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觀音佛祖~側說台灣宗教信仰 媽祖即應現觀音的註記 9/10

                           陳玉峯
 
六、媽祖即應現觀音的註記
李岳勳(1972)的鉅作,最大篇幅與最高價值乃在釐析媽祖信仰即應現觀音,乃至王爺信仰的方便禪之與政治的糾結。李氏的功力不僅在於為台灣宗教找出禪門理論的根本依據,更在於藉題發揮,陳述其對禪境的造詣。筆者還是推薦讀者逕自閱讀其原著,而本節只摘錄媽祖即應現觀音的若干重點。
 
李氏解讀媽祖信仰的源流時,先從「天妃誕降本傳」明揭它並非「人物傳記」,而是將特定宗教信仰予以擬人化的敘述。佚名的作者將媽祖「祖先」的起點,擺放在唐憲宗(806-821年在位)治下前後的年代,也是中國禪宗史傳播到福建的年代。李氏沿「本傳」字句,對照史實,一一點破禪宗史之如何隱藏在「本傳」之中。而主角林默娘的誕生(960年),被設定在宋王朝創建的同時,乃象徵欲將分化的禪宗史歸一、歸源的念頭。
 
李氏剖悉禪史與編杜媽祖故事的相關,令人讚嘆,他很像福爾摩司敏銳地追蹤可能的訊息,也以破解《達文西密碼》的姿態,解開隱形的象徵或寓意,不時高潮迭起,而令人拍案叫絕。

媽祖「本傳」的結構,至少可以釐析出下列源頭:
1. 在印度即維摩詰及可變男變女的天女,也就是《維摩詰所說經》的居士禪;在中國則相對應於龐蘊及靈照女。相當於直接點出媽祖信仰正是居士門的法脈,且女性當然可以成佛。又,「維摩一默」可謂林「默」娘的終極來源。
 
2. 《天妃誕降本傳》描寫林默娘誕生的場面,即脫胎於《佛說月上女經》。月上女是維摩詰與其妻「無垢」所生的女兒,該經從月上女的誕生開始,敘述她如何被王子公孫求愛,如何斷却愛慾,乃至被引進於佛陀跟前,如何深悟佛法,最後變成男子,號為月上菩薩的過程。
月上女誕生之時,「有大光明,照其家內,處處充滿。如是生時,大地震動,其家門外所有樹木,竝出酥油,自然流溢……其女當生,不曾啼哭,即便舉手合十指掌,而說偈言……說此偈己,默然而住……」
而媽祖誕生之時,「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室中,晶輝奪目,異香氤氳不散……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
月上女說偈的一部分,成為林默娘與老道士玄通的關係,一部分成為林默娘的本生譚(即來自觀音),也有一部分變成林默娘騰雲渡海的法術。
 
3. 加上唐代閩南歷史故事,包括梅妃江采蘋,以及具有道術、能行水上的梅姑等。
如上引據,夥同李氏渾厚的禪解,下達前述(8/10)四~4之媽祖乃應現觀音的定論。
李氏後依《天妃顯聖錄》的每則神話故事,發揮他在台灣宗教哲學、禪史、禪悟、中國暨閩南歷史及文化的非凡造詣,詳加詮釋媽祖信仰(應現觀音)的奧蘊。而如千里眼指「觀世」、順風耳之「聽音」等,則是最表層的象徵。
至於媽祖為何非得穿上道袍、戴上道冠?這得從半統江山的宋王朝談起。
依本位或名正言順的國族道統的繼承而論,宋朝皇帝對「外來宗教」自不免有貶抑的態度,最主要的敵視原因,恐怕是唐末、五代以來,各個分裂的地方政權競相崇佛而發展,就統一全國的立場看來,未免礙眼或欲去之而後快。然而,佛教在全中國的勢力早已坐大,外患頻繁的宋王朝不可能排佛或廢佛。
 
這種芥蒂或心態,在趙匡胤尚未黃袍加身的後周時代即已顯現。西元955年,後周世宗下令廢止「無額寺」,且禁止私度僧尼,隨後將沒收的佛像、佛具改鑄為硬幣,此一政策至少是權勢者趙匡胤的默許或支持。當趙奪得政權之後,雖然表面上「屢建佛寺,歲度增八千」,但也只是迫於形勢的作態而已。及至「皇權」與「神權」對上時,也正是「王」見「王」的圖窮匕現時分,態勢立顯。
 
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記載:「太祖黃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者也,議者以為得禮。」
 
也就是說「人王」絕不能比「神王」矮一截,事實上,古往今來,人王多大於神王,否則很難維持專制統治。然而,由字面上可合理推測,趙匡胤還是有所顧忌,所以還是得問一問下人,好讓佞臣可以承擔責任,從而「定制」下來。
宋太祖建朝(960年)之後,據《遼史卷七十二宗世列傳》記載,太祖曾問朝臣「以何為國教?」大部分臣子都主張奉佛,只有太子倍力主祀孔,因而建孔子廟。繼宋太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這位「太宗皇帝」對佛教教團、僧人的態度更加傲慢與刻薄,《五燈會元》中記載多則太宗對僧侶的挑釁與不屑。
 
然而,傳統國族、民族本位的學界固然充滿排佛氣氛,但已徹底本土化的佛教,實質上已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到了宋真宗時代(998-1021年),皇帝著作《崇釋論》,代表佛教與現實主義的儒教已經和解。
 
而佛教之得以本土化,有一部分成因乃是與老莊哲學的結合,佛教與道教的關係到了宋仁宗(1022年繼承真宗帝位)時代,却有了戲劇化的變化。按《佛祖統記》卷45的記載,宋仁宗「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却依照道家之法,實行一年49次的營齋建醮,道、佛似乎滲揉在一起了。1114年4月,宋徽宗在玉清昭陽宮安置道像,任命道士徐知常進行王宮中的道教化。1116年宋徽宗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此即道教大獲全盛的時代。
 
1119年(宣和)的正月,宋徽宗詔令天下的「佛剎為宮觀,釋迦為天尊,菩薩為大士,僧稱德士,行稱德童,而冠服之。以寺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士,尼為女德。」當時道士坐領高薪,每一宮觀擁有田產數百千頃,道士們擁有妻妾無數而美衣玉食。宋徽宗曾有詩:「捻土為香事有因,世間宣假不宣真,洞賓識得林靈素,靈素如何識洞賓。」而當時人文殊心道禪師針對皇帝改佛為道的前後為題,其所作的「上堂說法」,或可代表禪在此時代的發言或立場:
「……宣和改元,下詔改僧為德士。上堂: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毘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酌,同唱步虛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棊布軒前,妙著出神機之後,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祗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迴一幻身。二年九月,復僧,上堂: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閑思想,大底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讖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文,鐃拔停音,鉢盂添足,多般矯詐,欺罔聖君,賴我皇帝陞下聖德聖明……仍許僧尼重新披削,實謂寒灰再熖,枯木重榮,不離俗形而作僧形……秋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五燈會元》卷十九。」
 
如上,有了宋徽宗「荒謬」的改佛為道,才有迄今民間尚有人稱呼「觀音大士」的結果。而《天妃顯聖錄》闢頭登錄的「歷朝顯聖褒封共二十四命」的第一則:「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給事中允迪路公使高麗,感神功,奏上,賜『順濟』廟額。」幾乎是說,這部《天妃顯聖錄》乃是宣和改佛為道時,「把媽祖所提示的觀音入理法門,按照政府的命令,依道教的表現形式改編起來的,可以當作這樣的『序說』來解釋。後周世宗的廢佛是對於『無額寺』,所以『賜額』就是等於頒發『執照』,改為道教形式的媽祖廟,重新領到『順濟』的許可執照……」而且,有意思的是,此「序說」即已點出媽祖信仰之必然走向海洋文化。
 
然而890餘年來,閩南媽祖究竟有無還原為應現觀音的時段尚待考證,從來積弱的宋朝,乃至其後兩次外來政權的君臨,恐怕也是原因之一,何況明朝又出了一個狂信道教的世宗(1521-1566年在位)。不重視形式,高度善巧方便的禪門,就讓媽祖的道教打扮延續至今。
 
明世宗於1522年改元嘉靖,革新政治,重用王陽明。但他在1524年就在宮中建醮,1525年迎道士邵元節為真人,且後來由陶仲文繼任,兼任禮部尚書,大力推廣道教,從而壓迫儒教與佛教。1529年王陽明楊廷和相繼逝世後,世宗更加狂信道教。1536年5月,他下令焚毀宮中佛殿,對儒教也加以貶抑。
 
儒、釋在感受壓力之下,將南宋暨之前曾倡導的儒、道、釋三教一致觀,重新改裝,倡議一種或可謂「萬教歸一」的宗教理論,試圖避免遭受政治迫害。流風所及,佛教本身如袾宏德清智旭等名僧也鼓吹「混融佛教」,試圖將禪宗與淨土混合為一,形成所謂的「唸佛禪」。
 
而對常民影響最大的,也就是由大環境或朝廷氛圍,直接、間接催生出來的神仙小說《封神演義》,以及袁黃(袁了凡)的「功過格」思想。由許仲琳撰寫的《封神演義》打破常理,將當時中國各地凡是成為信仰對象的神仙佛菩薩,超越時空,一律還元為人物,讓他們出現在滅紂興周的歷史舞台幻想劇,且讓雙方陣亡的魂魄全部集合於「封神臺」,讓姜子牙分別加封神靈界的職位。
這部荒誕不經的奇幻小說構想奇拔、氣派雄偉,雖荒謬不堪,却超級流行與暢銷,形成廣大不識字俗民篤信的神、佛、靈界的總根據。明朝普羅民間在這部超現實的神仙小說推廣下,形成萬教歸一的宗教主流觀,更延展到台灣迄今的雜神信仰。同理,自此各類章回小說、神話人物一一走上信仰舞台而見怪不怪矣!
 
在這萬教歸一觀之下,常民的宗教生活實踐,則由袁黃的《陰騭錄》來概括。於是,常民價值系統中根深蒂固地鉻印下「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普羅大眾幾乎無人在意什麼嚴格宗教、法脈、教義等等,且隨著歷史舞台移轉,形成台灣人民的宗教信仰最普遍的內容。
 
於是,自明末以降,大混雜的宗教信仰簡直是超級大雜燴,再怎麼荒唐的神怪都有人信奉,但應現觀音的媽祖、王爺,以及觀音佛祖的禪門系統,仍然是台灣人宗教信仰的最大宗,只不過法水愈來愈稀薄,或說正處於世代變遷之中。
 
如上簡註,媽祖的觀音本質雖未改變,但形相上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往靈性方面提升,更有待吾輩台灣人今後全方位的自覺與正面的教化,而自覺與正面教化首重根本法脈、原理,且必須擺脫過往政治壓迫下,地下式、隱藏型的隱性文化模式,邁向磊磊落落、大大方方的自尊與自信,全面揭櫫開來,更要切入現代化、當下議題與前瞻思惟的發展。
【……未完,閱讀(下一頁)】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觀音佛祖~側說台灣宗教信仰 前瞻與代結語10/10

陳玉峯


七、前瞻與代結語
本文摘取李岳勳前輩對台灣宗教信仰深度解讀的若干片段,揭露台灣宗教、信仰的本質或本體,乃禪門觀音入理法門,因應政治、社會變遷之下,權宜應變為種種方便雜神,從而延續法脈、法燈於不墜,更重要的,擊出龐多「無功用行」的俗民無禪的生活禪,只以生活的全部,示視了「饒益眾生不望報;代眾生受諸苦惱;所做功德盡以施之」,安定台灣基層,創造台灣精神與人格典範,却多無宗、無教、無形、無式。
 
筆者補充李氏觀點,認為閩南及台灣之得以發揚生活禪,「文明人」之與「自然人」的混血實為關鍵之一,而台灣以中國邊陲最後一波的混血,保有相對純真、自然的天性,適為求真、求靈的居士禪的溫床,由是而無功用行特別發達。更且,禪門觀音本體與應現的善巧方便,提供宋元、明清,以及台灣高度、頻繁更替外來強權的困境下,保存、延續民族意識、屬靈信仰、道德及價值系統等等命脈、法脈於不墮,相當於筆者所界定的隱性文化。
 
為闡揚這套禪門觀音原理,筆者溯及印度「阿須雲」原型,並以個人畢生山林自然的體會,認為觀音概念或為人類一元、二元論,或唯心、唯物之間的橋樑或心念轉換的象徵。另一方面,由李氏之以古中國宗教概念,交代觀音在古中國文化的相應,正是致中和、窮道德、溯靈界、得之於心的同義辭。
 
而觀音法理以《法華經》、《楞嚴經》的本體與應現,究竟目標皆在禪悟靈界心音,却可以提供從深沉的,到世俗的救贖或引渡,同時,應現觀音的出現,代表佛教在中國、閩南,乃至台灣真正的本土化、草根化,可提供全球不同宗教派系融通的管道,或方法論的啟發途徑之一。
 
筆者側重在台灣草根文化的形成,或其無功用行產生的過程,故而從台灣人實際生活,也就是訪談、觀察個別臺灣人一生行徑,從而釐出人格及價值的特徵,如實呈現其生活禪的內涵及本質,從而書寫《台灣人》序列,而本文第五節即勾勒此等文化的輪廓。另則在第六節中,以李氏覷破媽祖信仰的結構,再度佐證台灣的無形式禪文化的應物現形。
 
台灣從來承擔中國苦難、鼎革或割讓的犧牲品,島上生民無論歷經何等劫難、屈辱、踐踏,從來以水牯牛的精神默默承受,更以無功用行大慈悲相濡以沫、扶持相助,善良得不忍卒睹,而且,凡此無德之德、無善之善,無論遭受東、西方、中國外來強權何等的扭曲、污名,也未曾失却其純度,但多偏向無地位、沒名聲、貧苦基層或草根,筆者認為,這等禪文化固然在困苦環境中益發晶瑩剔透,却有可能在資本唯物主義的誘惑、形式民主自由的散漫、科技工具的虛擬實境、商業利益功利的流行、特定政治目的的分化、挑撥與腐化之下,隔代衰退。千禧年前後,筆者由環境與弱勢運動的氛圍及變化,曾感嘆台灣由戒嚴到解嚴,由解嚴到解放,由解放到解體,也就是無功用行、社會正當性與公義性的實踐、對大是大非的分辨能力等等,確實有衰退的現象。
 
1990年代,筆者調查研究社會種種現象中,就連檳榔的興起也與政治有關(陳玉峯、張和明、賴青松,1994)。1980年底高雄的美麗島事件爆發,殆為終戰、228事變之後,台灣第一次民間力量與官方的正面衝突。而官方、傳媒一面倒,極盡抹黑之能事,將參與衝突的人民,描述成口嚼檳榔、腳穿拖鞋、蓄意滋事的暴民形象,但官方鎮壓無效,自此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檳榔也在官方抹黑之下暴紅,形成草根心目中反壓迫的象徵。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檳榔產量達到另一高峯。後來本土運動至千禧年之後力竭,社會氛圍丕變,檳榔也在醫療警告、宣導下衰退。
 
物質性的檳榔當然只是微不足道的表象,但國民政府也在社運、政治運動的經驗中,統治技巧「日益精進」。在「濟俗為治」、「民調機制」的策略下,殆自1980年代末葉以降,宗教涉及選舉或政治、統戰等,益發明目張膽,如同施琅藉媽祖佐政的歷史技倆赤裸裸再現,甚至出現捧著媽祖神像買票的囂張行徑。統、獨戰場上,媽祖、佛祖再度被逼走上是非地。
 
在非常複雜的交纏中,政客使出混身解數,搭配種種手段與權謀、利誘,特定集團等,更懂得如何收割台灣人的善良,自力聖道的修為亦強烈偏向他力主義的迷信與酬庸。約30年變遷,台灣政治主流從仇台、鄙台,走向「很台」的不得不然,乃至統治強權全然滲透宗教社團等。而電音三太子的走紅,却不見禪宗本質的解說;媽祖蔚為現代一窩蜂流行狂潮中,獨不見應現觀音的善巧方便法門;王爺王船豪華,煙火鞭炮狂炸的灰硝中,台灣民族情操似亦蕩然不存。
 
筆者在高中時代初讀《六祖壇經》,但有滿心歡喜與自然,而一生遊走山林土地及草根文化,不信青史俱成灰。在個人山林運動的困頓中,甚至還有「等待天啟」的妄想,但無禪的禪文化讓筆者一生都堅信,宗教是活體的文化創造,宗教必須創造這個世界尚未存在的美德、善良與典範。佛教所謂的末法時代,必也是新正法時代的開揭。
 
現今台灣人早已具足自信與自尊,社會條件更已熟透,有必要打破四百年隱性文化的禁忌與恐懼,重新倡導觀音法理的精義。過往佛教與生態界殆由表象,偏重在淨土與環境議題的思考,而頻在「心淨則國土淨」或「國土淨則心淨」之間打轉,事實上凡他力傾向的途徑,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而禪門觀音以自力聖道的應現技術,毋寧可以切入生態禪、災難禪、暖化禪、核變禪、土石流禪……,因應現代生態環境、心理疾病、萬般現代問題,示現妙音。
 
觀音入理法門早就該走入土地文化、鄉土認知與認同。而自然文化的區塊,正可透過觀音來應現,台灣可以產生筆筒樹觀音、冷杉觀音、山黃麻觀音……,重拾自然生界的自力聖道,同時,觀音的內涵,也該不斷現代化、科學化、知識化、理性化,兼俱心、物並存,科學與宗教共爐,讓一切發展可以銜接靈界妙音,從而產生新倫理、新價值體系。
 
再則,台灣的無形式宗教、無功用行,正可提供全球各宗教、派門的橋樑,以應物現形的善巧,化解不同宗教之間的圍牆。筆者認為,Hizmet運動與觀音法理不謀而合,如果台灣民間可以投入「應現倫理」信仰的培育,很可能讓Hizmet運動加倍其效應。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台灣民主的痛楚 黃文龍

附錄一、 
台灣民主的痛楚(未發表)
黃文龍2009/10/25

陳前總統的司法蒙難與馬總統的失態
(註:2012年美牛風暴更印證之)
自去2008年三一九大選後,到今天近一年半,台灣人民分別經歷了不同事件的刻骨銘心、錐心之慟,無論藍、綠,還是自稱無顏色的!先是陳前總統的國務機要費使用問題被起訴,而後引發政治獻金處理失當、被延伸為貪汙罪、並史無前例的羈押到今天;此羈押或將無限上綱,不知止於何日!這是這一面支持者的痛苦,或者說,對當年政權更替而奢望民主清明者的深沉打擊;另一方面,今年八八風災,因主政者的處理失當,連帶勾起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低迷的不快,讓原本投資與寄望的、有知無知、或無辜的支持者大搖其頭,不知該哀嘆時運不濟、還是識人不明。總之,不快樂已然是全民運動了!
孰為為之、孰令致之?!
大家都在想,台灣怎麼了?!政治,好像什麼都是,又好像什麼都不是;好像什麼都對,卻又好像什麼都不對!

事看誰辦、法看誰犯
筆者當年在校園推動反刑法一百條的連署時,有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簽名支持,當時他委婉的辭謝了,但告訴了我一則他當年與一名外省籍同事談及政局時,那意味深長、有年齡經驗與智慧的對話;話有點老氣橫秋味,但今日回想起來,不無道理:
「國民黨血戰共軍失敗而“轉進台灣,原因當然很多,但就政治風氣而言,所謂中國文化的政治,其實八字箴言可一語道之:事看誰辦、法看誰犯!」
用現代的話語就是:法律有「法眼」,它、或有權操弄它的人、或組織,看到喜歡的或畏懼的對象,就自動轉彎!用對岸流行的話語也可佐證其義:「沒關係就是有關係,有關係就是沒關係!」。而且,就風氣與群眾行為心理而言,更令人憂心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難以承受政治之輕浮
所以,造物者對於台灣民主的路途,何其刁難台灣人民;就陳前總統事件而言,固然財務處理失當,當然有他作為政治人物應承受的道德譴責,只是長年台灣民主政治獻金制度的模糊空間,以及民主的不成熟,竟然使得全家蒙難司法,不只得承擔民主所有負面教育的後果,而且更讓對手陣營除逍遙外,也憑空享受不干涉司法及(不平等)司法正義之美名,也使得望治民主自由的善良百姓,難以究明其箇中所以,對台灣民主前途遂產生了灰色負面思維,進而影響了未來投票的理性取向。其次,馬政府就八八災變的不當應對與處理,以及近日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起的社會反感,讓社會深深體認到,絕對執政下的絕對政治責任的擔當與面對,竟然如此不堪入目;因之,對政黨再輪替有迷思後的期待與落差之大,竟如此難以想像而失望與痛苦!內心難以調適之下必也不禁哀嘆,究竟,什麼樣的政治人物才值得我們信任?
答案,不是在茫茫的風裡啊—
『不作為』是另一種暴力

心理學大師羅洛˙梅曾專述暴力的種類,「不作為」是其一。他表示,「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顯然都相當程度的參與了社會的暴力,雖然,多數人是以道德崇高的觀點,躲在死屍般的良知背後來從事這樣的暴力……」。關心台灣正面發展的人,應有這樣的體認:「不作為是另一類沉默,助長的是歪風。」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社會調查顯示,若社會上有百分之五的人,採用一種新觀念,就會深植人心;若是百分之二十,就會變得無法阻止;但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先意識到這種新觀念,前面提到的百分之五的人才有可能採取行動。台灣民主的痛楚應該有半數以上的人感受到了吧?!我深深期待著。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扣診台灣醫界 黃文龍

附錄二、 
扣診台灣醫界(發表於《醫望》雜誌,今已停刊)
黃文龍

           ~醫界的本質,其實就是台灣社會的本質;
           醫界的問題,是台灣社會問題的縮影~

醫界的本質
醫界應是泛指與醫療相關的行業與人員的統稱才是。本文所談的,仍以傳統的醫師界為主,因其衍生的問題,也必然深深地影響周邊及相關行業的生態。

診斷台灣醫界,這是大卡司,做為其間的中生代,仍有僭越之處;因前有師長之輩,後有新生代之追兵。但偶思及其間種種,有不得不言之苦楚。今試扣診之。扣者有用力之思,但唯恐力道不足。醫界的本質,其實就是台灣社會的本質;醫界的問題是台灣社會問題的縮影。這一類問題的表現,試把其他界的人移植其中,或也將呈現相類似之舉,只是程度深淺之別吧?!

只是,醫界問題的嚴重性之不能不正視,在於,他們在現實體系下,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群,其外在表現有所爭議時,那麼,這個體系整個是該受到檢討的。何況,醫師的養成教育,在所有專業領域內,算是相當完整的一支。

從腸病毒說起
前此台灣社會發生了腸病毒感染多起,有些例並造成了死亡,在社會及媒體關注下,普遍造成了社會的恐慌與疑懼,唯恐禍及家門。其間經歷了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專家協助檢視,然而,元凶是否腸病毒仍未十分確立。

更有北部出名的私立醫療部門參上腳,在媒體上大加宣示,號稱腸病毒感染眼部()可能造成眼肌麻痺,更以一斜視患者加強大眾印象。病因未明,論證則待查,理未易明,更應謹慎行事;未經查證,而以呼籲之名,徒讓外行社會大眾人心惶惶,醫者情懷難道如此?!

腸病毒的流行顯現了台灣醫界學術空洞,只得邀約遠來和尚唸經!也呈顯部分人士的冒然躁進,以專業人士自居,卻發表了非專業的論述影響民心;更暴露了媒體界缺乏專業的認知與求證,而隨著少數所謂專家之言起舞,舞弄聳動了人心,使之心慌意亂。

殊不知台灣的民眾欠乏安全感,醫者、媒體人員於心何忍?!

再談醫療分業
近日報載,醫藥界人士將連袂拜訪主管機關,商談醫藥分業開辦以來之問題,並謀解決之道。

醫業分業,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面對挑戰,需要的是領導智慧以度過難關,領導的法則是公信力,領導的本質是熱情投入與前瞻,雙方在攻守之際,卻均以防衛己利為先,而把患家的利益與方便,法律的尊嚴,撇在一旁,棄之如敝屣,徒讓社會引為笑柄;專業人士遇到問題卻如此,台灣社會焉能不亂?

醫藥分業的問題讓我們正視到,醫藥雙方領導階層的領導風格缺乏應付挑戰的應變與彈性,而扭曲了專業形象與格調。
生命體的基本功能是,在變動環境中,維持穩定與平衡的能力。時過境未遷,這一種機制,我們樂見醫藥雙方終於願意再面對協商而謀解決之道。

無法忽視的經濟(利益)取向
上二例,其實,隱含的都是利益之爭,利益之爭呈現的層面更廣及於成員以及領導權風格。領導權的爭執,更顯現了,這些群體成員的素質與心態,間接影響的是醫療品質的良窳與健保體質的水準。

台灣醫界最令人憂心的就是這一些問題。尤其是領導權的歸屬與屬性。近年來,各醫學會選舉的不良風氣,早已引起多數會員的憂心;台灣社會選舉的不良習性,竟也漸染及專業屬性的各學會。可嘆的是,號稱專業的行業,其選舉方式竟多抄襲社會選舉的負面模式。

或許,這是台灣社區邁向多元化的陣痛吧?!
然而,我們難以釋懷的是,所謂的社會菁英如此,令人對社會(醫界)的前途不敢樂觀。

醫者倫理
醫者的倫理,應該如同法律哲學家富勒(Lon Fuller)所言,不只需要「義務的道德性」,更要有「雄心的道德性」;前者只要求避免錯誤,儘量做對,後者則是盡一切所能去充分實現潛能。


面對生命、面對生老病死,得有如此的胸懷!

註:腸病毒的眼部感染,屬70型或變異型的柯沙奇A24,非71型。1之差別,失之千里,要認定其相關,非有證據不宜妄加揣測為妥,否則徒然引起社會慌亂。這對於社會的健康教育不是正面的。
  • 相關連結:附錄 ()  ()  ()  ()  ()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醫、病之間記事 黃文龍

附錄三、
醫、病之間記事
 黃文龍

「嘛是醫生—走入醫業」
一九七一年夏,搭車驅馳在返鄉的鄉道上,雙親和老祖母從車中的收音機聯考放榜聲中,得知我被分發在南部私立醫學院。未更上層樓躋身國立級醫學院,以和父兄同為校友,或多或少引發二老美夢未圓的遺憾與唉嘆。

  「嘸魚蝦嘛好,嘛是醫生仔!」老祖母的開腔與豁達知足,方打破車中的午後沉悶,而使聞者釋然而笑。

  就這樣,我跟「嘛是醫生仔」的一些人走向南方,走入攸關生老病死的醫業長路。

  歷今二十有三年的不歸路,受、想、行、識的種種,倒也覺得不虛此行。

  下述幾則經驗、心得,其實真正感覺是,五味雜陳不知如何述說。想來怕是,做為醫門的第二代,竟然生產力與經濟力不如前朝;只好一番緬懷,另加冀望,寄望全民健保福利巨傘下的醫病關係福利共生;互利其生,則蒼天有眼、庶民有福。

生死印象—死得瞑目
某年返鄉,目及外科醫師的父親急救一名車禍患者。幾經救治後因回天乏術,經親屬同意下宣告放棄。逝者卻睜目未閉,狀極悽然哀傷。父親幾度以手閉合其眼皮而不可得。俟家屬(雙親)抵達,似聞哭泣聲後,其家屬復以手閉合其眼,竟然不再張目,好像安詳離去的情狀。旁觀者均動容。

奇妙的親情,還是眷念世情,不忍遽別!?

兩軍對決—醫療糾紛
某年夏季,自學校返家門,父親診所外人群聚集,或許是又有意久事件。診所對面竹籬笆旁水溝岸,卻或蹲或立,七、八名江湖人物凝視四方而氣氛詭異。

事出於一名鄰近失怙女孩因盲腸炎經家屬陪同求診,經建議開刀治療未果。數天後,因食用番石榴而腹痛加劇。經勸之轉診省立醫院,以免延宕就醫。她的親友則下跪請求無論如何要收容以救一命。熬不過家屬的請求,當晚即施行急診手術,發覺盲腸已破且併發膿腫。隔日則罹敗血病而逝。

家母心有未甘,急難相助卻惹來是非。朋友們看不過去,也招來江湖兄弟若干,圍堵診所門前;兩軍對峙,令我終身難忘。
事過後,父親兄淡然說聲:「當醫生,一生總難免遇上不順遂的事。」在往後的行醫生涯裡,他未曾放棄自己執著的醫病之間的倫理,但是對於不平常的病情與請託,更加審慎將事。

醫德、醫得
友人提起,曾在北部名教學醫院實習。有一天,隨主治醫師例行巡診病房。離去某病房時,病家()忽然掏出一包『禮』,該主治醫師則動作熟練似的塞入胸口衣袋,咧嘴向眾隨行小醫生稱:「這是醫得,醫生應該得的。」眾皆竊笑。

筆者想起一則古老咒言:(摘自牟斯著:禮物)
汝已贈禮,但汝未贈愛心之禮,汝未贈仁心之禮;
汝恐早已一命嗚呼,若非我先預知危險。


據聞,Gift,其有禮物與毒物的雙重寓意。難怪,紅包禮在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中,獨醫界特別引人非議。

理想的醫病關係是互動的
正常的醫病關係,會表露出人性由衷之情。康復的患者,只要具有不太離譜的性情,離去之時,總會有種注入心靈深處的目光印象。這類人性經驗,其實是醫者最高的享受與報酬。在家門中,我有幸習得這類經驗。而社會對醫者的期待,也是此類人道上的強烈要求。

只是我們希望社會不要忘掉,醫院是生、老、病、死的場所,有最美好的事,也就有最醜陋的事,這是一種存在社會現實事實。

需要包容的,是彼此( 醫業人員與病象),而不是無知、誤解而造成衝突,或淡然以對的。

    理想的醫病關係,我們盼望的是,一種互動的期待與要求,而非單向的苛責與懲罰。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

給阿母的一封信 黃文龍

附錄四、
給阿母的一封信
黃文龍

阿母啊!又讓著驚了,這一回,大概要讓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數日了。

一直沒有告訴您,我入民進黨的意念、行動,是因為,成年的我,應該有自主能力了。而且,這個社會已多元化,一個合法的民主政黨,正如國民黨一樣,應該不被異樣眼光對待才對。

如果,入民進黨會成為報紙的熱門消息,那這個社會,還未進入常態。唯有,參與政黨( 不管是什麼黨)不被異化,這個社會才有可能步入民主社會。

有人說我勇敢,那其他人都是懦弱的囉!有人說佩服,那表示這個舉止是需要異於常人的智慧、勇氣及見識的了,有人說,我是傻瓜,那聰明的您,是希望如何取捨呢?

有人說,人數好像少了一點,起不了什麼作用,太醒眼了,引人注意。

那為什麼,說的人不加入呢?

說醒眼,引人注目,加入民進黨,又沒有什麼利益可取,引人注目?引情治單位的目?!

阿母啊,常說,人啊,看眼神,落淚時才見真心。好幾次,看到電視中社會運動的您,不是也落淚了嗎?為什麼?我們還要隱藏真心呢?這真心,是關懷、關愛的心,是人道的心哩!


常說,終戰初年的事件,左右為難與義憤搥胸,手拿飯糰,以助之我軍。那份同胞愛,如今又消逝在何方呢?當我們對前途都茫茫然無所適從,不確定感,引發社會的不安,在不確定中,連我們願自我追尋,都得引人注目,招來異樣的眼光!?
 ~本文摘自《台灣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