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雞蛋花落知多少?】


陳玉峯

鷄蛋花盛開(2018.5.2;成大台文系)。


台灣古都台南,文化上代表的樹種之一便是雞蛋花。
這個「花名」是流俗自然而然形成的,因為花瓣外白中黃,在不知名的溝通下,聯想成雞蛋的蛋黃與蛋白,我相信此名是台語先行。
其實百、千年來,這種嗜陽的熱帶名花遍植於全球園景,台灣從17世紀荷蘭時代即已入籍廣植;清國統治時代,不少文人墨客以之題詩入畫;近世的植物介紹、傳媒引介等等,文字、圖片不知凡幾,但內容貧乏、抄來抄去,我不用重複成贅。
我想談的是落花,條件是請別老是掃地。
雞蛋花的花季綿長,南臺灣的花期超過8個月,大約只在冬乾季,只剩裸體枝幹期不見花香,而5月進入盛花祭。它的落花可以維持多天的新鮮期,因而從印度、印尼、太平洋諸島、夏威夷到加州,老是被編成花串、戴在髮鬢,祭神也飾人。
我在成大台文系館後方,看了雞蛋落花四年餘。
它的自然花落,沒有紛紛或繽紛,只是三不五時,或一時性起,東掉一朵,西落一朵,隨興且率性。然而,由於落花後凋,挺鮮期長,因而地面宿存了落花紛紛的印象。
              我凝視了久久,偶而或幸運地看見一朵花落。
成大台文系館後側的鷄蛋花(2018.5.9)。
它的殞落毫無預期,不知所以,倏忽下墜,跌撞在巨大葉片或枝椏,然後,或旋轉,或翻轉,掉落。著地的瞬間,隱約可聽聞「叫疼」聲,有時還滾翻了幾圈,有時立即定著。
重點在於落點或定位後,大地畫布上的布局,無論怎麼看,怎麼美!幾十年前我在森林內領悟了:從來沒有一片落葉,經過刻意的安排;如今我著迷於落花的布列。
理論上,雞蛋花的落地定點,地面上的排列,取決於花序在樹梢的位置,之垂直於地面的投影點,且以之為中心,向外圍逢機散布。第二層級的影響,是枝葉排列或花朵碰撞後的彈跳;第三層級的外力是風、雨在當時的推送,還有花朵的離地高度,等等。
最奇妙處,在於想當然爾的一點兒也不當然,而是神蹟。






也就是落地定位排列出來的美感,絲毫沒有扞格、怪異或異樣。試想,蘋果落地至少還有牛頓的沉思與演算,人類為何從來不會質疑落花的位置?所謂「逢機美」的本質是何?它是完全符合數不清的物化定律,以及連鎖相關的連續變異體,在時間軸中,所有已知與龐大未知的「定律」,完全「同時」作用、變化、合成的結局,沒有任何一絲「意外」或「例外」,人們卻給了一個最模糊、籠統的名詞或形容詞叫逢機或概率?!
文化史上的「美學原理」、繪畫上所謂的黃金分割、白金比例(我隨意說的)、立體透視、幾何原理、構圖美學,或任何創造性的形而上,大多是數列、數字、數學的引用,或對應,並非什麼真不真理或原理,還有人斥為數百年的「大騙局」,或硬是要「找意義」的迷思。
我朋友說:「在藝術的領域中,多數還是在控制與自由之間執行。」
我問:「為什麼完全物理特性的統合是美,每一自然物或現象皆然?」
我朋友說:「好像就一直是人們驚嘆造化的原因,相信終究有一個上帝或萬神,因為不知道為什麼造化、大自然如此神乎其技,所以需要神!」
其實,人類本身就是無窮神蹟的超級組合體,思維只是抽象化自覺的初階,原本根本沒有唯心、唯物之別,更沒有理性、感性之分。刻意或特定時段的執著叫意志或理性、理念,往往由二元論或分別識出發,而探討美感或美的原理之際,有了這類偏執,可以說就是「美學」。
從雞蛋落花可以窺見無窮數列的統合。美而學,可以寫出更多迷思與學派,可以成就短暫的,精緻的愚蠢與迷信。「無知」有時候是一種「覺」,我卻從未看見有人從「無知」而覺悟。
雞蛋花落知多少?!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雙頭鳳冠名「黑板」?】

陳玉峯


黑板樹盛花一景。

木棉落花(2018.4.5;東海)。


20185月中旬,大肚台地的空中,飛傳著木棉的種絮,配合著雨溼季,雪白絨毛團其實很快地化作「沾泥絮」,並不會干擾人們的呼吸道。只因官商「綠色商業」使壞,木棉長久以來屢遭「汙名化」,而被新的外來樹種取代。然而,屢除屢種,因為春天時分,滿樹紅花,美得過火,光是高速公路四月天的由南往北,一帶帶斷續燒放藍天紅焰的驚艷,安定、撫慰了數不清的旅人的,毫不自覺的煩憂或躁急。
木棉樹超過五百年來,始終是台灣大地臉龐的朱唇,也是西拉雅原民的歲時記事文化樹。他們的種絮更是潔白、輕盈,足以一枕初夏之夢。我曾經撿拾了幾袋,雖然沒有做成柔枕,只享受了撿拾之際的想像。

木棉棉絮與種子(2018.5.18;台中)。

每年四月,木棉紅透半邊天之後,東海校園的地上,舖滿碩大的落花。我經常看見遊客將落花排成心形,或譜出「Love」的字狀;假日的校園,木棉落花老是寫成許多人們,心底的渴望。

而今年513日,就在木棉飛絮紛紛的時分,我看見第一朵更輕盈的,小型、褐色的綿毛團,劃過頭頂天際。
518日,東海校園房舍階梯的風止處,聚集一堆又一堆的褐衣舞孃,它們就是黑板樹種子空降之後,暫時集會討論下個旅程的種子族群。我抓取幾把拍照再釋出。

黑板樹雙頭綿毛的種子(2018.5.18;台中)。

而黑板樹上,斷續飄落數不清的褐毛小球。它們隨緣上下、左右飄浮,無心地嬉戲、漫遊於虛空,任何生命何嘗不然。
檢視黑板樹的種子,扁平多縱溝,長度約在0.50.8公分(量了10顆),綿毛長約1.51.8公分,集生在種子的兩端,且逕自蓬鬆成球體。許多的種子略中凹而雙頭微揚。如此結構,讓我好奇天演的奧妙。
黑板樹有如細長菜豆條的蓇葖果,熟裂時將由上往下,逆時針扭轉。

中間那條扭轉開裂的果實,釋放出綿毛種子。

種子完全釋光之後,蓇葖果已然攤平。

太多菊科的種子都是長條種子依重力下墜,而頂端張撐傘狀或球形的綿毛,充當降落傘般的開傘,因而飛傳時,不斷地旋轉,童玩的竹蜻蜓原理;木棉的稍大種子,則披上一大團的綿絮球,靠藉著輕盈綿團內外因溫度不等(空氣密度不同),而可由風力推(吹)送,落地後還可繼續沿地面滾動。然而,黑板樹卻大異其趣,改由兩端團毛,充當飛翔的工具。

兩團毛的飛翔,就流體而言,可能產生互相抵銷的負面作用?此間如何平衡?也許因為兩端毛球互有重疊,而搭配成一體?這樣的「設計」有何優缺點,假設傳播更遙遠是它的目的?(一般而言,植物種子距離母株愈遙遠,萌發成功率愈高。)
人造物直升機頭尾都有螺旋槳,為的是消除「陀螺效應」。如果兩端一樣大的螺旋槳,是設計成旋轉方向互異,以便抵銷作用力、反作用力,而黑板樹兩端種毛並無旋轉,純粹依產生飄浮力而「設計」,那麼,它的奧妙在哪裡?
我端詳著逆光中閃閃發亮的褐綿毛,思索著萬象天演永無固定答案的生機。我明白演化從來不是導向完美,任何「成功的」設計,只因特定時空的環境而「成功」,而「成功」與「失敗」都是「目的論」下的迷思,上帝沒有這類「偏見」。
黑板樹瘦瘦長長的,像菜豆(更細窄)的蓇葖果也「很好玩」。它們通常兩三長條為一串,垂吊在樹上。成熟後,會縱向開裂成兩長瓣,有趣的是,可能因細胞壁兩側或纖維數量不一,開裂時從上往下,依反時針方向扭轉,也在扭轉中,將原本摺疊整齊的種子及毛絮翻出,乾燥或日照下,毛絮開張,鼓出球體狀,隨著風力及重力彈飛出來。
我凝視、欣賞著種種的巧與妙,心中了然而毫無對、錯,優、劣,成、敗,是、非,黑、白等等二元對立的偏見,也直映我自體更加微妙、奧妙的無窮天機。人類思考的範疇頻常是極其窄隘,有時候直覺才是思考及不思考的大成。情愛何嘗不然?!偏偏世俗、慣性的思維,緊緊掐死思維與感受,遏阻心靈無窮的向度!人文學科似乎常常不自覺地如此自囿。
而黑板樹中文名稱的由來,可以說是台灣貧窮時代的一時慣性。由於黑板樹如同熱帶許多樹木,生長迅速,木材纖維鬆弛(相對性)質輕,有段時程內,大量用來製造黑板,從而「得名」。人類就是這個樣,這面向可以談出一牛車,也可以是沒啥好談。
黑板樹直愣愣地,曾經是台灣政商聯手吹捧的「絕佳」造園、行道、造林樹種,近年來則在政商聯手、傳媒連體造謠、抹黑之下,被汙名化為花香異臭,有瓦斯味道、聞久頭暈,且樹汁有毒、鳥類不願築巢等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指控」,只為了另波「商機」!
一種樹木萬般情傷。木棉花、黑板樹等,預告著風鈴木、小葉欖仁未來的命運。花草樹木從來無言也無語。
盛花期的黑板樹洋溢著幽香(2017.12.10;東海)。

黑板樹落花滿地(2017.12.10;東海)。

落花無意人多情。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生態保育的育苗】

陳玉峯

2018429日,勘查太麻里泰王段海岸造林。左起:劉瓊蓮處長、林華慶局長、筆者、吳昌祐課長及李允中組長。

日本人對於重要木造建築,例如明治神宮等等神社,主幹材選定後,伐木時,一定要標記樹幹在現地的坡向、向陽等樹幹的部位;安置在建築物時,務必維持其生立木時的方位。如此,坊間有種說法:樹齡千年的幹材,也可使用千年,也有實例證實所言不虛。
我口訪梅山鄉杉木造林業者,他們強調:在地樹木在地使用,使用期最長久。
這些都是不同面向的經驗知識或常識,只引用到歸納法的表象,並無探究樹木遺傳的變異、歧異,也無較仔細的生態探討,而歷來台灣的育苗與造林,似乎也沒有充分且系統化深入的討論、實驗暨實務累聚性的成果?
目前為止,關於生態保育、復育的育苗,或生態綠化的育苗,乃至其等造林方面,我沒有檢視所有的相關報告,不宜大放厥詞,僅依實地所見的現象或事實,提出若干反思或建言。
                § 經濟林育苗的過往

台東苗圃(2018.4.29)。

苗木培育(簡稱育苗)與建造森林(簡稱造林),表面上是以人力營造出以生產林木為目的的事工,事實上是在人力干預下,林木在人為若干程度對環境的改造中,依其遺傳物質及環境條件作用下的自然成長。因此,經濟造林的良窳,取決於經營者用心用力的程度,其與自然保育為目的的育林,存有很大的差異,但目前似乎含混不清,或乏人探討。
歷來以種子繁殖出來的苗木叫做「實生苗」,佔據台灣苗木的絕大部分,只有少數樹種如牛樟,種實產量少,育苗也較困難,230年前我一位朋友黃瑞祥博士,終於成功地扦插了無性繁殖苗,且大量推廣之。
20184月底,台東林管處的同仁告訴我,他們曾經將牛樟苗木栽種到林地上,不出幾天,苗木都消失了。當時,一株牛樟苗天價,據說叫賣到三百塊錢,可見先前其育苗的困難。
台灣造林及綠化的苗木,其種源主要來自母樹林,而遠在19801990年代,全國百餘處母樹林就因為地處偏遠、遺傳基因池貧瘠、母樹高齡、近親交配、風災地變等,光是為經濟林木的種源就已捉襟見肘,遑論保育需要。後來,又有「種子庫」、「林木種質源」、「營養系庫及其種子生產區」、「種源及後裔造林地」,以及生產無性繁殖苗的「採穗園」等等,種種嘗試及努力都值得肯定與鼓勵,然而,以我對自然界的瞭解,實在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重點在於觀念,而不見得是硬體、經費、人力等問題。
過往採種母樹的標準,所謂的優良,常只是對幹材性狀的取捨,根本忽視天演之與環境變遷的長期相關,而歷來多如牛毛的研究報告,真正得以落實實務者,似乎不多!龐多的問題我無法在此一一申論,以下,試就2018429日台東苗圃的浮光掠影簡述。

§ 台東林區管理處台東苗圃現況

台東苗圃留床苗培育告示牌(2018.4.29)。

台東苗圃空間配置圖(2018.4.29)。

本苗圃位於東管處第2519號保安林內,面積約2公頃,以培育海岸造林樹種為主,苗木提供海岸林地造林,以及社區綠美化、公部門造林。

106年度工作或成果(契作),在20177月至201810月期間內,育成2批、16物種,合計約24萬餘株,樹種如下:
木麻黃、厚葉石斑木、水黃皮、林投、臭娘子、黃槿、欖仁、台灣樹蘭、白千層、蘭嶼羅漢松、草海桐、毛柿、白水木、象牙木、止宮樹、繖楊。

木麻黃苗木(2018.4.29)。

現行袋苗排列毗連(2018.4.29)。
§ 苗圃所見之我見
依據苗木生長現象之反思,舉例如下:
1.由於套袋苗木可能為了作業方便,一袋袋毗連而整齊排列,導致苗木因過於擁擠、陽光不足,因而芽端迅速抽長,可能影響後續播植後的健全生長能力。
基本原理乃充分陽光可抑制節間生長(elongation),例如製作豆芽的遮光,產生綠豆芽、黃豆芽供菜肴的現象,下圖草海桐(左)及止宮樹(右)即呈現如此的「拔高現象」:
苗木的「拔高現象」(2018.4.29)。
過往對苗木規格的要求,例如苗高度、苗徑等,若非經濟林造林,驗收標準似宜修改;而培育苗木袋的空間配置,似宜間隔510公分或以上,若平面空間不足,另可考量立體配置。(註:一般苗圃面積都足夠,只是「方便」性問題等。)

2.種苗的「齊一性」似乎是一類「迷失」,如果是生態保育的復育苗木,似宜容許「天差地別」的「規格」,這是個人40餘年野外植被調查的經驗法則。
歷來聽聞太多「師法自然」的「說法」,但筆者所見,卻都違反自然的現象,根本的原因出在自然野地的閱歷或經驗程度使然。自然界的苗木不一而足,具足高歧異度,提供環境天擇的變異方向來篩選。而苗圃的環境因子呈現均一或均質化現象,因此,如果考慮遺傳物質的多樣性,自當允許苗木表現型(phenotype)的參差不齊。
3.繼上項,檢視台東苗圃107年度的苗木形相,我推測其種源應甚均質,或說來源的母樹株數過於不足(註:除非曾經進行汰苗過程,如是,則汰苗觀念及行為也可檢討。),建議加寬種源多樣性,且所有採種過程,最好建立永久基本資訊,且長年選樣追蹤。
4.套袋前的苗床,嘗試多元播植,而非單獨一物種;接著,袋苗也不必單種成畦,而採多種混雜、逢機排列;乃至未來出苗移植到欲造林之地,亦然。也就是採取「總量管制」,而非單種培育。
總原則,在育苗階段,增加環境壓力及物種競爭的效應。
這項觀念及務實作法,必然有所衝突於過往行之長年的慣習,然而,只要渡過「陣痛期」,一樣可以「熟能生巧」。畢竟牛頓三大定律之一的「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也是普世人性之一,啟動改變,施以「外力」,即可奏效。
因此,若要改革,必須考量種實的前置配套,如下:
5.物種必須進行「生態分群(ecological grouping)」,先依兩大類面向的區隔:
A.空間分布標準分群。
B.演替(時間)階段分群。
也可加上C.重大生育地分群,例如珊瑚礁岩生植群等。
空間分布標準分群可以海岸天然植被系列,至少劃分為:海岸前帶草本植物群(例如馬鞍藤、肥豬豆、濱刀豆、濱刺草等)、面海第一矮灌木帶群(例如海埔姜、水芫花、毛苦參、草海桐、苦林盤……)、面海第二灌木帶群(例如林投、白水木、臭娘子……)、海岸林第一小喬木帶群(例如繖楊、黃槿、水黃皮……等,這些物種的生態指標即海岸林林緣種,也可分布至內陸及後岸)、典型海岸林帶群(例如:欖仁、棋盤腳、蓮葉桐、白榕、毛柿、大葉山欖、瓊崖海棠……,林下混合內陸物種及海岸灌木及小喬木物種)、後岸物種群(尚可依山坡分帶,在此略之。例如山欖、大葉樹蘭、台灣海棗、紅柴、台灣海桐、九芎、大頭菜、虎皮楠、恆春楊梅……),以及山地物種群(應予龐大分類,略)。演替(時間)階段的分群,是複層造林及生態綠化必須考慮的重大分群,但因海岸造林目前涉及者,大多屬於前階段的不耐蔭(或嗜陽)的先鋒物種,故暫不予細論。
至於重大生育地分群,正是台灣海岸植群的6大類型:砂灘群(包括砂丘)、海岸溼地群(含鹽鹼土)、潮間帶紅樹林群、低位珊瑚礁群、高位珊瑚礁群(含衝風有刺灌叢),以及海崖物種群等。
6.同一類生態分群即可實施育苗、套袋乃至移植造林的「多元培育、總量管制」,且此等苗木,應依欲造林地的空間分化,實勘現地而決定近、中、長程的評估,判定空間分帶的範圍,再予種植。
造林地的生態空間劃定,至少該有半個世紀的考量,另文探討。
7.目前為止,所有我看過的造林物種所附資料(包括系列官方或坊間圖書),大致上都甚粗放,無法提供生育地的生態資訊,似乎不具備實務(時空立地的決策)引用的功能。今後,針對每一造林物種,應予詳實的合宜立地等生態說明。
8.考量全球氣候變遷,目前的預估原則之下,欲造林地種苗的種源,以在地及向南3080公里範圍為採種要求。這是我依據30年海岸變遷所得到的,最保守估計,以確保50年左右的前瞻設計。
9.其他實務經驗應予建立口述史的採訪調查,長期累積在地經驗,並隨時迴饋檢討。
10相關行政作業亦應一併檢討,特別是委託苗商、業者等,溝通、可行性探討等,皆詳實討論。
以上,但為一次實勘後,對海岸苗圃的若干思維或建議。
台灣海棗實生苗(2018.4.29)。


遮蔭苗床(2018.4.29)。

台東苗圃袋苗(2018.4.29)。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九旒之神】

陳玉峯

台灣歷來寺廟等,都是政治力、黑白道較勁中心。


過往我一直在鼓吹台灣傳統宗教的革命運動,但我不是批判台灣人的迷信、盲目;我也沒談眾多「海鮮法師」如何詐欺、搾取地下經濟之類的,恰好相反,我談的宗教革命從正向能量開始,找出傳統宗教真正在普世人性珍貴的內涵,以及其在台灣社會及歷史上發揮的,了不起的功能或效應。
台灣傳統宗教的本質是禪門自覺被皇權帝制所扭曲、利用的呈現,革命的重點即在於,濾除不合時宜與專制霸道的奴性思維,且將主體意識、自覺心性等,賦予現代生活的內涵。
由於神權、皇權從來連體,即令現今的粉絲的「造神」,也免不了不等程度的相似。我先以政治操控宗教的表象細節來說明。
先前我已多次書寫中國自宋太祖直接宣誓「皇權凌駕神權」以降,皇權操控神明,宗教淪為統治的工具之一,「神明」都得經過「皇帝」的敕封等等,而且,位階不得超越親王、大夫,試以「垂旒」說明之。
「垂旒」是古專制皇權時代,帝王、親王、大夫等貴族冠冕(禮帽)前後的裝飾品,常被敘述為象徵「目不斜視、耳不妄聽、謙恭自律」等等意味,總是配合垂旒玉串(珠子)的功能等,加以渲染、聯想而來。
我可以依其構造,作完全相反的解釋,如同「垂簾」聽政,「垂旒」是種遮蔽作用,不讓臣民看清皇帝、貴族的真面目,卻允許皇帝等,「偷看、觀察」臣民的一舉一動,等等。
而台灣的神明系統來自鄭成功帶來的明帝國體制。
垂旒的玉串數目的「規定」,歷代不一。明帝國,皇帝是12道旒,親王是9旒。也就是說,媽祖、王爺神像制定的9道旒,代表一堆神明的位階只及於親王,而且,所有神像的「龍袍」的龍爪,一律只能在4爪或以下,只有皇帝的龍有五爪。
新港媽祖大道展示的媽祖垂旒,守舊制之九條珠帶(2018.3.27)。

現代媽祖的垂旒玉串也有超過玉皇大帝、皇帝的(2012.2.16;鹿港燈會)。

如此,很清楚地擺明普天之下,皇帝的權力、威信,高於民間信仰的神明,直接宣告政治凌駕宗教,控制宗教。
有趣的是,今人不查,在賦予神明現代化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或裝置神明的冠冕垂旒時,有人將媽祖的垂旒數目刪減成56條,創作者可能不了解,他又將媽祖的「神格」降了好多階。
為什麼是9?而不是10
這有太多猜測、推論式的想像,而一切的政治及宗教,猜測、推論、想像等,正是重要的內涵。
10是整數、完滿、十全十美等,人世間沒有這樣的東西,自稱「十全老人」的,惡質的人性成山成海。這也不是東、西方文化的問題,天主教有所謂的「九日敬禮」,始於耶穌基督升天之前,祂教導門徒在耶路撒冷等待天主聖神(聖靈)的來臨(宗一:4˙14),此即向聖神行九日敬禮的開始。
其實,希臘、羅馬古人也有為亡者舉辦的九天祈禱,在人死後第九天進行特別的儀式,而完成其安葬禮;羅馬人每年也為亡者行「九日敬禮」。
台灣現今的宗教活動加上了太多商業流行的現象,鼓動了更多盲目的外力迷信,而本質、精神卻更加澆薄,特別是在自覺超越的神髓,幾乎蕩然不存!
信仰的精義,在於以人世一生所有的努力,達成其所信仰對象相當的人格、行為,以及對社會、國家、地球、神靈的自我承擔及付出!
傳統宗教諸神的象徵意義全然淪喪,現今遠比古代迷信、迷惘或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