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台南雨豆樹的「樹冠羞避」?(鄭淑真攝;2021.1.14)。
熱帶雨林中,某些樹種會出現彼此在樹冠與樹冠之間,保持特定的距離而互不侵犯,不管彼此對陽光、空間的爭奪是多麼的劇烈。
有些人將這樣的樹冠現象說成「禮讓」,或解釋成樹種之間、植株與植株之間「彼此相互感知、自行節制」,是謂「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這種現象似乎較容易出現在第一層的高樹之間。
許多人開始猜測、研究,有人說如此可以減少病蟲害的傳染、確保每株樹都可分配到充分的光照,云云,且被宣稱是種「適應性行為」。
據說,在同一種樹間最普遍,也可發生在不同種的樹冠之間,大家紛紛提出成因的假設,包括化學物質、物理性碰撞與生長、樹冠陰影的遮蔽效應、總和利弊說,等等,真正的結論是「不知道」。
去年有位年輕人,拍了一群白袍子樹冠之間似乎也見及這樣的「羞避」現象,他傳照片問我台灣植群如何?他的照片算不算是這個現象?
我調查台灣山林一輩子,偶而會見及類似的樹冠,但只要詳細檢視,一來是拍攝的角度問題;二來幾乎欠缺樹種或異株的現象的重複性,頂多只能說是例外或巧合罷了,台灣植被應該說目前為止,尚未見有顯著的「樹冠羞避」現象。
日昨,我退休前,成大台文系的同事鄭淑真小姐,無意間拍了雨豆樹傳我,我一看立即判定,再拍,很可能拍出很有「羞避感」的照片來。於是我從網上截圖寄給鄭小姐,果然她傳來了煞有介事的同株雨豆樹樹冠內,不同枝椏之間,儼然也有枝椏的「羞避現象」!
雨豆樹的樹冠,由下斜上拍攝(2021.1.12;鄭淑真攝;台南)。
雨豆樹的樹冠(2021.1.14;鄭淑真攝;台南)。
雨豆樹是熱帶美洲、西印度的外來種,在台灣種植不少。它的羽葉夜間會有垂閉現象,但似乎没人說過存有枝椏團的「羞避」。
我憑一張照片的直覺反應告訴鄭小姐,果然她找出了有模有樣的角度攝得,我只能說她有慧眼!
奇怪的是,這類不同株樹木的樹冠與樹冠之間的「維持特定距離」,既然說成「禮讓」,為何又要說成「羞避」,一方面很人文,另方面很情緒,我只好給它一個中性字詞:冠溝現象。
鄭小姐的植物特寫照片。