物種另如無患子、青剛櫟、台灣櫸木、小西氏石櫟、白臼、九芎、台灣楓香、頷垂豆、黃杞、大葉楠、台灣朴樹、蓮花池山龍眼、三斗柯、港口木荷、日本女貞、台灣梣、香楠、大葉楠等,詳見拙作台灣植被誌(第六卷)闊葉林(二)上冊。其中,落葉性樹種約有3335種。或說,年度旱季因地層而強化,又,另項生態指標,中部地區的附生植物少。而往南,則旱季更長而年度有缺水現象。

F.    南部或西南半壁為典型台灣半沙漠氣候區,平原以疏林為特徵,代表性樹種如落葉的台灣楝樹等。而淺山陽坡地連結至恆春半島,以黃荊為總代表。山地視山稜(頭)、坡段及坡向,出現由黃荊遞變為亞熱帶雨林香楠等物種,例如高雄觀音山。

 

 

G.  南部存在泥岩生態系約30萬公頃獨特地理區,以刺竹為代表,可參考拙作決戰馬頭山。而南台淺山代表性殼斗科樹種,我推薦台灣栲。

H.   恆春半島及其往南台北進的特徵物種如克蘭樹、六翅木,乃適應半沙漠化的局部潮濕地樹木。

I.    恆春半島低山暨其北進特色樹種繁多,例如山頂、稜線及上坡段合宜特徵種有台灣柯、柳葉柯、嶺南青剛櫟、大頭茶、金平冬青、小葉木犀、星刺栲、長尾栲、錐果櫟、栳樟、細脈赤楠等等繁多。

J.    東部宜劃分北、中、南及恆春半島不同區段。蘭陽溪以北相當於東北角;中段以迄台東市;台東市南側的大竹溪以南,至約南迴段落,是全國最奇特的櫟林王國!

 

  

 

K.   東部的中段最主要是海崖環境,以榕樹、葛塔德木、台灣梣、梨仔、大葉雀榕、無患子、白校欑、白肉榕、青剛櫟、水錦樹等等的組合為特色,例如蘇花公路。

L.   東部的南段櫟林王國坐擁20餘種的殼斗科樹種,大多是最佳造園造林素材,特別是加拉段柯、浸水營柯、灰背櫟等等;波緣葉櫟、星刺栲、捲斗櫟、油葉杜、柳葉柯、烏來柯等,美不勝收,是小冰河期1850年結束後的奇蹟地、上帝的後花園。

M.  特別推薦,東南半壁最為廣佈、數量龐多,適應台灣中、北部的造景兩大天王即港口木荷及黃杞。而優美樹種如叢花百日青、細葉茶梨等,素材甚眾。

 

港口木荷
 

N.  東南部也是全國板根最盛行的植物地景區。

2.   必須強調者,依植物地景規劃或造園,若為實用計,籠統或氣候分區的特徵,通常只能提供上位大原則,對一般景觀設計師而言幫助有限。

根本之計,每個設計規劃案執行之前,如果能進行生態勘調,提出真正在地瞭解,才可能提出符合氣候變遷下,基地相對接近生態環境的植栽設計。這是目前為止,國內在現實或短視的風氣偏見下,難以跨出的一步。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蒼蠅與玻璃瓶】

 陳玉峰

 

 

~我通常用一生來準備一堂課,因此,從來都還没準備好,我是以全副生命在講課的!~

20世紀西方三大哲學派系之一的,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論開山祖師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行為及思想常被「正常人」視為「怪異」,他在苦思所謂的哲學時,有天大概有蒼蠅飛進去他喝完牛奶的玻璃瓶,卻不斷地碰撞玻璃而飛不出來。

不知道他看瓶中的蒼蠅多少年,他自問:「你哲思的目的是何?What is your aim in philosophy?

「讓你不必透過玻璃瓶的方式,看見玻璃瓶中的蒼蠅!To show the fly the way out of the fly-bottle

他常跟他的老師羅素吵架;他幾乎跟所有跟他討論思想的人吵架。他認為西方歷來探索哲學的方式毫無意義,特別是形上學,因為人類一般語言、文字的敘述,根本沒有「真、假值」,就像玻璃瓶中的蒼蠅樂此不疲地撞壁,吵死人地自以為逼進真理,事實上人之所說,與「真實」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猶如喃喃自語的指月之指,而且,哲學家就像蒼蠅,本來或當下都是自由的,卻創造出本來不存在的玻璃瓶,自行囚禁自己,痛苦不堪之後,渴望「天啟」……

 

 

好久以前,我想像著維根斯坦與佛陀、老子、莊子、泰戈爾的「對話」一定很有趣,可惜我一直沒耐心寫出來。

我心目中的演講、上課是活體千變萬化的示現,沒有結構或制式系統化的結構主義;我在乎批判性的慈悲,而不是鸚鵡學話的重覆、輪迴,我沒有現今流行語叫「模組(module)」。

1995210日上課時,我對學生說的:

~我不可能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都想知道,都欲追尋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活著的意義。透過不斷的辨證、體悟、挫折,與隨時的驚喜,我們始終在接近真理、親炙真理……,這種感覺叫做學習~                                                                                                                      1995.2.10

 

 

壯年時代,每開學的第一堂課,我總會強調:

「人生永遠不欠缺美妙的際遇,欠缺的是將遭遇轉化為火光的智慧與靈感,所謂的上課,就是要啟發或開發這樣的智能與領悟力。每堂課,我會扣住主題與旨趣,但表達方式將採取活潑、自由、當下創發或隨意象轉換的觀機逗教。

我深信教學絕對是一種藝術,一種活體生命面對面的溝通,我可以感受到你的體溫、你可以察覺我的心跳,也就是包括身體語言及心智的良性互動,並隨時相互激發出人生的新思路。上課,必須是心靈的震撼、喜悅、折磨與享受,師生皆然。我上課一定得注視著聽眾,因為眼睛能講的,比嘴巴多很多。但願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形成一種智性、感性與靈性的洗禮,每次上課都有新的期待、新的心智意外可以發生。

 

  

 

事實上,太多的情況,所謂的「好老師」是因為遇上了「好學生」使然。而好學生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上課時心智非常集中與專注。

而且,我會強調上課的目的在於:

A、思辨或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註:另有專堂專論)。

B、瞭解、參悟、推理及享受生命的全光譜,學得如何發掘、感應生命豐富的樣相,以及無窮盡的生機或可能性。

C、知識分子的培育、社會人格的養成與社會關懷的實踐。

D、渾厚人格的養成,引導學生成為「深度懷疑者」,而非「憤世疾俗」,阿Q或逃避者。

如今,我加進信仰、意識、靈魂、自覺等內涵,探討人與自己、自我、別人、社會、國家、世界、歷史、世代、宇宙、靈魂的種種關係。

而關於教育的方式及內容,過往我側重下列原則:

A、啟發原則(heuristic principle),引導學生欲知的內在動力遠勝於知道些什麼(wanting to know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ing something)。

B、分析、抽離或化約等抽象智力的訓練。

C、組織、整合能力的培養;體系階層的釐清與建構。

D、自然情操、土地倫理的養成。

E、時間(自然及人文歷史)、空間的敏感性。

我另強調理解、瞭解、悟解、直覺(觀)、冥思、禪透等。

特別附註:一般台灣人乎對科學存有嚴重的誤解,若時間許可,我將另闢「科學哲學」的省思專論。

 

 

如今,我已經70歲了,我卻無法從心所欲,耳也不順,更不知天命,而困惑滿滿。我大二時,讀了化學動力學的焓與熵,領悟了宇宙中生命的誕生,根本是違反終極定律的,活著就是奮戰不懈、永遠精進,偏偏生物性的演化從來不是為老年人而設計,年紀愈大,反應愈差、記憶力消退、神經傳導物質降低,更不用說一切器官、體能的衰退,因而我說年紀愈老愈沒活體智慧。

日前,我在高雄總圖書館演講卻強調:上帝造人是來奮鬥的,是來超越物理、化學、生物性的,是宇宙中最大的一場豪賭,賭一賭人性能否超越人性,且超越神性!

如今,我又開始講課,對象是宗教界法師、大德們,另一類型的挑戰與創造,而我卻愈來愈自然,我要談的是靈性的生態學,事實上生態學就生態學,何必又冠上「靈性的」,本來就是生靈萬態啊,不如依我另一面向的詮釋,生態學強調「關係」、界面的關係,而我對「觀音的溯源,加上如今在佛堂講課,所以我來演義「觀音生態學」,名實相符。

原諒我沒有「模組」,但我會找我的學生或同事們有關自然生態方面的模組設計來試看看。至於我,比較喜歡看蒼蠅在玻璃瓶中搓搓牠的手、搓搓牠的腳而沒有玻璃,而牠看我也一樣,挖挖鼻孔毛。

 

 

又,朋友替我整理了Rabbi Jonathan Sacks(2015)The Counterpoint of Leadership. Lessons In Leadership: A Weekly Reading of The Jewish Bible, USA,對「領導力的旋律,」有如下兩類型的對比,可以參考:



此外,再說明一下,我認為面對面的課堂不同於讀書或視訊上課,因為上課直接面對聽者所發出不斷變化的聲音,是當下經由活在的特定心念加持,具有特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